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就业结构性问题研究

2020-03-03闫慧琴

经济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山西省劳动力培训

●闫慧琴

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的转换阶段,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长期经济增长必然导致劳动力短缺。目前的“就业危机”似乎反映了发达国家必然走这条道路。然而,学生就业困难不符合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就业的困难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不是数量性的。结构性问题已成为中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构性问题是人员供求不平衡,这一差异发生在各区域和行业之间,有时表现为工作质量和技能之间的差距,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些地区和企业缺乏合格的工作人员,大学生就业呈现明显的结构性或摩擦性失业特征。

山西省经济现在基本已迈入合理区域,全面呈现出的由“疲”转“兴”发展现状,工业生产增速进一步加快,投资稳步增长,消费明显加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9年1 至7 月,山西城镇居民新增就业32.6 万人, 完成全年目标的72.4%, 比上年末增加6.5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7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74.8%,同比增长4.6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控制在4.2%以内。但在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相当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忽视山西劳动力市场“难招工”与“难就业”的困境。当前的就业结构矛盾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下形成的,就业形势日益复杂,就业矛盾日益尖锐。在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研究山西省就业结构,解决就业矛盾,对实现山西省经济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就业制度未健全

在山西转型的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仍不到位、不合理,低端产业比重过大,高技能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前者属于夕阳产业,但体量大、转型难,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提供的就业岗位主要以低端劳动力为主,不能为新生代劳动者提供较好的薪酬和发展前景,导致此类产业的吸引力低,“招工难”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后者由于多种因素发展缓慢,产业规模小、稳定性差,可提供岗位较少,导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就业难”问题大量涌现。在就业制度层面,政府虽然出台了大学生创业扶持、新兴产业培育、社会力量创业、沙龙创业班等一系列就业优惠政策和创业培训营等培训活动,但新的就业模式和制度还没有形成。战略型产业、新兴产业、工业园区拉动就业效应较低、体系不健全、提供就业岗位较少。就业是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也是劳动者分享改革成果、提高生活水平、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就业问题也从解决“岗位”问题转变为同时解决“岗位”和“薪酬”问题。

(二)劳动力资源培养层面的原因

一是山西省高等教育改革不深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矛盾突出,教育资源有限,无法确保人力资本投资产生合理的回报。省内部分高校还是按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缺乏主动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来调整办学结构的意识;缺乏根据毕业生就业需求调整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的意识;缺乏以办学特色和人才质量谋求生存和发展意识,从而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方面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相似、单一、学校类型定位不清、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传授教学,导致学生就业能力差。

二是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存在短板。落后的培训方案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山西省专业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相对落后,不能根据产业变革和发展趋势调整,很难满足发展新技术,新行业和新商业形式的需要,进而不能“精准”对接市场,不能与时俱进地有效输出人才。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师资队伍理论与实践失衡, 激励考核机制不健全。山西省大多数高校理论水平很高,但专业技术实践水平相对较低。在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中,没有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实验教学队伍,缺乏“双肩挑”的教师队伍,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导致教师课堂教学还处于初始阶段的知识传授方式。专业技能人才就业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完成学业后在就业市场中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毕业就失业”的情况较为普遍。

(三)劳动力供给水平的原因

一是城镇化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近年来,我省城镇化建设加快,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门槛逐步提高,失地农民在只会种地没有别的一技之长的情况下,进入城市很难找到一席之地。

二是劳动者流动性大,区域发展格局不平衡。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将是山西省人力资源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形式。各地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的巨大人口流动。劳动力的过度流动也会导致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雇用市场的不稳定。同时,输入和输出地区之间形成了人力资源要素的“逆差”,加剧了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失衡。

三是大龄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山西省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开始减少,从城镇新增就业情况看,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在近两年变得更加困难。这说明大龄劳动者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和困难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资本、技术因素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加大,机器替代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职工转岗是必然的。从趋势看,大龄劳动者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四)劳动力市场内部结构性矛盾问题

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中,有一定比例的就业人员处于弱势,就业不稳定,收入不高,就业权益得不到保障,整体就业质量不高。以低端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所产生的雇佣需求结构与劳动者的期待相去甚远。有一部分企业连一线普工都难招到,而在一些相对高质量就业部门就业的人员比例过低。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之间仍然存在一些体制分割的现象,进入门槛很高,在一些条件较好的部门,存在大量的劳务派遣用工。由此形成了所谓的“中心—边缘”分割,体制内就业人员与非体制内人员、核心人员与非核心人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收入与权益差距,也存在着难以逾越的一些鸿沟。正是这种劳动力内部结构之间的不合理和分割,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五)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承受能力与劳动者的高期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供求双方难以对接

从供需匹配角度看,企业有限的劳动力成本承受能力与劳动者较高的就业预期不匹配,是导致劳动力供需匹配困难的重要原因。供求双方的差距不断扩大导致企业招工难,留不住人的问题也在增加。在产业升级变革的过程中,一方面,部分产业仍处于链条低端的状况没有改变,难以摆脱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发展的传统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条件没有提升改善,提供的是大量同质低端的就业岗位,与以80 后、90 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劳动者的求职预期存在较大落差,难以吸纳劳动者就业,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型业态的培育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其创造新的高端优质岗位的能力、速度和规模有限,满足劳动者就业愿望的岗位有效供给还不足。

(六)高校毕业生就业尴尬,形势虽好问题不少

目前山西省大学生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700 万人,山西省毕业生22 万人,创历史新高。在用人需求大幅上升的同时,理工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增加3%。正因为可以看到的供求关系不均衡,所以学生有必要提高就业的概念。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从数量上看,“大学生”就业是由于高校扩招过快,大学毕业生规模过大所导致的。大学生的迅速增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严重供过于求。但是,由于学生毕业后的高期望和选择职业方面的自尊心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学生经常重申自己的条件和地位,感觉很好,高度评价自己,充满自信。因为学生的期望太高,没有合理的选择和思维,从而失去了就业机会,影响就业的成功。理想的自我评价和强烈的优越感使学生把选择职业成为一种不现实的理想,并给自己很大的希望,许多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求完美,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地理位置、工作条件都在他们的利益范围之内。在内陆和中西部地区急需人才的背景下,不少大学生仍然关注发达地区高薪企业的单一渠道。另外,在职业选择上,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有个性化和情绪化的倾向,脱离普遍性和社会性的价值标准,许多大学生总是有自己的价值标准。重要的特征是以个人的评价标准为中心,拒绝他人的社会观点,倾向自我喜好来选择,大学生们不愿意降低劳动力价格,从而使就业市场失去平衡,导致失业。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是产业结构与大学生人力资源结构没有对接,形成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从数量与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数量方面的原因,也有结构方面的原因,两者的作用是相同的。从制度缺陷的角度来看,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山西省转型期制度本身的欠缺导致的。

二、对策建议

目前来看山西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加快经济建设,增加就业渠道,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导劳动力树立正确就业观,深化教育与培训改革,促进“产品”与市场科学对接,改善就业环境,必将逐步改善山西省就业形势,促进山西省转型发展进入良性通道。

(一)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一是抓住中部地区崛起历史机遇。在改革开放以来,从协调区域发展的需要出发,中央相续提出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环渤海经济区战略等,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中提出了促进中部六省崛起的战略。山西作为中部地区的省份之一,必须牢牢把握“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和国际产业大转移的契机,为山西深入挖掘新的区位优势。通过不断增加对外开放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步伐,大力发展经济,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长期繁荣稳定,特别是在这一进程中要充分利用能够利用的劳动力而不是自然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妥善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就业规模的增长,不断改善就业结构。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首先,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山西省地形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特色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各地要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的产品有效地转化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出口潜力。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注重链条延伸、实行产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农工贸、产销一体化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农民在身份上会有多种转变,而由过去的单一的农民工转变为非农产业的生产者、非农产业的经营者和城镇居民,通过这种方式,延伸就业链条,优化就业结构。其次,不断推进第二产业提质增效。从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看,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虽然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但第二产业不能吸收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从目前山西省的工业化程度来看,第一是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要从主要依靠煤炭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代之以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应当扩大生产链,更好地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稳步推进。第二是发挥新的区位优势,承接工业社会的新技术成果和孕育知识经济的信息技术,积极探索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有效渗透,促进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长,提高关联度,深度加工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作为工业发展的目标,增加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再次,统筹第三产业均衡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第三产业增速、产值比重不断攀升,就业人数增加较快。但是,从就业人员组成结构来看,发展是并不均衡。例如,山西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东方古代艺术的博物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全国石器文化的集中区、变法维新的滥觞地、佛教文化的首善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古木建筑的博物馆、戏剧文化的发祥地,但全省旅游收入却不佳,这与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完全不符;再如,山西省正处于劳动力资源发展阶段,社区服务保障类就业水平仍有很大差异。这些结构性不平衡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直接后果,而第三产业是就业的主要领域却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所以要大力补足第三产业发展短板,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三产业吸收就业的潜力。

三是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是解决山西省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要通过推动山西生产型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促进模式和可持续创造就业的良好结构。如,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就要依靠第二产业协调发展向第三产业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一些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断培育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力需求方面,不断由需求大量低技能、低素质劳动力转变为需求大量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产业升级。在贸易与就业的关系中,“加工贸易”是低技能、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服务贸易”是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就业的重要途径。当前,山西省应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就业。

(二)深化教育培训改革,提高劳动力竞争整体实力

一是促进教育“产品”与市场科学对接。改善人力资源供给,是应对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治本之策。统筹各层级人力资源开发,以培养实用技术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对高等教育应提出新的要求,即大学教育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也要适应现实需要。高等教育体系的设计,必须统筹规划,正确处理高端教育和中端教育的关系。切实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加大对经济发展人才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力度。统筹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打通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之间相对封闭的教学体制,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正确处理经济长远目标与市场现实需求的关系,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有用的人力资源。

二是建立职业培训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劳动者参与促进就业的培训机制。决定性的作用是根据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和劳动者要多方参与促进就业和合作,确立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促进各种资源的整合,实现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针对性,及时为就业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加快职能转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市场化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完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人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制定就业、社会保障、税收等政策,加强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用人单位合理规划和利用人力资源。

三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大力实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要积极开展职业培训。重点进行三类培训:第一是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第二是为结构性就业人员提供技能型就业培训,重点开展校企合作培训、定岗培训和定向培训。第三,创业培训。要建立广泛有效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目前,城市农民工收入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养活自己、支撑下一代人力资本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农村构建广泛有效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并且能让农村劳动者能掌握除农业以外就业所需的一技之长,这样就能增加农民外出就业的成功率,不仅能提高就业水平,在收入方面也会有所提高。政府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要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现农民培训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要重视培训效率,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本供给部门的成本核算和价格调整。

四是构建新劳动力培育体系。要想培养出合格的结构性就业人才,就应改变目前重视职业教育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培养模式,应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把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结构性就业人才的整体体系,建立继续学习和再教育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和兴办再教育机构中。

五是按需调整教育资源配置。首先,要建立结构性就业数据库,有效把握结构性就业动态,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可行的数据支持。要根据结构性就业人员的需求创建数据库,让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能够紧密对接,根据需求来合理地调整专业的设置和资源的投入需求,调整结构,加强个性化培训和教育,使原来存在结构性问题的就业人员在原来技能的基础上,既能提高技能又能掌握符合新产能需求的新技能。其次,要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要重视教师教育培训工作,职业教育和教育从业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教育需求。第三,要用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整合社会教师队伍。面向社会各领域聘请行业优秀人才充实教培师资队伍,特别注重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知名组织中选取。

六是加强综合人才培养和实践教育。在高等教育上要注重培养综合性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大学一、二年级要以综合教育为主,高年级实行广泛的专业教育。建立与企业的双向联系机制,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利用企业资源安排大学生的职业实习、岗位实习等活动,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建立高校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优化高校专业结构的重要依据,根据实际需求,解决当前高校专业结构的适应性问题。考虑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服务贸易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应主动适应服务贸易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增加服务贸易专业和课程,构建与服务贸易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当前的发展重点和长远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和增加服务贸易专业,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四)积极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对劳动者自身来说,除了技能之外,就业观念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就业的角度看,农村劳动力的价值要求的方向、稳定的心理倾向,导致许多农民宁可守着一亩三分地过不太富裕的生活,也不敢放弃田地外出打工。从城市下岗人员的观念来看,城市退休工人,过去“终身雇佣”的所有制劳动者,在再次选择就业时,很多退休工人会有不是国家机关,“非国有企业”不进的旧观念,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要求很高,因此一部分人失去了再就业的机会。为此,要发动和利用各类媒体、社区、志愿者宣传引导城乡就业者改变旧的就业观念,树立“有需求就是岗位”的就业新观念,使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更灵活的方式找到工作。

(五)改革户籍制度,改善就业环境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不仅是未来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渠道,但也符合就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总体趋势。在户籍制度没有松动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要转移成城市人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许多农村居民将无法迁至到城市居住,从而失去了就业机会。目前江苏、石家庄等省市已经开始改革户籍制度。山西省左权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从全省的总体情况来看,城乡差距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但户籍还在农村。为了建立一个真正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就业市场,就要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就业制度,调整农民工的就业程序和项目,例如,取消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取消向农民工收取的各种不合理的费用。必须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允许农民工在工作地点定居。同时,地方应该明确规定城市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使农民工的子女能够在务工所在地上学,能在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并降低入学要求。这意味着,体制创新可以促进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正常稳定地流动。

猜你喜欢

山西省劳动力培训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