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视角下中小学生课外培训班选择
——基于家庭教育中家长消费价值取向的分析
2020-03-03李晓蕴
李晓蕴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北京,100013)
目前,对家长来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如何规划和选择课外培训科目,发展孩子的特长和才艺。在教育市场化背景下,出于对孩子成才的高度期望,以及在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家长不断增加孩子课外学习的数量、种类。家长不断给学生报课外培训班的现象必然会对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产生影响。因此,选择哪些课外培训班、如何选择课外培训班成了家长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课外培训班是教育产业化背景下市场所提供的一种教育产品或者一种教育服务,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类商品,其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如何?能否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有益补充?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人素养的提升?这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广大家长基于自身价值取向、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孩子学习基础等方面进行科学理性选择,避免盲目报班造成的孩子疲累、家长焦虑、家庭财力负担过重、孩子厌学等后续问题的出现,从而真正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家长对中小学生课外培训班的选择是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教育产品或教育服务的购买和消费。家长作为购买培训课程和培训服务的消费者,要想达到培训教育的成效最大化,需要学会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指导自己进行科学理性的消费决策,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绝对是家长进行学生课外培训班选择决策时不可忽视的一条规律。
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释义
(一)效用与边际效用
经济学中的“效用”一词,指的是市场中的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当中所感受到的满意或者愉悦情绪。效用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感受,当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感觉特别愉悦或者幸福,那么消费者获得的效用就大;反过来,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感受不到满足或者愉悦的情绪不高,那么消费者获得的效用就小。例如,当一个人特别饥饿时,一顿美味佳肴和一碗果腹之餐,两者对这个人的效用大小自然不言而喻。如果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感受不到愉快或者满足,反而是痛苦不堪,那么就是负效用了。例如,和同学、朋友去歌厅唱歌,对喜欢与朋友聚会唱歌的人来讲,参加这个活动会获得美好的享受和极大的满足,而对性格孤僻、喜欢独处并且五音不全的人来说则毫无效用,反而有负效用。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概念是指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物品消费所引起总效用的增加值,也可以说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物品的消费量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的增量。因此,边际效用是一个增量的概念,自变量是一种物品的消费量,因变量则是消费该物品感受到的总满足程度或者总效用的增加量。消费量所引起的效用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经济学研究表明,在一切物品消费当中都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具体地说就是随着人们对某种物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人们从这种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存在着一种从高到低或者说是从大到小的递减趋势。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人类本身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当连续消费某种相同的物品时,随着消费数量的不断增多,满足人们消费欲望的程度必然会下降。例如,我们连续不断地吃一种巧克力时,就会有明显的效用递减的感受。
同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效用理论,经济学研究表明,当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正值的时候,无论大小,这种物品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也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该物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都是增加的;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达到感受不到满足也感受不到难受的临界点时,边际效用为零,这时总效用值也就是前面消费这种物品加总起来的效用值达到最大;当人们接着消费这种物品感到难受时,也就是边际效用为负值时,这时候接着消费下去总效用值不但不增加,反而会减少。作为理性的消费者,消费的目的和追求肯定是达到消费总效用的最大化。因此,消费者需要进行科学消费决策,从而避免消费当中的得不偿失行为。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视角下课外培训班选择问题分析
(一)效用本体界定存在偏差
中小学生课外培训班选择从表象上看是家长的消费行为。家长根据自己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学习目标的设定,结合家庭对孩子素质培养的要求、孩子的兴趣爱好、家庭经济能力等诸多因素的考量,来规划安排和选择给孩子报一系列的课外培训班。家长希冀通过课外培训班的培训来提高孩子课内成绩、培养孩子艺术素养、发展孩子兴趣特长,最终实现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景。因此,很多时候家长会从给孩子规划课外培训、选班报班上获得很大的满足感,感到了美好愿景将要实现的愉悦感,也就是说家长在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中获得了一定的效用。然而,家长往往混淆了课外培训的消费主体和效用本体,家长花钱报班,家长无疑是消费主体,但是课外班培训成效的高低或效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其效用本体是孩子,家长规划得再科学、再长远,如果孩子参加课外培训后收效甚微,甚至在课外培训班中处于疲惫应付甚至是煎熬的状态,那对效用本体孩子而言,课外培训就明显产生了负效用。
(二)报班消费的功利性过强
中小学生课外培训行业发展迅速,很多知名课外培训机构办得风生水起,基本原因在于家长对课外培训内容的两大类需求:一类是对提升孩子学校文化科目的应试成绩的需求,一类是培养孩子文艺体能等兴趣或特长拓展的需求。这两大类需求下产生的课外培训班的价值分别体现在对校内学业的补偿拔高以及对个人兴趣特长发展的拓展上。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基于家长提高孩子学校考试成绩、升入名校的急切需求,市场上最火爆的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文化科目培训班。现实中出现了很多家长一个科目连续报上“基础班”“尖子班”或者“竞赛班”几个班的情况,或是将孩子在学校主要学习的科目全部报上对应的课外培训班。可想而知,当只有1个或者2个以“拔高”或“补差”为目的的课外培训班时,学生还可从通过加码学习,提高成绩,从而获得满足感,这之后学生获取了课外培训的正效用。而当同一科目培训班多到三四个或者文化科目培训班多达六七个时,面对同类的培训内容、同类的解题技巧和考试能力训练,如前所述,随着消费相同物品数量的增加,从人的心理和生理角度看,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度必然会下降,也就是学生从增加的同类培训班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必然是递减的。
(三)边际效用“零点”认识不到位
边际效用理论指出: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存在着从高到低或者从大到小的递减趋势;当边际效用由正值降到零时,这时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总效用值是最大的。因此,如果家长能够认识和把握好边际效用的零点,根据孩子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要,科学调整课外培训班数量和种类的组合,避免单调重复同类培训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及时捕捉孩子课外培训的效果信息,就能够达到课外培训效用最大化。然而,由于存在消费的从众心理和巨大焦虑感,现实中家长们往往不能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个零点,不能及时调整课外培训班的数量和种类,导致很多学生天天连轴转,疲于应付家长所报的课外培训,连续不断地上课、做作业,甚至考试。这种情况剥夺了学生最宝贵的青少年时光,特别是对一些迫于家长压力而自己不情愿去上课外培训班的学生来讲,不仅损失了其自主发展课外兴趣的时间,还要承受课外培训造成的精神负担和诸多问题,甚至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煎熬和痛苦,学生课外培训的总效用必然越来越低。
(四)忽视自主学习空间
实事求是地说,大量以应试为目的的课外培训班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而家长给孩子大量报班,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忽视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作用。家长如果能够基于孩子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适当的课外培训和技能拓展培训班,就能充分调动起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把迫于家长压力的被动学习转换为积极自主的探索学习。如此一来,孩子在培训班中所获得的愉悦感、成就感、满足感也就是效用值会大大提高。
三、对家长课外培训班选择的思考
全世界培养精英人才的投入都差不多,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牛娃”和国内的“学霸”一样,不仅学习成绩好、体育强,艺术才能、领导力素养等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因此,课外培训班的存在有其现实意义,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培训班也无可厚非。然而,基于效用理论以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具体到每位家长,为了尽量增加课外培训班的效用,在选择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合理选取课外培训班
家长应该从孩子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效果中学会反思,了解孩子成长的实际情况,从多种成才的途径中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路径,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需求和教育期望。家长应该认识到,课外培训应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发展特长的需要,即培训目的要回归到培养兴趣和学习拓展上,参加课外培训班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特长和特殊潜能,课外培训的对象是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或者是与平均水平有差距的学生。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些课外培训的本质目的,选择合适的课外培训班种类和数量,才能实现辅助学校教育效果的目的。这样,不管家长选择补偿性课外培训班还是拓展性课外培训班都有了合理的依据。
(二)树立科学的名校观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名校观,正确看待名校与孩子健康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构建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念。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智能在不同方面的组合,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上名校和走精英路线。为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也在不断调整变化,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未来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这也为现在的青少年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拓展了空间。因此,家长在选择课外培训班时切不可盲目追随热点和大流,不要以上名校为最终目的,而需要根据孩子自身基础和特点选择适当的培训科目,从而切实满足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科学构建幸福感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给出的“幸福方程式”是:幸福=效用÷欲望。效用和欲望都属于心理学范畴,而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视角下研究幸福,可以以效用为中心,有欲望得到满足就是效用。所以,简单地说,幸福最大化等于效用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家长对孩子学业成就的欲望或者说期望值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大致相同的学业成绩对不同期望值的家长来讲,所获取的效用水平或者说幸福感是不一样的。根据“幸福方程式”,在效用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作为分母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就欲望或者说期望值越大,期待越高,所得到幸福感觉就会越低。因此,家长需要根据孩子本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设置对孩子成长成就的欲望或者说期望值,这也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知足常乐”,降低学业成绩期望值和学业成绩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占比,给孩子尽量大的健康自主成长空间,端正自身心态,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这也是家长获取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关注全面成长和快乐教育
家长要树立全面的成才观,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以全面素质提升为基础的,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所以,家长应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提升,“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人”。英国教育家、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是快乐的。”放手不管不等于快乐教育,快乐教育是能用快乐的方式学习,让学习和不断超越自己成为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所以,在课外培训班的选择决策上,家长要尽力让孩子在课外学习中也能够快乐学习,实现快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