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三则
2020-03-03佚名
佚 名
曹操的用将锦囊
公元215年,曹操发兵西征张鲁,这时东吴孙权见有机可乘,就率军攻打合肥。大兵压阵,合肥城内一片惶恐。镇守合肥的三员大将张辽、乐进、李典也是意见不一,有的主战,有的主守。这三员大将,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各有千秋,不相上下。
也正因如此,三人互不服气。曹操早预料到了这点,在西征前特意给三人留了一封信,叫护军薛悌等到孙权来进攻时,将信函打开给张辽三人看。于是薛悌将信函打开,发现曹操是这样安排的:乐进守城,张辽和李典出战。薛悌等人很是不解,因为乐进虽然“容貌短小”,但是员猛将,最适合冲锋陷阵,理应安排出战。张辽有胆有识,李典儒雅谦和,理应安排守城。但既然曹操留下了“锦囊妙计”,那就只能这样办。没料到结果却是大获全胜。
这时薛悌等人才恍然大悟:曹操这样安排,是考虑到乐进与张辽性格都刚烈,俩人出战肯定谁都不服谁,如此必败。如果让乐进与李典去进攻,性格温和的李典肯定无法牵制脾气暴躁的乐进,这样乐进就会一味地猛冲猛打,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李典不争名利,张辽也懂得迁就,知进退,安排他俩应战,最是合适。
如何用好二流人才做好一流人才的事,关键就看如何知人善任地加以“组合”。了解个人优劣,基于组织目标加以合理组合,就可以完成一流的业绩目标!
卖出“天价”的人造水晶
1895年,波西米亚人丹尼尔·施华洛世奇在位于阿尔卑斯山下的一个小镇上,创造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品牌——施华洛世奇。该品牌产品虽是人造水晶,但后来却卖得比天然水晶还要贵很多。
1862年出生的丹尼尔从小就跟父亲从事水晶工艺品制作,21岁时,丹尼尔参观第一届电气博览会后,下定决心发明一台自动水晶切割机。最终,经过9年的努力,丹尼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水晶切割机。两年后,丹尼尔与两个合伙人一道,建立了施华洛世奇公司。
一开始,丹尼尔只是试制人造水晶,其目的很单纯,那就是制造出纯洁无瑕的优质水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测试后,1911年,丹尼尔成功制造最完美的人造水晶。不过,他并没有立即投产,而是对成品反反复复地做了近两年的检验。此时,两位合伙人表示了不满,认为研发出的产品应该尽早进入市场,才能获得更大回报。不过,丹尼尔仍旧按兵不动,两年之后,施华洛世奇才开始大规模地生产自己独特配方和工艺的产品。
当施华洛世奇将自己通过特殊工艺切割的水晶产品和别的产品放在一起时,人们很容易就辨别出它们的与众不同——丹尼尔的水晶产品不仅做工大方精致,而且色泽华丽高贵。一夜之间,施华洛世奇成为水晶制造业的领跑者。
直到这时,两位合作伙伴才明白丹尼尔的良苦用心:尽早入市也许只能博取一时的眼球,却换不回王者的地位。从那以后,施华洛世奇一直延续着这种工匠精神,他们每生产一款新产品,都要经过千百次测试,确保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正式投入生产。正是这种不急于求成,而且近乎刻板的工作态度,为客户提供最精致、最高雅产品的理念,100多年来也从未改变,而这正是施华洛世奇的制胜法宝。
工匠精神虽然看起来很慢,但却是让企业长久发展、持续盈利的关键。
马未都“上当”
有一年,马未都和朋友在婺源游玩。
一位大爷正在售卖竹编制品,摊子上摆放着竹篾编织的茶叶罐、零食盘、箩筐等玩意儿。摊点前游人稀少,马未都饶有兴致地挑选了一个茶叶罐和一个箩筐,总共花了几十元。见马未都欣赏自己的作品,大爷问:“看你是位识货的人,我家里还有更好的,要不要去看看?”于是他们来到大爷家,大爷双手捧出一个竹编礼盒,盒盖紧紧地扣在盒子上,纹丝不差。纤细的竹篾错落有致地交织在一起,经纬分明。礼盒上所有篾条接头处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
马未都啧啧称叹:“起底自然,编织流畅,锁口密实,难得一见的礼盒!”大爷忙问:“要不,你买下它?”马未都问:“多少钱?”大爷伸出一个指头,试探着说:“一万。”马未都想都没想就说:“行!”大爷有点儿意外,朋友也惊呆了,拉着马未都袖子就说要走,但马未都执意要买。
从大爷家里出来,朋友生气地说:“你上当了,这个礼盒最多值1000元。”马未都说:“我是心甘情愿‘上当’的。”朋友不解地看着他。
马未都解释说:“我自愿‘上当’,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很欣赏大爷的佳作,想鼓励他继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另一个原因,我想用这一万元为大爷做个广告。一个礼盒卖了一万元,大爷一定会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儿子、孙子以及周围的人。”见朋友已经气愤渐消,马未都继续说:“来大爷家的路上,很多院子大门紧闭,大爷家也只有他和老伴两个留守老人,这说明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这么好的民间工艺无人继承,照此下去,几十年后这个民间工艺就会失传。一万块钱可能会让年轻人重新思考竹编工艺的价值,可能会让他们从流水线上回归家乡,跟着父辈潜心学习、传承民族文化。你现在还认为我‘上当’了吗?”
格局高度,决定云泥之别。衡量一件事物的价值,仅在于它能产生多少眼前利益吗?哪怕现在需要“砸钱”,也正是培育未来的匠人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最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