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减灾的历史演变
2020-03-03周魁一
周魁一
今年我国南方又是一个大水年,降水量是几十年一遇。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珠江的西江和北江、钱塘江、淮河等纷纷告急,洪水位普遍超警。历史灾害规律和灾害成因的理论研究表明,脱离人类社会发展,单纯从自然变异来讨论灾害的成因和增长是不全面的。
古代对水患本质的认识
西汉年间,自汉武帝时期开始,黄河频繁决溢,成为朝野关心的国家大事,之后,官员陆续提出过多种工程治黄方案。大约在公元前6年,贾让提出治河三策。这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治理黄河的规划方案。
贾让在其治河对策中首先分析了黄河演变的历史。他指出,古代的时候,河有河的流道,人有人的住处,各不相干。河流两岸并不筑堤,只是在居民区附近修些矮小的堤埂防护一下。这样,既具备居民区靠近水源的便利,夏秋季节的洪水又可以四处游荡而不受约束,虽有洪水而无水灾。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在两岸筑堤防洪,堤距约50里,洪水尚不至于被束缚得过分严重。然而此后情况进一步恶化,人们贪图黄河肥美的滩地,逐渐在堤内加筑民埝,圈堤围垦。围垦一再深入河滩,以至大堤之内又有好几道民堤。民堤离河床远的不过数里,近的只有一里多。河床宽窄不一,河线再三弯曲,严重阻碍行洪,可见,由此造成洪水泛滥,房屋田产被淹没,那也是人们不能克制自己的扩展欲望造成的。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贾让提出了治河上、中、下三策,并开宗明义地提出:“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这是贾让思想的核心,意思是治河必须适合河流和洪水的客观规律,留足容蓄洪水的去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应主动避让洪水,在满足泄洪以外的地方(“度水势所不及”)去进行,而不能过分地侵占河滩,压迫洪水。也就是说,人们的防洪努力,一方面要改善生存条件,改造不利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主动地限制国土开发利用的强度以适应自然。
曲突徙薪的重要性
《汉书·霍光传》中讲到这样一则故事:一齐国人置新屋,邻里祝贺。有人建议主人将烟囱拐个弯,再将灶旁柴草移开,免得火星窜出,引发火灾。主人置之不理。不久失火,邻里急往救之。事后主人杀牛置酒酬谢,将因救火焦头烂额者请上座,唯独忘记建议预防火灾者。有人取笑说:“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曲突徙薪”,隐喻事先消除致灾因素和防灾救灾同样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洪水是超常量降雨所致,是自然现象。但是从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来看,各条江河自然态洪水都有相对稳定的量级和发生概率。然而,自近代以来,很多国家的水灾损失无不几倍、几十倍地增长。因此,将近几十年和前几十年相比较,既然洪水量级和发生概率差不多,而水灾损失却大幅度提高,显然无法只从自然变异来解释,而应进一步从社会环境方面去寻找。
在古代,自然属性成为灾害主要的成因。而在近代,既由于社会对灾害更加敏感,又由于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助长了自然变异,甚至使得社会致灾因子跃居自然因子之上,成为灾害增加的主要因素,那么减轻灾害损失就应从调整和规范社会发展以适应自然规律方面做出努力。社会的不适当开发会引发水灾增长的事实,古人曾经多次说过。灾害的双重属性的表述则更进一步揭示了灾害的本质属性,其根本点在于,修建防洪工程只是手段,减少灾害损失才是最终目的。
我国防洪战略的进步
水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既离不开水的养育,又难以避开大水的侵害,古今中外均同此理。社会要发展,就要加强对自然水的调控和管理,这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生产活动。然而当人口繁育和土地开发相当普遍以后,与水争地又势不可免。客观冷静判断防洪和社会发展形势,是防洪减灾的工作基础。
第一,兴建防洪工程控制洪水灾害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又是有一定限度的。
一方面,兴建防洪工程必须有资金和科技投入,因此,防洪能力建设直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关。另一方面,减灾效益并不是和减灾投入呈线性关系,不是减灾投入越多,效益越大,而是投入达到一定水平,同等的减灾投入所带来的效益就会下降。
另外,防洪工程像任何事物一样,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堤防可以拦挡洪水,但大水期间水位高于两岸,堤防出险的威胁更大。
第二,从社会条件看,我国防洪也面临不利因素。
一是人多地少。二是我国主要经济发达区大多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其中只占国土面积8%的七大江河中下游和滨海河流地区,有着全国约50%的人口、35%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总产值。一般说来,在同样洪水淹没条件下,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损失要大得多。
可喜的是,我国治水方略越来越完善。例如,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大水灾后,提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5个方面的措施,其基本精神是:有效地减少洪水灾害,必须在提高工程防洪能力的同时,合理规范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在防洪减灾中的义务和相互关系。防洪减灾不是一味地谋求控制洪水,必要时还要牺牲一些发展,以取得更多更大的减灾效益。
当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资源转化为经济实惠和政绩之后,人们应更多考虑其付出的代价和长远影响。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管好水,也要管好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只能是社会自觉的过程,可以依靠建立社会的约束机制、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法制、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公众的减灾意识等来实现。
《礼记·大学》里有一段话:“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大雅·文王》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防洪减灾现代化要创新,但创新并不一定只埋着头往前冲,还有必要时时回过头去看它的历史,在其中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
(摘自2020年8月3日《学习时报》)
涵养
尊重在暗处
卢继元
对人不经意间的尊重,更显真实可贵。
西晋时期的大学者皇甫谧刻苦好学,常常挑灯夜读。他家的对面住着一个也爱看书并睡眠很差的老人,两家的窗户正好相对,并相距很近。有一天晚上,皇甫谧听见老人家不停地发出动静,似乎很烦的样子。皇甫谧意识到老人可能被自己打扰了。于是,他找来了一块黑布,不顾大热的暑天,把窗户严严地挡了起来,使灯光照不进老人屋子。为了不发出声响,皇甫谧便脱下鞋子,光着脚丫在屋里轻轻地走动。一连几天下来,老人终于发现了皇甫谧的举动,一再向皇甫谧致谢。
在暗处尊重人,会让人沐浴着一抹温暖的阳光,收获的是彼此间最真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