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何主持修建苏堤
2020-08-24汪曦永
汪曦永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可称得上是“全能文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文自然与雄放并存,其诗词充满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除了文学家,他还有多种多样的身份,用今天的话说,他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书画家、水利工程师、园林设计师、美食家……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不定,北至定州、南至儋州、东至登州、西至凤翔,兜兜转转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在为官任上,他常有兴修水利、便利民生的举措。今天,我们来看看他主持修建苏堤的故事。
公元1089年,苏轼担任杭州刺史。喜爱山水的他,此时看到的杭州并不美丽。“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西湖已经被水草吞噬,沼泽化日益严重,如果再不治理,二十年后可能将不复有西湖。
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先后向朝廷上奏《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和《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请求开浚西湖。此举并非只为观景,而是涉及百姓的种田、饮水等生产生活,攸关民生利害。
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苏轼立即发动数万工人挖淤泥、除葑草。为了加快进度,他常常到施工现场,与工人一起吃饭、一同劳动。
疏浚西湖时挖出大量淤泥,无处堆放,一度难住了工人们。苏轼征求百姓建议后,决定用淤泥筑一条横穿西湖南北的长堤,一则便利百姓出行,二则省却搬运之苦。然而,淤泥太软,要修堤坝必须掺和硬土,于是苏轼让工人们挖掘慧因高丽寺旁的赤山硬土来筑湖堤,但此举遭到高丽寺寺僧们的强烈反对。据西湖旁边花家山庄东坡亭的碑文记载:“寺僧谓赤山乃寺左护龙沙,力谏不可,轼遂许愿以身护法。”当时,寺僧们声称赤山乃风水宝地,掘土将致祸患。工程被迫搁置下来,苏轼闻讯赶到现场,道理讲了又讲,可寺僧们毫不退让,理由还是:破坏风水,天降灾祸谁担当?
西湖苏堤的苏轼石像
赤山硬土挖还是不挖,苏轼反复掂量。孰轻孰重?“天地之间,莫贵乎民;悠悠万事,唯民为大。”他告诉寺僧们:“事由我而起,上天若降灾祸,就冲着我来,但筑堤之事绝不能耽误。我愿雕刻自身石像,舍身为高丽寺护法。”苏轼把竭尽全力为百姓做好事、做善事视作自己的最大追求,对于风水祸凶会招致何等后果,于自己有何利害,早已置之度外。于是,湖边便有了这尊“护法”石像,千百年来一直守望着西湖。今天,踏进花家山庄,石像碑亭旁的那副对联墨香犹存:“垂老舍身依古寺,长留真相在西湖。”
正是苏轼顶住压力办惠民之事的担当,杭州苏堤得以修成,利民造福。后人为怀念苏轼浚湖筑堤的功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每年春天,踏上苏堤,桃红柳绿,鸟鸣莺啼,成就了“苏堤春晓”的美景。
其实,苏堤不止有一处。“东坡处处筑苏堤”,公元1091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颍州知州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至惠州。在那里,他把皇帝赏赐的金犀带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同样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