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2020-03-03

教育观察 2020年48期
关键词:创造力教学活动绘画

周 虹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福建福州,3500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1]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培养幼儿创造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绘画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一、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实现创新强国这一伟大目标,根本在于教育。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受到社会的制约,另一方面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学前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处于奠基阶段。有研究表明, 人的才能发展的递减原则决定了幼儿阶段是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期。[2]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创新时代的呼唤,是教育背负的社会责任。

(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层面来说,幼儿具有自然天成的稚拙,他们有天真与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与创造力。[3]幼儿在绘画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表达,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这份自由能够使幼儿获得愉悦感、满足感,使教学活动更有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若绘画教学活动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技能技巧训练、模板式表达,那么幼儿的绘画就会失去灵动性,流水线般的作品带来的束缚感和强制性将严重阻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目标重“术”轻“美”

教学目标是绘画教学活动设计的起点和归宿,是通过开展绘画教学活动期望幼儿能获得的学习结果,承载着教师的寄托。良好的、适宜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术”指的是技能技巧,“美”更多的是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当前,在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陷入重“术”轻“美”的困境。很多幼儿教师过分追求幼儿习得绘画技能技巧,如线条画得是否流畅、色彩填涂是否饱满、与实物的相似度等,甚至有的幼儿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未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要求小班幼儿绘画线条要平直,抓填色细节处理等。因此,在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重“术”轻“美”的现象体现在技能训练色彩浓厚、不注重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美的感悟。

(二)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缺乏幼儿视角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绘画教学活动目标而采用的教法, 科学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一方面,一部分教师以样板画(示范画)结合讲解的灌输式方法开展绘画教学活动,缺乏幼儿视角,忽视幼儿的主动建构。长此以往,幼儿对绘画教学活动的兴趣将会减退,绘画教学活动将会变成大型模仿现场,幼儿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对于学法来说,被动式的接受学习在表面上短期内能使幼儿掌握多项技能,但从长远来看,幼儿的创造力将受到束缚,绘画作品会简单重复。

(三)绘画种类比较单一,幼儿难以保持兴趣

丰富的绘画教学种类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绘画的种类多种多样。按教学形式分,有主题画、意愿画、装饰画等。按绘画对象分,有实物画、情景画、想象画、故事画等。按绘画材料和技法分,有手指画、蜡笔画、棉签画、水彩画、彩墨画、水墨画等。[4]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多种绘画方式都感兴趣,他们在一定时期内会喜欢水彩画、手指画或棉签画。然而,有的幼儿园开展的绘画教学活动内容较为单一,一学期甚至更长时间只教一两种绘画,这样,幼儿难以长期保持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四)教学形式过于集体化,忽视个别化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教学活动的一定的结构方式。《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1]但在实践中,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让不少幼儿教师在绘画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集体化、平均化,追求高效率,注重让幼儿完成布置的绘画任务,忽视对拥有绘画潜能或绘画能力欠缺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

(五)教学评价具有封闭性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整个教学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陷入封闭性的困境。第一,评价标准的封闭性。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创造力,而部分教师往往以成人眼中的“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唯一标准,使艺术失去了其本体价值。第二,评价主体的封闭性。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忽视幼儿自评和同伴他评。第三,教学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强调对结果进行评价,忽视对幼儿绘画情况的预测以及对其绘画过程中探索与理解的评价。

三、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出路

(一)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把握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表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5]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力。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注意把握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应只注重能力目标,强调绘画技能技巧的练习,应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不过分侧重外显的技能表现,忽视内隐的情感表达。另外,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让幼儿体验到绘画的乐趣。

(二)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

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法,尽量不提供示范画。同时,积极鼓励幼儿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美的感受,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把幼儿从机械模仿范例中解放出来。例如,在“有趣的房子”主题绘画活动中,教师不宜提供房子的示范画。示范画是他人的理解和想法,并非幼儿自己的。教师不应干涉幼儿采用哪种绘画表现手法,选用什么颜色的画笔,房子的结构和比例符不符合现实逻辑。即使幼儿画的是奇形怪状的房子,教师也不要遏制,因为这是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开放式的陈述方式,如“你们认为房子是什么形状的它就是什么形状的,你们就是小小设计师”,让幼儿尽可能地表达自己对美的感知与理解。

(三)教授丰富的绘画类型,让幼儿保持绘画兴趣

丰富多彩的绘画种类会使幼儿保持对绘画活动的高度兴趣,使绘画教学活动具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解读能力以及较高的绘画素养,根据幼儿对绘画类型的掌握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的转变进行绘画教学。例如,如若大部分幼儿都掌握了手指画的基本技能技巧,作品具有个人特色、个性化的理解,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授另一种绘画类型,如拓印画、日记画、写生画等。只有保持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提高。

(四)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受遗传因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在绘画方面具有个体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首先,可以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本着互补性、自愿性、科学性等原则对幼儿进行分组,在倡导幼儿个性化表达的同时,积极鼓励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对于对绘画比较敏感的幼儿,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达,还可以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教授更多的绘画知识,强化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对于绘画敏感性看起来比较欠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查找原因,如幼儿可能只是不喜欢水彩画,但喜欢其他类型的绘画。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原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幼儿的绘画兴趣,促进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发挥创造力。

(五)实施开放化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价值

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反馈,能够增强幼儿的信心,让幼儿对绘画活动保持持续的兴趣和热爱。因此,教师要有评价的意识,评价要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幼儿的绘画热情。开放式的教学评价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以“像不像”作为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教师应透过作品看到幼儿创造性的表达和理解,不怕幼儿画得“不像”,就怕幼儿画得没有个性;其次要求形成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同伴他评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让幼儿在多种主体评价的碰撞中生出创造力的火花;最后要求改变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导的现象。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完整的教学评价不仅包括总结性评价,还应包括开展绘画活动之前的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幼儿的绘画情况进行预测,为因材施教做准备。在绘画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还应该对幼儿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探索与表达进行形成性评价。

总之,无论是从社会发展还是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应该把握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给幼儿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束缚,放手让幼儿去创造,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为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基。

猜你喜欢

创造力教学活动绘画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