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里的劳动之美

2020-03-03

领导月读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作劳动

谭 云

5月1日是劳动者的节日,在这个火红的日子,于诗词中寻找劳动者们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影子,别有一番情致。

上古洪荒,生产力低下,而《诗经》里的许多诗作,并未极力渲染劳作带来的苦楚,而是描绘了各式各样的劳动情状,以及轻松愉悦、极具情味的生活物语。《魏风·十亩之间》是一首采桑歌:在茂密的桑园里,采桑女辛勤地采摘,桑叶采得满筐满篓,该回家了,于是背起筐篓,结伴同行,一路笑语喧哗,表现了桑园里的和乐气氛和劳动后的欢快心情。《小雅·无羊》则是一首放牧歌:蓝天白云下,山野里满是牛羊,有的吃草,有的走下山坡,有的在池塘饮水,有的调皮地撒欢,悠闲的牧人或许也会亮一嗓子那时的“花儿”或“信天游”吧。

再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之。”章节回环复沓,通过反复咏唱,我们仿佛看到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山坡旷野劳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纵声放歌,好不美丽。

如果说《芣苢》是一首浸染着田野风的抒情小调,《大雅·绵》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创业者之歌。“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緜》记载周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一次全国性的大迁徙,描述了周人开疆辟土,建设家园,是一首带有史诗性质的古歌。

唐代诗人李绅可谓把劳动者的勤苦写到了极致,他的那首《悯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生动刻画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间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的情景。明代冯梦龙有诗云:“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告诉人们所有的富贵荣华,无不是从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除此之外,无论是刘禹锡的“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还是郑遨的“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都在告诫我们,要懂得尊重劳动人民,并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生命因劳动而美丽,美丽因勤劳而精彩。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如此描述农民通宵打稻的情景:“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写出了农民劳动收获的愉快。而他在自己的另一首同题诗里有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又把那种男耘田、女织麻、孩童也学种瓜等几幅饶有意趣的农家生产小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李白一生写诗无数,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首。他有一首题为《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的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透过短短20个字,我们不难感受冶炼工人的辛苦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5月,是麦收的农忙时节。熟透的小麦,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一吹,沙拉拉作响。白居易在他那首著名的《观刈麦》中这样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了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的情景。而勤劳的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农活。

20世纪的劳动工地,譬如修路或筑坝,常见人们唱“夯歌”,边打夯边唱,一人起头,众人和之,歌词即兴发挥,出口成章,合辙押韵,风趣调侃。“夯歌”使人们在高强度的劳动条件下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感到有使不完的劲。这种随口创作的“夯歌”,亦可称为诗吧。

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美好的生活需要双手来创造,劳动成为人类永远的主题。在古代,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节日庆祝劳动,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劳动以及生活的热爱。而今,我们从那千年的古韵里,依然能够读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快乐劳作的情怀。

猜你喜欢

劳作劳动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致敬爱的祖母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春暖劳作花相伴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