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发展
——以兴安县榜上村为例
2020-03-03陈倩,邓敏,2*
陈 倩,邓 敏,2*
(1.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2.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4)
引言
传统村落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与民族特色文化的积累,更是城镇化背景下“记住乡愁”的载体。2019年6月,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传承发展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1]
传统村落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发展旅游业则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主要途径。[2][3]在目前的研究中,大量学者支持传统村落活化改造的保护路径。但在活化保护过程中,村落过度商业化、村落意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层出不穷。
文化空间是指人们特定活动方式的空间和文化氛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4]物质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物质间相互关联的重要纽带。[5]目前,从实体空间角度对其进行划分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物理空间视角,将榜上村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分为点、线、面三大空间,进而对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发展路径进行探究。
一、榜上村概况
榜上村位于桂北地区兴安县漠川乡,距县城35 公里,历史上曾是繁华的茶马古道驿站。榜上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辖区面积为1800 亩,其中村庄占地面积约为52 亩。截至2019 年7 月,榜上村共有203户村民,共计710人。榜上村始建于1376 年,是首批进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之一。村中的古建筑群为清朝时所建,是徽派建筑风格典型代表,其主要经济产业为温克葡萄种植,成片的葡萄架看起来十分壮观,被誉为“中国温克葡萄第一乡”。
二、基于物理空间的榜上村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资源解析
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物质文化是村落文化的外在体现,是见证其发展的重要遗产,而非物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是村落的精魂所在。非物质文化融汇于物质文化之中,将村落物质文化连为一体。以下将从三大物理空间视角对其文化空间资源进行解析。
(一)点状文化空间
点概指村落中各大主要节点,点状文化空间则主要指传统村落“点”结构及其内在文化价值,如建筑及其内部蕴含的传统文化。榜上村的主要点结构包括民居建筑、防御建筑及历史遗迹、特色饮食、传统技艺等。
1.传统建筑
榜上村目前有六十余座极具桂北地区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多为两进三间式建筑,少量为四合院式建筑。其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院中设天井,多由青石条、青石板铺成,青砖黛瓦、庭院深邃。其石雕、木雕技艺精湛,将桂北地区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人情冷暖一一融汇其中,如民居中所设神龛、龙凤木雕、青龙白虎石墩等。
榜上村地处多民族聚居区,自古多战乱,建有较强的军事防御系统。古宅周围两座炮楼始建于1854 年,至今保存完好,是榜上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坚固的炮楼、曲折的青石小巷与厚实的大门共同构成了坚不可摧的村落防御系统。
2.历史遗迹
历史遗迹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其村落的重要地标之一。榜上村有一建于光绪十五年的古墓,历史上占地十余亩,当前占地约三亩。古墓建筑工艺精湛,花鸟人物等雕刻均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堪称是明清年间桂北地区石雕中的精品,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特色饮食
榜上村的特色饮食有打糍粑、酿米酒、制藤茶、煮红糖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漠川油茶”。漠川油茶爽口香醇,当地有着“早晚两餐油茶雷打不动”的说法。在榜上村,油茶常用于接待贵宾,以示尊敬,是敬重、热情好客的象征。
4.传统技艺
榜上村拥有许多传统技艺,如打铁、草编、竹编、雕刻等,是榜上村传统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点状结构。传统制造手工艺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产物。
(二)线状文化空间
线概指村落中各节点间的连接方式,包括道路、节庆等,线状文化空间即指传统村落中将各节点连接为一个整体的道路、节庆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榜上村的线状文化空间主要包括道路、风俗节庆、信仰活动等。
1.道路
桂北地区巷道多呈“井”字、“田”字形分布,巷道宽窄、弯直不一,多由青石板铺设而成。榜上村秉承桂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特色,各建筑间较为紧密,村落交通由外围的主干道和若干蜿蜒的青石巷道组成。村中有一条刻字石板路,上面以篆、楷、隶、行等多种字体刻有“福”“禄”字样,代表着当地村民祈福求安康的美好向往。巷道是居民之间交往沟通的主要桥梁。
2.风俗节庆
在传统村落中,风俗节庆是村民们沟通来往、团结一致的重要纽带,更是各大节点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线条”之一。榜上村最具代表性的风俗活动为婚俗和节庆。其婚俗中最具特色的为贺郎歌。晚宴之后,新郎与亲友欢聚正堂唱贺郎歌。贺郎歌曲风相似、即兴编词,词中往往蕴含祝贺、戏谑之意,象征着当地居民对婚礼的美好祝愿,是村民们加深感情,增强联系的重要活动。榜上村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为二月二日春社。这天,村民会用自家做的糯米粑粑去社坛边供奉社公菩萨,因“社神”就是土神,春社也被当做是新年开耕的吉时,象征着村民祈求风调雨顺、作物丰收的期盼。
3.信仰活动
信仰活动是一方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榜上村村民家中往往设有神龛,奉“天地君亲师位”,代表着当地居民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观念。此外,榜上村还拥有还盘王愿、跳堂舞、打醮等宗教习俗。还盘王愿时,全体村民相聚一堂共同进食。
(三)面状文化空间
面状空间概指一块块完整的区域,主要包括聚集空间、交往空间、生产空间等,其每个空间具有不同的文化功能。榜上村的面状文化空间主要包括农耕文化空间和聚集文化空间。
1.农耕文化空间
农耕文化是传统村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榜上村过去以玉米、水稻等种植为主,后来引进了温克葡萄、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其村侧成片的葡萄林地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空间,一排排葡萄生长在棚顶之下,远看如同一片白色海洋,近看则是硕果累累,十分引人眼球。
2.聚集文化空间
在传统村落中,往往建有桥、广场、井、亭等公共活动场所,一般处于村寨的核心位置,是村民议事、娱乐、活动、祭祀的重要载体,[6]也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的文化聚集中心。榜上村传统建筑区域中居住着陈氏家族的历代子孙,同一氏族的亲缘关系使得村民间拥有更加丰厚的情谊。榜上村的主要公共聚集场所为村后的广场,古樟树是其公共场所的主要地标。古樟树已有1800 余年历史,蕴含着村民对村落繁衍生息、经久不衰的美好愿景。目前村落处于旅游发展初期,其传统建筑空间中有少量旅游服务设施,如农家乐,其余旅游经营设施则大多聚集在外围。
三、榜上村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发展路径
(一)点状文化空间的协调保护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传统村落的功能在不断转变更新。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榜上村的受众群体已从单一的原住民变为游客、务工者、管理者等多种人群的复合体,人的行为活动也从“居住—农耕”的单一模式向多种可能模式发展,外来文化的进入使得村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为使传统文化空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应在点状文化空间中找到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均衡点。
1.建筑文化空间的分层保护
传统建筑见证了榜上村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积累与沉淀。由于村民并未掌握传统建筑工艺,部分建筑的修葺趋于现代化,甚至有部分传统建筑处于年久失修状态。此外,村民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导致传统建筑群中穿插了部分现代化建筑,这些现代化建筑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和整体意境。村落可以原住民的行为轨迹为设计导向,将其建筑文化空间分为保护层、协调层和控制层。把所有传统建筑归为保护层,利用现代化技术,在不破坏其原真性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葺,以保证传统建筑点状文化空间的原真性;把传统建筑群中穿插的现代化建筑归为协调层,将新建筑重新装修“做旧”,使其与保护层的传统建筑风格保持一致,营造村落意境;将传统建筑群周围的现代化建筑归为控制层,通过对当前的传统建筑文化进行解构,从而获取其特征文化元素,如青砖黛瓦、木雕石雕等,对现代建筑进行装饰,形成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复合文化空间。
2.技艺、饮食文化空间的生产性保护
传统技艺是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发展的重要文化产物,但榜上村许多传统文化和技艺现已逐渐淡化,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如传统打铁技艺。目前榜上村方圆几个村落中仅剩一位打铁匠人,且该技术尚无传承人。此外,饮食文化也在逐步遗失,比如漠川油茶,村民依旧爱吃油茶,却不再作为早晚待客必备的吃食了。建议相关部门将传统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利益主体身上,同时将传统工艺品开发为地方特色文旅产品,如传统草编、竹编等工艺品和特色油茶,满足游客“吃”“购”等需求。在当前传统村落发展中,只有赋予传统技艺现实价值,才能使村民自发参与到传统技艺的保护中,从而树立文化自觉。
(二)线状文化空间的活化利用
线状文化是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重要纽带,共同的节庆活动作为沟通线条穿梭于村落的各大点状文化空间之中,将村落连为一体。合理活化利用线状文化,可将传统村落文化点状空间串联成一条传统文化旅游线路。
1.历史遗迹观光线
榜上村的古墓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古炮楼则是当地居民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重要象征。但目前各文化景观均作为独立的观赏性景观而存在。建议当地以历史遗迹观光为出发点,以古巷道、田间小道等为主干道,打造专门的旅游线路。以村落发展历史为脉络,从村落发展功臣、即古墓主人开始,到见证村落成长的千年古樟,到祈福保安康的刻字石板路,再到守护村落安定的防御系统古炮楼,打造村落跌宕起伏的村落发展文化故事线,从而将传统村落零散的点状文化连成一条历史遗迹观光旅游文化线路。
2.民俗、信仰文化演绎线
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文化是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中线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全新教育理念的普及,还盘王愿、跳堂舞、打醮等宗教活动已不再像过去那般盛行。此外,榜上村的风俗节庆也逐渐被淡化,如婚俗中贺郎歌环节逐步简化,春社节也盛况不再。榜上村可将这些民俗节庆和信仰活动开发为舞台演绎项目,借助特色节庆文化,如“温克葡萄节”、盘王节、二月二等,开展旅游演艺活动。民俗、宗教文化演绎不应局限于特定地点,而应充分发挥其活动流动性的特质,将舞台放置村落的各大点状空间中,如古民居、广场、庙宇等,进行流动性演绎,从而将各点状空间关联成为一条民俗、信仰文化演绎线。
(三)面状文化空间的分区发展
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完整性、原真性面临着很大的威胁,村民在旅游建设中各自为阵、盲目开发,极易使得传统村落原有的醇厚质朴逐渐失真。村落应在面状文化空间中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分区保护。建议从功能上将榜上村划分为居住文化空间、农耕文化空间和旅游文化空间。
1.居住文化空间
传统村落是居民生产生活、世代传承的重要场所,受到地域等发展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富有人情味的交往文化空间。但随着村落逐步扩大,其传统建筑区域外围高楼渐起,居住空间内增加了游客、外来务工者等活动主体。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传统建筑文化空间中也发生了变化,旅游设施杂乱穿插在传统建筑中,严重影响了该传统村落的整体文化空间意象。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干扰,应将居住生活空间从旅游经营中隔离出来。将传统建筑区域划为居住文化空间,该文化空间不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但可以参观游览,从而保持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原真性。此外,应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空间保护区中居民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期望和权利,对传统建筑内部进行微调,充分保障居住的舒适性,以促进对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
2.农耕文化空间
榜上村拥有丰厚的农耕文化,居民家中仍随处可见传统耕作工具,成片的农业景观十分吸引眼球。但在该区域内有少部分土地被用于种植玉米,破坏了葡萄林地的整体景观。榜上村可将农田耕地区域划为农耕文化空间,并对三块农田耕地进行划分,划定专门的葡萄种植区和农作物种植区,形成统一的农业景观。还可打造“温克葡萄节”,开设葡萄种植、采摘体验项目,以弘扬地方葡萄种植文化。此外还可利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在特定片区开发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或研学项目,以弘扬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打造独特的农耕文化空间。
3.旅游文化空间
旅游是一种集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特殊文化体验过程,独特的旅游文化空间能吸引大量游客,促进地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将现代建筑区域划为旅游文化空间,在该空间中应以当地传统建筑文化为主,局部加入现代化建筑文化元素,施行“建新如旧、改新似旧”的原则,打造一个极具特色的复古型休闲旅游文化空间。此外,还可将村落周边分散、不利于保护的传统建筑拆解重构于该区域内,在加强零星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同时,丰富了旅游文化空间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四、结语
在现代化的进程下,传统村落消逝的速度虽有减缓却未停止。传统村落作为乡土文明的主要载体,应当予以重点保护。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完善并严格施行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但保护绝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了解村民需求,尊重村民享受现代文明果实的合法权益,使村民在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受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实施生产性保护措施,从而树立村民文化自信。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可采取分红制度,使村民在旅游中获益,从而积极参与到村落的保护与建设中。同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为保证村落文化的原真性和淳朴性,应对其文化空间进行合理规划:首先,应注重点状文化空间的协调保护,对于村落建筑文化空间应当划分保护层、协调层和控制层,对于传统技艺、饮食等文化空间应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其次,应活化利用线状文化空间,以民风民俗文化、信仰文化等为线索将各点状空间关联成特定文化旅游线路。最后,整体把控传统村落的整体旅游文化空间,从功能上将其区分开来,划定不同文化片区,进而减少外来旅游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入侵。只有村落发展越来越好,才能更好地树立起村民的文化自信,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