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尚同上
2020-03-03东周墨子
[东周]墨子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①。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②。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③,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至若禽兽然。
夫明虖④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⑤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⑥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注释】
(原文据中华书局1993年版《墨子校注》)
①兹:通“滋”。兹众:越来越多。
②和合:和睦团结。
③相劳:相互协作。
④虖:通“乎”。
⑤画:通“划”。
⑥比:朋比、勾结。
【译文】
墨子说:在古代人类刚诞生,还没有实行刑事与政务管理的时候,他们用语言所表达的意见,也因人而异。所以一个人有一种意见,两个人就有两种意见,十个人就有十种意见,人多了,所说的意见就多了。因此各人都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而反对别人的意见,所以大家相互攻击。在家里,父子兄弟之间由于看法不一致,而相互怨恨,不能团结、和睦相处。天下的老百姓,都用水、火、毒药这些东西去害别人,以至于有余力不可助人,有余财任它腐烂,不肯分给别人;有好的道理自己藏在心里,不肯教导别人。所以,天下的混乱,就像禽兽之乱一样。
正因为明白了天下之乱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才选择天下贤良而可以任职的人作为天下的统治者。有了统治者,因为统治者的力量还不足以治理天下,又选择天下的贤良,让他们做三公。确立了天子和三公,因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国异邦的人民,以及对于是非利害的区别,不能一一明白了解,所以将天下分割为众多的诸侯国,设立国君。设立了诸侯国君,因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选择一些贤明能干的人,给他们做行政长官。行政长官设立之后,天子就对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你们听到好的与不好的,都要报告上级。上级认为是对的,大家也必须认为是对的;上级认为是不对的,大家也必须认为是不对的。上级有了过错,大家就规劝进谏;百姓中有贤才善事,则应当广泛地推举。与上级同心协力而不在下面相互勾结,这是上级所赞赏的,也是下级所称赞的。如果听到好的和不好的,却不向上级汇报,上级认为对的却不能认为对,上级认为错的却不认为错,上级有过错而不能规劝进谏,下级有贤才善事却不能查访和推荐,与人勾结而不与上级同心协力,这是上级所要惩罚的,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级根据这些作为赏罚,必然十分明察而且手段审慎有信。
【简析】
墨子的“尚同说”要求“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看似在提倡皇权专制,实则大不然。他的“尚同说”建立在两个理论前提之上。一个前提是“尚贤”,要求“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以下,从三公到里正,各级官员都是要“选择天下之贤可”。墨子认为只有“贤者在位”,才有自上而下的正义、正道可言;反之,如果天子、三公都不“贤”不“义”,却要求天下百姓都去“上同”于天子,必定会导致天下大乱,所谓“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另一个前提是“天志”,要求百姓和天子都“上同”于天,做到上下一心,而“天志”就是“民志”。墨子认为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他的“天志”本质上是“民志”,肯定天志,是为了约束特权,所以其“尚贤”“尚同”学说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结合这两个前提来看,墨子的“尚同”可以说很有民本、民主精神。因此,《墨子》的许多思想都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其互相矛盾,比如,十大主张中,既然崇尚“节葬”,却又重视“明鬼”;主张“非命”,却又崇尚“天志”。但如果都从“以民为本”的草根立场来看,其实它们并不矛盾,主张“节葬”和“非命”是为了避免厚葬成风导致劳民伤财,避免百姓意志消沉、逆来顺受,主张“天志”和“明鬼”是为了对特权阶层的赏善罚恶有更高的威慑力。可以说,墨子重要的主张都是以百姓的幸福安稳为出发点来思考的。所以,墨子“尚同说”的根本,和孟子的“与民同之”是一致的。显然,理解任何一个自成体系的哲学家或者哲学著作,都必须将其中的某一个观念与其他观念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共同的理论前提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联,如此才能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