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育德,以德促学
——关于中学音乐教育渗透德育的初步尝试
2020-03-0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六中学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六中学 李 倩
一、中学阶段进行德育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价值观,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
(一)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培养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使学生的情绪得到抒发,有助于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良好的道德情操应当是每一个优秀的接班人都应具备的,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中蕴含的精神情感,使学生具备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规范学生的行为
中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是依旧会做出违反规定的事,主要是由于德育没有充分发挥它的功效,同时学生的情绪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争当一名好学生。比如在讲《丰收锣鼓》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区分所使用到的乐器,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劳动光荣这一价值观,这有利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形成。音乐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之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情绪安抚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得到情绪上的抒发,同时还能够通过音乐找到心灵的慰藉。
二、增强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它打破了种族、地区的限制,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音乐的存在。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洪荒时代,在人类语言还没有出现时,便有了音乐的雏形,由此可见,音乐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这条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鸿门宴,还是荆轲刺秦王,在这些事件中都必定会有音乐的存在,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同时由于没有国界的限制,音乐中蕴含了世界各国的民族特色。因此,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自古以来,美与善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心灵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思想建设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丰富德育的形式,拓宽教育范围
传统的德育是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这种教育形式比较单一,讲授的内容也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很容易对德育产生厌烦的心理,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思想,甚至还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丰富了德育的形式,能够使德育蕴含在优美的乐曲中,不再枯燥,学生也有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传统的德育大多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因此影响的范围有限,但是运用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对学校中的学生进行德育,同时还能对社会上的一些人产生德育的影响。
三、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
中学阶段的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因此他们的音乐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同时,由于学校没有足够重视音乐教育,使得音乐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据,这也加剧了学生音乐知识的欠缺,使得他们不能够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感,更别说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高思想。
(二)教师对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认识不到位
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不是专业的,大多都是其他科任老师兼任,因此他们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他们的观念中,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听一听歌,再跟着唱一唱,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同时,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目的出现了偏差。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不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大艺术家、大音乐家,而是为了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德育的发展,为促进学生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成效是隐性的,是无法通过测试检测出来的。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很多教师更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从而导致在音乐教育中忽视了对德育的渗透,使音乐教育失去灵魂,更趋于形式。这都是因为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师无法了解到学生德育的情况,也就不能因材施教。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四、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正确地进行教育
中学阶段的音乐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表达爱国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感。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学习《歌唱祖国》。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教师应当先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代入自己的情绪,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想要上好这一堂课,就必须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根据内容采取恰当的方式组织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当地的音乐引进到课堂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二)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不仅要教导会唱会听,同时还要使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让学生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且产生共鸣。这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在开始上课之前,要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简介,再了解这首音乐创作的背景,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代入自己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学习《梁山伯与祝英台》,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必须先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只有了解了故事背景,才能够将情感代入音乐中,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思想的完善。
(三)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我国传统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忽视了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同时,教师更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要通过音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积极思想的形成。
(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许多学校还存在音乐教师是“兼职”这一现象,音乐教师是由其他的科任教师来担任的。这些科任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也不能够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也不能根据音乐专业知识设计教学活动,更不了解音乐教育的目的。为了改善音乐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德育,各个学校应该组织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将音乐教育与德育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同时,要聘请具有较高思想品质的专业音乐教师,使其能够用自身优良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总的来说就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使教师能够通过自身优良的品质以及专业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思想进步。
(五)深度挖掘音乐教材
教师想要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就必须对教学内容有足够的理解,同时能够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深度挖掘教材,挖掘教材中涉及德育的知识点,使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发。比如在学唱《红旗飘飘》时,教师应当先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了解到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音阶和相应的歌唱技巧,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不对教材进行分析,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目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度挖掘音乐教材,才能够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
对中学阶段的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一定要将德育的知识渗透到其中,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