APP下载

三国志·诸葛亮传

2020-03-03西晋

领导月读 2020年12期
关键词:陈寿周有光周公

[西晋]陈 寿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①,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②,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③,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④,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原文据中华书局1982年版《三国志》)

【注释】

①龙骧虎视:像龙马高昂着头,像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气概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②戢:收敛、停止。

③侔:相等、相齐。

④陵迟:衰微、衰落、衰败。

【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就显露出超群的才华、英雄的气概,他身长八尺,容貌伟岸,当时的仁人志士都对他甚为看重。遭遇汉末动乱,他随叔父诸葛玄避难到荆州,亲身耕种田地,不求闻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识到他有奇才,于是三顾茅庐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也深感刘备出类拔萃、英姿超群,于是推心置腹地向刘备显示忠诚,两人倾心相交。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献出荆州归降,刘备大势已去,兵力单薄,以致无立锥之地。当时诸葛亮年仅27 岁,即向刘备献上奇谋,亲自出使东吴拜见孙权,求东吴发兵救援刘备。孙权本来对刘备就钦服景仰,此时又见诸葛亮卓尔不凡,对他甚为敬重,当即派遣三万人马去救援刘备。刘备借助东吴援军与魏武帝开战,将曹魏军队打得大败,并乘胜进军,连打胜仗,于是平定了江南地区。后来刘备又西取益州。益州平定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拜封诸葛亮为丞相,总管尚书台政务。待刘备去世,其子刘禅继位,年少无知,政事无论大小,全由诸葛亮裁断。于是他对外与东吴连好结盟,对内平定南部诸郡,颁定法律制度,整治全国军队,所制机械极其精巧,法令严正赏罚分明,作恶者无人不受惩处,为善者无人不被表彰,终于使全国官吏做到不敢违法犯纪,人人奋求上进,道不拾遗,强不凌弱,民风淳厚,秩序井然。

处在当时的社会,诸葛亮的理想是,进而如蛟龙举首猛虎雄视,一举而统一四海,退而割据边疆,壮大国力而震慑天下。他还考虑到自己去世后,则蜀国无人为继像自己一样进伐中原抗衡强魏,故而年年用兵,屡屡张扬武力。然而诸葛亮的才干,长于整治训练军队,奇谋制敌方面却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干,强于他为将的谋略。况且与他对阵作战之人,不乏当代人杰,加上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本应采取守势的蜀国他却反而频频主攻,所以虽说年年兴师动众,却未能取得成功。昔日萧何举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考虑到了自己的才能长于治国,未能兼有军事指挥的才干。诸葛亮的治国政治才干或许不亚于管仲、萧何,可惜他当时找不到像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致使自己的功业难成,统一的理想不能实现。可见天命所归,不是人的智慧能力可以争到的事。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 年)春,诸葛亮率军出武功,分派兵卒开荒屯田,作为长久驻军的基础。这年秋天,他就因病去世,百姓追忆怀念他,把他的功绩作为谈话的材料。直到今天,梁州、益州的百姓赞述诸葛亮的话仍能听到,即使《甘棠》颂扬召公、郑人歌颂子产,也不可与此种情形相比。孟子说过:“用最终目的在于让百姓享受安乐的措施来役使百姓,即使劳苦,人们也不会口出怨言;用最终目的在于使百姓幸福生存的手段来伤害性命,即使被杀死他也不会心存忿恨。”此言可信啊!评论者有人认为诸葛亮的文辞华彩不够,而过于啰唆详尽。臣则认为皋陶是大贤人,周公是大圣人,但考察《尚书》所载文字,其中“皋陶谟”中皋陶之言简略典雅,“周公诰”中周公之文繁复尽详。为什么他们也不一致呢?因为皋陶在与舜、禹交谈,周公在同下属们一起发誓。诸葛亮所谈话的对象,尽是普通的士兵百姓,所以他不必追求华丽深奥的文辞。然而他的著作文字,都是他亲身经历事情或亲手处理事务的经验之谈,其公正诚实的精神跃然纸上,因此通过这些文字可知他的思想主张,对当今世事有着补益借鉴的价值。

【简析】

陈寿在《三国志》中破例为诸葛亮的整个人生写了一段很长的评述,对诸葛亮的品德、才能、功绩都做了非常中肯的评价,比如“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认为诸葛亮擅长为政理民,可与管仲、萧何相比,确为不刊之论。

大致说来,陈寿的评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屡耀其武”,完全从肯定的角度,赞美他的“杰出雄姿”。第二部分从“然亮才”到“不可以智力争也”,对诸葛亮的能力和功绩做了中肯的评价,虽然第一部分作者全面介绍了诸葛亮早期的“杰出雄姿”,夹叙夹议,但是在这一部分,却完全省略了对诸葛亮后期事迹的叙述,有“论”而无“叙”,显然是因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并不像早期那么光彩照人。陈寿还给诸葛亮找了两个失败的借口,第一个是没有像城父、韩信这样的名将辅佐他,然而陈寿并没有就此丝毫提及姜维、马谡,存心“为贤者讳”,第二个是“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一则诉诸天命而表达惋惜之情,二则也给魏晋王朝留足了体面。第三部分从“青龙二年春”到“而有补于当世”,在对诸葛亮去世后的盖棺评论中,一方面将其与召公、子产、咎繇、周公这样的古代名臣相提并论,另一方强调诸葛亮的“声教遗言”常为“黎庶追思”而且“有补于当世”,这与号召本朝及后世为官之人都应向诸葛亮学习无异。

陈寿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显然是精心选材,言辞之间,也处处都流露出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同情,可以说作者之情与传主之情浑然融为一体,很有感染力。

小故事

惜 墨

侯美玲

周有光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由他撰写的《语文闲谈》是一部介绍语文知识的趣味性读物。

一天,朋友老李来访。一番寒暄后,周有光起身去泡茶,老李顺便拿起桌上的几页草稿看起来。最初的一份草稿足足写了两页半纸,大约有400余字,上面用笔删去了很多。第二份上的字数一下子缩减至200多字,但也是改了又改。到了第三份草稿上,只剩下大半页几十个字了。看到这里,老李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最后,他忍不住点头评价道:“行文短小,通篇没有废话。结尾戛然而止,似乎很突兀,细细品来,却意味深长。”

恰在此时,周有光端着泡好的茶水走进来。老李晃一晃手中的稿纸,笑着问:“不容易啊!一篇文章删去了多半,不觉得可惜吗?”周有光微笑着回答道:“不可惜,要说的事情已经全部交代清楚,再多说一个字也显多余。”老李故意说:“如此一来,稿费少了好多!”周有光正色道:“那也不能多写一个字!”

不肯多写一个字,周有光十分“吝啬”自己的笔墨,《语文闲谈》中的文章因其短小精悍、干净利索,却又一语中的,被读者视为“奇书”。

(摘自《课堂内外》2017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陈寿周有光周公
论周公的法理学说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周公二次東征與營新邑
陈寿不惧强权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周有光的长寿五句话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熬夜看书也测试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