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教育的现实状态及应对

2020-03-03李子晶

教育观察 2020年48期
关键词:能力教育教师

李子晶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一、对话教育的意蕴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对话。对话教育是指师生之间以对话的形式进行知识、情感与意志等多重建构的主体交往活动。[1]对话教育的理论是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对话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对话的行动主体不仅保有自己的认同,而且主动捍卫这种认同,也因此一起成长。[2]对话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见解的交流,主体双方都有表达自身的自由,如果一方固执己见,那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对话,对另一方而言也是不公平的。对话的形式多样,包括主体之间的对话、主体与客体(世界)之间的对话,还有主体自我(精神世界)的对话。弗莱雷认为人类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其特质就是沟通,人通过与他人沟通产生对世界的看法并掌握生活的意义。

对话教育为何如此重要?第一,对话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对话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青年要学会与时代对话、与世界对话、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对话,从而可以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发展自我。第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对话能力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传统教育价值观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器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中提到“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往容器里装得越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接受灌输,就越是好学生”[3]。弗莱雷认为,灌输式教育是压抑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话教育才符合教育价值观发展的要求。第三,对话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思维。对话是主体之间蕴含行动与反思的实践过程,这样的沟通关系才不至于使某一个沟通者或对话者成为被动接受者。[1]批判思维是对话教育的核心,批判思维在弗莱雷教育思想中贯穿始末。对话教育与批判思维相互依存,没有批判思维,对别人的观念、想法一味接收却不做加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批判思维有助于概括归纳能力的提升,让人能够对所接收的信息做出简洁概括,提高沟通效率。第四,对话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话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有意识的个体,人对世界的所见所感一直处于动态与不断突破中,个体需要通过与他人对话互动来表达自我观点,这是社交的需求,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二、对话教育现实样态

(一)灌输式教育的禁锢

几千年来,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一直强调尊重教师并将其发展到了极端化的程度。这种思想导致教师在教学方面拥有绝对权威,这就降低了对话教育发生的概率。灌输式教育是一种反对话教育,灌输式教育斩断了人与世界的联系,导致出现畸形的哲学观(如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在错误哲学观的指导下,人无法正确看待世界,人实践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灌输式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与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相悖。灌输式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学生内在发展,同时,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造成学生知识与实践的分离。

灌输式教育长期存在的后果是教师对课堂话语权的垄断,具体表现在对话沟通的可能性减少,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成为教师一人的“表演”,没有沟通,只有传输。灌输的内容以标准答案替代创造性知识,以预成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来控制对话。这种控制性的对话教学行为将学生锁定在抽象符号世界或书本世界里,学生沦为掌握工具知识的“单向度的人”。[4]灌输式教育的标准答案没有添加学生的思考与经验,多重加工后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而言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教师以标准答案为依据接受异议的可能性较低,而且更有可能驳回学生的其他思考,如此行为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敢主动与教师对话沟通。灌输式教育是一种不平等、非民主的教育,与教育先哲所倡导的民主教育背道而驰。

(二)教师沟通技能与风格的掣肘

对话教育的基础是话语能力,强的话语能力可以促进对话沟通高效、愉快地进行。教师沟通话语能力是开展对话教育的基础。话语能力中的首要能力是领会与表达。对话教育是师生进行思想、情感、意见交流的方式。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表达的要领,赞同学生正确的见解,同时也对其思虑不足之处进行批判思考并给予合理指导。对话就是为了促使主体之间对世界、生活、知识达到和衷的思考,所以,如果教师的沟通能力存在局限,就无法将对话深入学生心中,那么,对话的意义就会流于表面。

话语能力包括教师的语言风格与结构。很多教师的语言风格与结构局限在自己的熟知的领域和专业技能范围内,对学生的文化背景与用语不太熟悉。当教师沟通的话语脱离学生生活与实际时,学生对教师所讲的抽象知识与道理就会存在理解障碍,不利于良好的对话效果的实现。教师若以俯视的态度与学生谈论深邃的思想,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和学生产生隔阂。好的语言风格是对话沟通的润滑剂。一般而言,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运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有利于对话活动的进行,达到良好的沟通目的。相反,刻板、冷漠的对话会使沟通效果大打折扣。良好的对话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学生发信能力薄弱

所谓发信能力,是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或者准确地传递知识、信息的能力,是说服对方,使对方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也是琢磨种种表达功夫,选择多样的表达方法中最优的方法或者组合若干方法的能力。[5]沟通需要双方共同进行,仅一方主体积极进行沟通对话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学生发信能力是开展对话教育的基础。

学生发信能力薄弱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互联网就是其中之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即使彼此天各一方都可以对话沟通,即使互不相识的人也可以在互联网世界中相谈甚欢。然而,互联网也拉大了彼此的距离,人们沉迷于互联网,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对话,熟悉的人面对面坐着却一言不发,各自沉浸在互联网世界中。学生因自控能力弱,更容易过度沉迷互联网世界。当学生过度迷失在互联网世界时,就会漠视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对话的能力逐渐减弱。对话的基础是对生活、对知识以及对世界的思考。当人们对世界漠不关心时,就不会批判思考、发掘问题,只会一味地接受,造成自我发信能力的逐渐丧失。发信能力是学生对话能力的基础,没有对话兴趣、批判思维、归纳能力,就不会形成发信能力,亦不会形成有效沟通。

三、现实状态的应对

(一)树立对话双方民主、平等的教育价值观

对话教育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学实践,而且需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打破对话教育的困境,须革除灌输式教育,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博爱和勇于批判的精神。传统教育的价值观是反对话的、充满压迫性质的,灌输式教育是不民主的教育,它忽视学生内在需求与思维发展。传统灌输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压抑学生,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视为垂直关系,教师处于“压迫者”的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学生只能接受教师的规定。每一种规定都代表着把一个人的选择强加给另一个人,这样就把规定接受者的意识变成与规定者意识相一致的意识。[3]教师的权威不可弱化,但也不可极端强化,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的。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价值观,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消解教师权威的极端化,开展对话教育。

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价值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从学习者学习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组织教育活动,特别是将学习者看作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而非对象化、物化的客体。[6]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是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和教育活动的积极实践者。应开展对话教育,赋予教育以灵魂,使教育不再是一系列程序化的教学活动,为教育增添了更多生机与活力。让师生处于平等地位中进行对话,双方都注入了自己的爱、希望、信任与批判。如此才能真正践行对话教育,才能切实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人格的完善和智慧的发展。[7]

(二)提高教师的对话艺术

教师在对话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话教育的开展对教师的对话能力、意识和语言艺术也有较高要求。开展对话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开展对话的意识,教师能够敏感地意识到学生哪些方面、课程内容的哪个角度或哪个学生需要通过对话深入了解。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的生活起居、对课程的学习程度和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沟通和交流为学生提供帮助。对话沟通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对话能力。

第一,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有其自身的特色,因此,教师开展对话要“因材而谈”,尊重个体的差异,了解个体背后的文化习惯,贴近学生生活,寻找学生熟悉的文化与用语作为对话的突破口,在差异中寻求和同,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第二,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选词要考究。词的选择是教师专业技能与语言艺术的体现,直接影响师生沟通的质量。选择的词晦涩难懂,会导致词不达意,造成沟通不畅;选择的词通俗易懂,就会为沟通增添色彩。

第三,教师也要注重非语言表达的运用。表达分为语言与非语言两种,非语言运用得好会比语言更加有力量。这些非语言的表达主要是身体动作(四肢动作、眼神接触),身体特征(肤色、发型与肌肤的气味),空间利用(待人距离、地盘),接触行为(触、叩),准语言(习惯性语气、声音的特征),环境(建筑物、室内装饰、颜色、温度),时间的运用(间歇、沉默)。[5]教师熟练运用非语言的技能会让整个沟通对话更加充实,提高沟通效率。

第四,营造对话的氛围十分必要,这是开展对话教育的外部条件。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能让师生彼此尽情交流,表达自己。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级是否具备开展对话的氛围取决于教师的班级管理理念。一般而言,严肃压抑的班级氛围不利于对话的开展,民主的管理容易营造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更倾向于表达。

(三)增强学生集体沟通能力

集体沟通能力(group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是个人在集体中同其他成员交际时所要求的能力。[5]它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兴趣、意欲、态度,第二部分是技能。集体沟通能力是主体对话能力的综合体现,能够进行集体沟通就代表有着发信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沟通能力要从以下两个部分入手。

第一,培养学生的对话兴趣、意欲和态度。兴趣、意欲和态度都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拥有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和所接受的知识的批判意识,保持怀疑的态度,同时也要让学生拥有探究精神,学生积极解决问题能获得一种成功感。另外,教师应打破学生因沉迷于互联网的状态,让学生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攻克难题。学生在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他人的倾听与表达参与到集体沟通中。培养兴趣、意欲、态度是保证学生积极乐观地开展集体沟通的有效渠道。

第二,培养学生对话沟通技能。个体进行对话沟通时,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能够领悟对方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分析发言者的语言行为动机。在倾听别人表达的过程中,也要辩证思考。在对话沟通过程中,双方都会融入个人情感,因此,沟通中要有体察他人心情并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对话沟通技能,让学生在个体交流中积极体验、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逐步提高对话技能。

学生集体沟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系统和循序渐进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集体沟通能力得到培养,发信能力自然也会有所提高。学生的对话沟通能力不仅能激励学生,而且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保罗·弗莱雷在其著作中曾写道:“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也就没有教育。”[3]开展对话教育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念的体现,更是学生内在发展的要求。在对话教育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促进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这更是教育的进步。

猜你喜欢

能力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