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 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3-03

经济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技能

●陈 欣

2016年,“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被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国人心态略显浮躁,“马马虎虎”成为了一种通病,企业主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尽量的压低时间成本与商品成本,急功近利,这也导致了“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上都成了低价质次的代名词。人口红利使得商品的人工成本非常低廉,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等等的行为也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屡禁不绝。这也导致了中国制造的商品无法在国际高端商品市场上立足。

李克强总理在这个时候提出“工匠精神”无疑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只有重新唤醒工匠精神,重新以“匠德”“匠艺”和“匠心”贯彻到各行各业,才能实现“中国制造”被世人所关注,才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最终目的。

一、解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中记载,“匠,木工也。”《韩非子》中也有“夫匠者,手巧也”的句子。在古代,我国涌现了诸如鲁班、庖丁等许多知名的工匠,也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工匠,成就了诸如兵马俑、万里长城等令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他们有着尚巧达善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修养(匠德),炉火纯青的工作技艺(匠艺),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的工作境界(匠心)。

匠德是工匠精神的根本,是指导工匠精神得以实现的精神力量。一名优秀的工匠可能一生只从事一门技艺,工匠精神使其对这门技艺有着近乎虔诚的敬仰,使其对这门技艺用生命去守护,去传承,去坚持,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流光溢彩。是匠德维系了匠人的职业尊严,而匠人也在这份坚持与守护中,淡定从容,荣辱不惊。

匠艺是工匠对自己手艺精益求精的追求,正是由于匠德的存在,工匠群体有着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做支撑,在匠德的指导下,手艺的精进也被上升到了新的道德高度。因此,匠德会指导工匠将自身的技艺不断提升,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而工匠的技艺提升之后,他本身的匠德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二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承。

匠心是在匠德的引领下,在匠艺的基础上,随着工作标准、工艺流程等内容的确定,工匠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或者对工艺的创新及改良,是把工作做得更加完美,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目的。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用心做好每一件工作,成为了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理念。

因此,匠德是精神,匠艺是筋骨,匠心是核心。正因为匠德、匠艺和匠心的存在,工匠精神才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以传承,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更是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精神财富。

为了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是践行这一目标的主要执行者,由以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工匠精神的解读来看,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匠德”“匠艺”及“匠心”缺一不可。职业院校的学生如果能够真正具备工匠精神,除了能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收放自由之外,还体现出了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和求证,工匠精神也会成为为我们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指导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

二、研究现状

孔荣华认为:“工匠精神是严谨态度、职业精神、技德并重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耐心专注、一丝不苟、完美极致,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协作、进取、卓越、创新。”

学者王丽媛定义了“工匠精神”属于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杨红荃则指出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扎根”于现代学徒制之中,企业作为协同培育主体,充分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学徒实习规范及“工匠精神”考核标准。

王瑞荣分析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当代价值,以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即:重塑社会价值导向、企业主导现代师徒制、重拾工匠精神的学校培养、打造专兼结合的名师名匠团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打造匠心品质。

孔德忠、王志芳系统分析了影响“工匠精神”培养的四个因素,提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首先校企双方应该重视“工匠”的作用与地位,然后在专业课程教学、工匠型师资队伍的构建、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鉴于以上研究,高职院校应深入领悟“工匠精神”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把“工匠精神”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培养兼具扎实知识、过硬技能、职业道德于一体的“优秀工匠”。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吕春丽认为,工匠精神是一座学生终生都可以依赖的精神灯台,更是毕业后转变为一名劳动者所坚守的道德底线。同时,它更为职业教育建立了精神脊梁。

朱永跃等经过研究证明,目前我国关于“工匠精神”,研究的学术文献中,高频出现的8 个高频相关词依次是:工匠精神、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创新、企业、企业管理、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这充分说明了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也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定位的重要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职业院校偏重技术技能性课程的培养

许多高职院校把教学重心都放在了学生技能培养上,即便是开设了类似“综合素质拓展”之类的课程,也都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重视每年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上至学校下至学生,都把精力投入到技术技能性课程,而真正注重素质培养的学校、教师及学生却少之又少。

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能力很强能胜任很重要的工作,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点挫折打击就一蹶不振。或者对未来期望值很高,幻想工作以后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都非常好,如果遇到工作单位的哪一方面达不到自己要求,就完全不能接受;四处碰壁之后,继而开始怀疑人生;就算是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在工作中也缺乏职业修养,急功近利,没有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苦干精神,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社会与学校的引导有偏差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千百年来在国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普遍认为上职业学院是“万不得已”的下策,认为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来上职业学院。同时,工匠的社会地位与薪酬待遇也普遍偏低,就算是技艺超群的杰出工匠,也不能幸免。这无疑会打击家长及学生对职业院校的信心。

另一方面,职业学院的老师大部分也是从学校毕业来到学校,对社会上“工匠”的成长与发展,并没有实际的亲身体验。身为职业院校的老师,又处处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上,也普遍向本科院校看齐。从而放弃了职业学院本身一些具有优势的“特色”,学生都憋着一口气“升本”。

其实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来看,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满足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的,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中国工匠”的。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个问题,就无法培养出适合时代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匠。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工匠无处不在,工匠精神必须得以倡导。

在德国和日本,能工巧匠能够从容不迫气定神闲地沉浸于自己的工作状态中,那是因为社会与行业都给予了工匠足够的尊重与敬畏。工匠们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弘扬匠德,精进匠艺,发挥匠心,而不会为一日三餐绞尽脑汁。哪怕是打扫厕所的清洁工,也会竭尽所能,把厕所打扫到光洁可鉴。这样的工作精神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具有这种工作精神的人,同样也会以工匠精神来对待生活。他会认真地做一顿早餐,认真地读一本书,认真地爱一个人,认真地对待婚姻,这无疑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建设都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

(三)意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培养并不明确

工匠精神是意识形态的范畴,涉及到很多相关的课程与内容,在培养的过程中,也不像技术技能类课程,几本教材加老师的讲授就能够掌握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需要人文底蕴的,是需要长时间的言传身教及工匠氛围的熏陶的。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与高等院校的学生有差异,也有不同于高等院校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思维特性,不同的专业背景,又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如果不考虑这些实际存在的因素,而是统一向高等院校看齐,开设几门“综合素质教育”相关课程,选定几本教材,老师站在讲台上讲授一番,取得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许多职业院校都意识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然而究竟用什么方法什么途径才能有效,才能培养出受社会及企业欢迎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其实是茫然的。

四、解决措施

(一)处理好工匠精神与技术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

工匠精神是脱离于技术技能课程之外的课程,但又必须依附于技术技能课程这一主体展开。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院校应该对所开设的课程有所设计,而不同的课程,又应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目标。

(二)培养工匠精神,校企合作是关键

在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学生毕业后终将会服务于企业,因此,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就应当在培养过程中得以体现。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培养方式,但往往效果差强人意。追溯其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学校对企业的选择上,不应一昧追求“高大上”,而应该真正设身处地寻找符合本院校专业设置特点,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本着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有积极正能量的企业文化及用人标准的企业。并且企业也同时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有共同育人的经验,对所需人才培养过程中有自己的理念及相应的课程支持。

第二,如果企业没有意识到工匠精神与所需求人才的真正对应关系,换言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所需求人才的定位上并没有非常具体的定性或定量的具体要求,当然也不能在学校的培养过程中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就无法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第三,教师的工匠精神也需要培养和提高。鼓励教师去企业兼职锻炼,了解企业最前沿的人才需求及知识缺口,并将这些需求特别是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课程计划与培养目标中,再按不同的职业素质维度将培养目标量化,针对不同专业设计出不同课程。让工匠精神更接地气,可实施。从而让学生在校阶段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工匠精神,“1+X”证书制度是重要途径

随着“扩招”政策的落地,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及农民工四类人员,成为了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这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政策导向,体现了国家为了缓解就业供需矛盾的迫切之情,同时也意味着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

“1+X”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之外,还要拓展多元化的综合素质,打造工匠精神,掌握更多更实用的有效技能。“1+X”证书的落实主体是各行业不同的企业,这也充分说明了国家更加看重的是“X”的实用性及企业的接纳度,由企业来设计及落实,也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企业与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要求重复简单工作的岗位已越来越少,而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却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技能型人才除了在知识结构上有所更新以外,更需要具备“匠德”“匠艺”与“匠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作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工匠培养计划执行者,高职院校必须提高认识,努力认清自己所存在问题,认真发掘工匠精神有效的培养途径。笔者认为,在处理好工匠精神与技术技能性课程关系的前提下,切实找到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并以“1+X”证书为辅佐,从而打造职业院校特色的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技能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工匠赞
画唇技能轻松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