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驱动下校政合作培养中文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以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暑期教学实践为例

2020-03-03杨俊才

丽水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丽水汉语言应用型

杨俊才

(丽水学院 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笔者多年来一直担任丽 水学院 (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所负责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本培养中学语文教师,其后由于学校办学定位的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开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尝试。为了满足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做了许多努力和探索,其中包括与政府 有 关 部 门 合 作 开 展 暑 期 教 学 实 践 活 动 。 通 过2018年、2019年两次暑期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项目的驱动,达 成与政府部门的校政合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模式,值得倡导、推广。特撰文如下。

一、项目驱动下校政合作暑期教学实践活动的催生

早 在 2010年,《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已提出高 等教 育要“优化 学科 专 业 和 层次、类 型 结 构,重点 扩 大 应 用 型 、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教育部又下发了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地方高校向应 用型转变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产业的转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 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是大势所趋,笔者所在的丽水学院 也不例外。

然而,如果说行业背景比较明确的理工科专业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 困难不大的话,那么传统的人文学科类专业该如何转向应用型?对此问题,直到今天,笔者还没有看到令人满意的回答。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①本文标题所提及的“中文应用型人才”及后文言及的“中文 + 网络新媒体”,其中“中文”均特指“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规范称谓,但有时候为了简洁,人们习惯以“中文”简称。特此说明。[1],该转向哪里?如何转?诚如有人所指出的:“中文专业是一个传承文化、提升学生素养的基础性文科专 业,很难与大众所理解的应用性或应用型较强的专业相提并论。”[2]“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应用性 强的学科,除了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一岗位外,人 们很难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一个特定的具体就业职位。”[3]“该专业并不直接针对某一行业培养 人才,很难与应用型人才的一般定义 相吻合。……它是社会上广泛需要却又 没 有 特 定 职 业 定 位 的 特 殊 专 业 …… ”[4]正 因 如此,许多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都曾有过迷茫、困惑,而向应用 型转型的策略也是五花八门。由于难度大,有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只是作了一些微小的变动,名义上转型了,实际上徒有其名,仍然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实施教学。有些地 方 高 校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的 做 法 则 似 是 而 非,值得商榷。为避免节外生枝,本文不展开讨论。

笔者所在的丽水学院汉 语言文学专业一度也处于彷徨观望的状态而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其后,通过深入调研,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和争论,最终确 定采 用“中 文 + 网 络新 媒 体”的人才 培养 模 式 。我们认为,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有特定的职业定位,但是各行各业都有对汉语言 文学人才的潜在需求,而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普及和兴盛,任何行业都离不开它,掌握网络新媒体运用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正是社 会广泛而迫切需求的人才。所以我们决定以网络新媒体领域作为主要的就业去向,采用“中文 + 网络新媒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除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能力之外,着重培养学生 在网络新媒体领域从事宣传、采编、策划、传播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并相应出台了新的《汉 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实施了 5年,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应用能力提高如何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更是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我们认为,实践是获得应用能力 的最佳途径。但是去哪里实践?又该如何开展实践?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设计契合人才培养目标并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综合训练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当不容易。我们曾与一些企业有过合作,但有些企业更关心的是利润问题,往往把学生当作一般的劳动力使用,从事一些机械重复、即使不是大学生也能胜任的工作;而有些企业的工作则比较单一,学 生 得 不 到多 方 位 的 训 练,总 之,效 果 并 不 理想,学生也很有意见,认为学不到 多少有用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着与政 府有关部门沟通,尝试更有效的合作可能。由此就有了汉语言文学 专业 2018年“‘ 耕 读 丽 水 、慈 孝 处 州 ’文 化 大 调研 项目”、2019年“‘ 走 进红色乡 村’主 题实 践活动项目”,先后两次通过项目的驱 动开展校政合作,实施暑期教 学实践活动。由于效果明 显,决定今后 将 该 种 合 作 模 式 的 实 践 活 动 纳 入 本 专 业 短 学期①短学期:丽水学院在一学年的第 2 学期结束后,临 放暑假之前,有两周 的时间专门集中 学生开展 实训实践活 动,称之 为短学期。短学期的实训内容由各专业在短学期开始之前拟定并上报教务处审批。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有特定的具体就业职位,短学期的安排颇费心思。2018年之前的短学期,曾安排有“口才与演讲”“职业认知”“毕业论文(设计)开题与学术论文撰写技能训练”“文化创意与新闻采编”等内容,一般将讲座、参观、训练三者结合起来实施。常规实训中,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项目驱动下校政合作 暑期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

2018年丽水市委市政府曾致力于丽水市乡村传统文化的提炼,我们抓住机会,设计了“‘耕读丽水、慈孝处州’文化大调研项目”,并 就涉及的调研目的、调研内容、调研 实施方案、调研大纲、调研经费 等 诸 多 问 题 与 丽 水 市 社 科 联 多 次 交 换 意 见,争取其支持。项目最终获得丽水市委宣传部的肯定,决 定 以“ 社 科 普 及周”的名 义,以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学生为主体组成 40 多支团队分赴全市 40 多个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古村落开展调研,并在全市下发了文件:《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关于开展“耕读丽水、慈孝处州”大调研暨社 科普及周活动的通知》。这是本专业,也是丽水市 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乡村文化资源大调研。

借鉴 2018年的做法,2019年,我们又 设 计了“‘走进红色乡村 '主题实践活动项目”,并获得了丽水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以下着重介绍该项目设计的背景及实施情况。

(一)“‘走进红色 乡村’主题实践活动项目”设计的背景

项目要获得认可和支持,需要紧抓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否则项目申报很难取得成功,所以值得作一些说明。2019年暑期教学实践活 动 之所以 设计 为“‘走 进 红 色 乡 村 ’主 题 实 践 活动项目”,基于以下的原因: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很早就在丽水大地上播下火种。1935—1937年,在革命处于低潮时,粟裕、刘英率领挺进师挺 进浙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创建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掀起了浙西南革命高潮。其后,浙西南的革命从未间断。

2018年 8月,丽水市委召开四届四次全会,提出:作为全省唯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的地级市,在革命战 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战斗 足迹,缔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2019年 2月,丽水市委召开会议,号召丽水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 弘扬践行伟大的“浙 西 南 革 命精 神 ”,为 奋 力开 辟 新 时 代“ 两 山 ”发展新境界注魂、赋能、立根。自此开始,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就在丽 水大地上紧锣密鼓、轰轰烈烈地展开。“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 浙 西 南革 命 精 神 ”源 于 广 大 乡 村,红 色 资 源的主体也在乡村。为此,丽水市农业农村局专门编制 出 台 了 《红 色 乡 村 振 兴 三年 行 动 计 划(2019—2021)》(丽乡指办〔2019〕5 号),目标在 3年内投入资金 2 亿元以上,打造 40 个以 上红色乡村示范乡镇 、100 个 以 上 红 色 乡 村 示 范 村,化“ 无 形 ”为“ 有形”,推进全市红色乡村的全面振兴。

正是在以上 背景下,一方面,为了响应丽水市委号召,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全面掌握丽水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更 好地服务于全市红色乡村振兴行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丽 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优势,大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丽水的 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我们设计的项目正是丽水市农业农村局所需要的,所以双方一拍即 合,决定联合开展“走进红色乡村”主题实践活动。

(二)“‘走进红色 乡村’主题实践活动项目”的任务要求

实践任务主要有三:每个 实践团队须完成调查报告一篇(不少于 8 000 字);每个实践团队充分发 挥专 业 特 色,利 用 网 络 新 媒体 做 好“ 红 色 乡 村 ”宣传;每位同学提交乡村故事或乡村剪影一篇。

调查报告主 要回绕以下 3 方面撰写:其一,村庄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 个时期村庄的革命活动、红色人物事迹。其二,村庄其他文化资源。包括耕读 文 化、慈 孝 文 化、风 俗习 惯、古 迹 遗 存 与 风 景 名胜、地方文献遗存、民间传说与民歌等。其三,乡村振兴思考与建议。从盘活文化资源、促进红色乡村经 济 发展的 角度 对 调研 点(乡 镇、村)的 发 展 提 出思考和建议。

“乡村剪影”的要求:可以讲述红色故事,或者跟村庄有关的其他故事。也可 以写走进乡村的一些 认 识 、体会,还可 以写 淳 朴的 民 风、优 美 的 田 园生活等等。内容不限,只要跟下乡调研有关即可。要求做到内容充实,情文并茂。

(三)“‘走进红色 乡村’主题实践活动项目”的实施过程

项目从启动到结束,大致可分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为时一周。在该阶段,各团队分头与各自要调查的乡镇、村庄取得联系,落实吃住等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资料的查阅,了解浙西南革命历史、了解村庄基本情况。此外,安排了“浙西南红色文化与红色乡村振 兴”“文献资料的查找”“田野调查方法”“调研报告写作”等讲座。通过以上讲座,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实地调查,为时一周。共组建了 44支实践团队,除毕业班外,汉语言文学专业 360 多名学生(另有 民族学专业 20 余名学生顺 带也加入了本次实践)在指导老师 的带领下,分赴红色基因较为厚重的 13 个乡镇 37 个村,开展红色文化资源大调查。要求住在村里,吃在村里。调查期间要求各团队通过微博、微信 、抖音等网络新媒体方式开展“红色乡村”宣传工作。出发之前还专门举行了出征授旗仪式。丽水市农业农村 局局长出席并作了出征动员。

第三阶段:作品撰写及汇总阶段。一是消化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出发前下发的调研 大纲,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二是每位同学撰写并提交乡村 故事或乡村剪影一篇;三是继续做好“红色乡村”的宣传工作。

项目从启动 到结束,需要花费很多的心思、精力和时间。至于政府有关部门投入的经费,也不是小数目。

三、项目驱动下校政合作 暑期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效

如此大规模的暑期教学实践活动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效呢?这是本文重点需要回答的问题。实践内容不同,效果也会有差异。这里仍然以“‘走进红色 乡村 ’主题 实践 活 动项 目 ”为 例作简 要 的 分 析 。回顾该次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成效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为红色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1.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建 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列入调查对象的若干红色乡村地处偏僻,难得有外人造访,尤其是大队 人马吃住在村里(一个团队 10 人左右),一住 5 天,可说绝无仅有。若干村子缺乏接待条件,并曾以此为由婉拒团队入驻。在迎接实践团队入驻过程中,村中许多不曾引起重视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村干部切 实意识到了村中存在的若干不足,这就为乡村进一步改造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为了迎接实践团队的到来,许多村子在全村作了动员,努力将最好的一面呈现 在 大 学生 面 前,由此,让村 民 们 认 识 到,村 子 可以在他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好,从而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提高了村民对村庄的自 豪感和自信心。驻村 期间,学 生 们深 入 众 多 家 庭,与 村 民 交 流,了 解村庄的历史和红色文化。原本许多村民对村庄历史也并不很了解,学生的采访促使 他们去重视和关注。在收集红色文化资源过程中,村民发现那些在他们眼里很平常的人和事原来那 么重要,他们所生活的村子,不仅承载着“浙西南 革命精神”,而生 活其 中 的 村 民,更 是“ 浙 西 南 革 命 精 神 ”的 传 承者,从而提高了村民对村庄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不同文 化 产 生 了 碰撞、交 融,为 乡村注 入了新的活力。新时代的年轻大学生入驻村庄,随之也带去了新的思想、新的生 活观念以及青春活力,并与传统的乡村文化产 生碰撞、交融,从而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也会使乡村 出现一些新气象、新变化。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服务基层、服务乡村,但是如何用好大学生村官、发挥他们的才干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当代大学生往往个性鲜明,如果用人而不得其法,不 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埋没人才。那么本次实践团队的入驻,无疑是近距离接触、了解大学 生的绝佳机会,为用好大学生村官积累一些经验。

4.为乡村走出大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本次 教 学实践 活动,各团 队 从 红 色故 事 、历 史 文 化 、乡土风物、特色土产等诸 多方面对所在乡镇、村庄作了大量的对外宣传。而这种大规 模铺开调查及宣传所造成的声势,还吸引了外地 许多媒体的关注,各类 网站 、报刊 等 纷 纷 报道或 转载,仅 新 华 社客户端《现代金报》的报道就有 80 多万的浏览量,这对于普及浙西南革命历史知识,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让外界了解浙西南山区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为吸引外 地游客前来重走红军路、旅游观光以及让乡村特色产品走出大山等起 到了重要推介作用。

由以上 4 方面可见,本次教学实践活动,对许多 红 色 乡 村,都 起到 了 刺激 作 用 、催化 作 用,对 于村容村貌改造、文明乡风建设、提振村民自信心以及旅游开发、土特产开发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推进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 生的成人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艰苦生活的磨练。本专业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 子 女,或 者 来 自城市,他 们从小 受 父 母 宠 爱,对于 农 村 的 相 对 艰 苦 生 活 及 种 种 不 便 既 不 知 晓,也缺乏心理准备。虽然他们并非没有去过农村,但之前都是走马观花,只看到 了农村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一面。一旦让他们住下来,发现全不是那么回事。到了农村,难免会被蚊子叮,被虫子咬,许多同学都会大惊小怪。农村的伙食有时也不称他们的心意,没有麦当劳、没有肯德基、没有外卖。开始时的新鲜感、好奇消失以后,若干同学对生活不适应,极个别娇气的女同学甚至还哭鼻子。

总之,不难发现有若干同学怕苦、怕累 、怕脏,不适应农村生活。所谓先成人而后成才,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无疑需要大学生们接任,如果他们不能克服自身的不足,不仅难以承担国家建设大任,甚至也不能算是合格的大学生。所以到农村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是教学实践活动 本身必不可少的内容,哪怕调查工作做得不够 理想,如果能够由此改变原有的娇气,养成吃苦耐 劳的品格、艰苦奋斗的作风,那么,本次教学实践 活动也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红色文化的洗礼。本次教学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在全市开展“红色文化资源”大调查,可以说,整个 调 查 过程,就 是 对“ 浙 西 南 革命 精 神 ”的 发 现 过程 、学习过 程 、熏 陶过 程,同 时 也 是 对整 个 中 国 共产党历史认识的深化过程。原先学生们 在书本上获得的党史知识还比较模糊,通过实地调查,逐渐变得清晰。尤为重要的是,学生们亲聆革命前辈、先烈后代等的讲述,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对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有了感同身受的 体会,从而在思想深处受到了深刻洗礼。

高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为党 育 人 、为国 育 才,所以 不 能仅 仅 满 足 于专业知识的传 授。习近平总书记 2016年 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会议上特别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 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 全 过 程,实 现 全 程育 人 、全 方位 育 人,努 力 开 创我 国 高 等教 育 事 业 发 展新 局面 。 ”[5]站在“ 立 德 树人”的高度,本次教学实践活动 就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外的延伸、扩展,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3.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丽水学院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办学 定位。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因为没有 明确的行业指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落到实处就成了一道难题。国内其他地方高校的有些专家认为,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只 要专业知识学好了,自然就可以应用了,所以对应用型的提法很有抵触,在人才培养上依然遵循传统的模 式。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度困惑之后逐 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根据丽 水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社会对汉语言 文学 人 才 的 素质、知 识 、能 力 的要 求 情 况,以 及本专业自身的师资情况,采取“中文 + 网络新媒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重培养网络新媒体领域的汉语言文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次教学实践活动,是汉 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真刀真枪的综合演练,涉及到调查采访、常规写 作、新 闻写 作 、调 查报 告 写 作,以 及 微 信 、微 博 、抖音等网络新媒体等的运用。从演练的效果来看,成效相当明显,在暑假很 长一段时间里,丽水市各县(市、区)的 网 站 、公众 号 被 学 生占 领,大 量 有 关红色乡村的各类信息被发布出去,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根据统计,整个实践活动期间,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的发布的 内 容多 达 1 000 多条,撰写调研报告 44 篇、提交乡村故事 50 多篇、乡村剪影400 多篇。通过锻炼,学生真正从书本中走了出来,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尽管部分调查报告不够深入,撰写的乡村故事、乡村剪影还不够老 练,但由以上 3 方面可见,本次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接 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练,思想上受到了红色文化的洗礼,能力 上得到了比较系统的锻炼,从而使他们在成人成才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项目驱动对于校政合作的重要意义

前文笔者以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介绍了在项目驱动下校政合作开展暑 期教学实践活动的背景、开展的基本情况,并着重分析了 2019年“‘走进红色乡村’主题实践活动项目”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对于乡村振兴 、应用型人才培养两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实际上,2018年的“‘耕读丽水 、慈孝 处 州 ’文化 大 调 研 项目”也 有 相 类 似 的 成效。显而易见,我们与丽 水市委宣传部、丽水市社科联、丽水市农业农村局的合作是成功的,真正实现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而成功的关键无疑就在于有项目驱动。对此需要略作申述。

若干地方本科院校升本之初,并没有太多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虽 然口头上也提产学研,但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行动。之后由于形势所迫,才纷纷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自此以后,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等等才真正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相对于校企合作、产学合作而言,校政合作更复杂,然而对其研究却 相当肤浅,发表的文章数量很有限、文章的质量也是乏善可陈,有些文章只是泛泛而谈,有些文章虽也提到 了如新闻、国际贸易 、休 闲 体 育 等 专 业 的 校 政 合 作[6-8],但 都 流 于 表面。(这其中竟然没有一篇文章提到汉语言文学专业该如何校政合作)

由于缺乏深入研究,所以 在开展校政合作时难免就会有偏颇、有误解。虽然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跟当地各级政府或某个部门签订 有框架性合作协 议,或 与 当 地政 府 共 建 学 院、研 究 所 、研 究 中 心等等,表示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实现优 势互补、互利共赢,表面上搞得有声有色,但其实学生并没有多少受益。原因之一在于有很多合作本身就不是针对 学生的,而是政府需要高校这个平台开展合作攻关或者培训各类干部,等等。原因之二即是缺 乏项目的驱动,由于没有项目驱动,协议只能停留 在纸面上,共建只能流于形式。比如笔者曾参与 的某个共建研究中心,自成立 以 后,我们 等 着政 府给 我 们 项 目,政 府则等着我们拿出成果,最后一事无成。再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果我们没 有主动设计项目,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合作就落不到实处。须知政府不是实施教学的主体,不 可能代行高校的职责,要想借助政府的力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就必须主动去促成。如何促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服务政府的项目。

当然,作为政府仍然有义 务关心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 2016年 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要求:“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党委书记 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 生接触,多去高校作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5]思想政治工作最终是为了育人,学 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为 了育 人,都 是为 党 、为 国育 人,如 果 说 高 校 思 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各级党委、各部门 各方面齐抓共管,那 么 学 生 能力 的 培 养,也 值 得地 方 党 委 政 府 、各部门各方面重视。一旦真正重视起来,多与高校接触、交流,就会发现有很多项目其实都可以交给在校大学生去开展。比如丽水市社 科联平时经常跟我们交流社科工作,希望我们能够有所承担,正是得到了重视,了解到市里的工作所需,我们才有了“‘ 耕读丽水、慈孝处州’文化大调研项目”的 设计与实施。

总之,从丽水学院汉语言 文学专业的两次暑期教学实践活动所取得成效不难得出如下结论:项目驱动下的校政合作方式是汉语 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方式,其 他专业也可从中得到借鉴,所以很值得提倡和推广,通个项目驱动 的合作,在校大学生锻炼了能力,发挥了才智,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政府部门,通过项目合作,推进了工作,参与了高校的人才培养,从而为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丽水汉语言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丽水发现新物种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