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用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德育时效

2020-03-0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东方实验学校

关键词:时效性德育工作心理健康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 李 颖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东方实验学校 孙 华

基于新教育形势下的初中德育工作,要重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研究并实践探索出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全面发展,提升德育时效性的新颖教育模式,以此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健全学生人格,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初中生德育案例分析,思考并提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初中德育时效性的可行策略,以供参考。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追求目标、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实施方法、教育任务、理论基础等方面有所不同,不过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互补互助、交叉重叠的密切关联。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有助于创新德育途径,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成长趋势、不足之处、兴趣特长、个性特点,提升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然而,纵观目前我国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现状,还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脱节的普遍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时效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心理学知识渗透,丰富德育内容

在过去的初中德育工作中,教育内容局限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范围内,很少涉及心理学知识,学生缺少接触和学习心理学知识的机会,所以不能很及时地正确认知自己的心理现状,无法发现心理方面存在的障碍等问题,进而容易在消极、悲观、懈怠、抵触等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下,削弱了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德育时效性。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性突出的叛逆期与心理敏感的青春期,一旦此阶段的德育没有做好心理学知识渗透,则可能会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埋下诸多隐患。所以,初中教育要有意识地加强心理学知识在德育活动中的渗透,顺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保证心理学知识和德育活动主题相符,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德育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德育活动中。

例如,在“友谊的天空”主题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形成珍视友谊、尊重他人的积极情感,能够在与人交往中认识到交友益处,学会处理交流交际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感受友谊的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意识地引入了故事渗透心理学知识,将抽象的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阶段“亲密关系阶段——9~15岁”理论知识,以生动真实的青少年交友案例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快理解掌握。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青少年交友心理、交往中处理矛盾冲突事件的心理、在友谊滋润中不断成长的心理等不同心理状态后,引起了对自己交友心理的回忆和反思,更全面地认识到了这次友谊主题德育活动的意义,主动认真学习了活动中引入的德育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

二、建立初中生心理档案,因材施教高效德育

高效率的德育要以全面学情分析为基础,才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工作效果。一些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之所以时效性低下,主要原因就是对学情掌握不足,难以把握学生心理有针对性地制订德育方案,造成德育策略和学生需求不相符,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德育资源,也消耗了大量德育师资力量,反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存在着德育形式化、机械化的不良现状。对此,学校要着手建立初中生心理档案,将其纳入学生档案中,相对于身高、体重、教育经历、家庭成员等传统学生档案基础信息,主要针对心理层面调查研究,通过“你认为父母感情好吗?你在家庭生活中的感觉怎么样?你和父母有没有共同语言?你觉得你家庭的缺点是什么?你认为你的个性是?你和他人起争执的情况多吗?”等问题,让学生根据选项选出最贴合自己心理的答案,由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依据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与其他教师联系沟通,组织德育共育会议,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现状研究讨论,制订最适宜的科学德育方案,进而切实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德育时效性。

例如,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期初整理学生刚填写的心理档案资料时,发现某一学生A在“你认为你的个性是?”的问题选项中选择了“抑郁、胆小、孤独、淡漠”选项,及时提高警惕,与A同学班主任、任课教师取得联系,牵头组织交流会,就A同学在校期间的表现进行了信息交流讨论,全面掌握并分析了A生学情,从心理角度出发,制定了有助于拉近A生人际关系、改善A生性格缺陷的德育活动:教师多关注和关爱A生,课上多提问并采取激励赏识性评价,运用“你真棒”语言激励、比心点赞的动作激励等德育措施,增强A生自信心,令A可以在课上、课下越来越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此外教师定期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A生创造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平台,令A生逐渐驱散了心理阴霾,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和社会。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A生交流,渗透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技巧,运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升A生心理素质,使其可以乐观看待生活中的麻烦事、辛酸事,学会苦中作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正确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在多方合力下,A生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善,脸上洋溢起了活力四射的笑容,感染了身边的所有人。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创设二者有效融合点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不能是随意、盲目且脱离实际的,要准确把握二者的有效融合点,确保相互之间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避免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德育心理化、二者融合失衡等问题。初中学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不断为二者融合创设有效条件,运用隐性育人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的延伸、补充、完善等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下和谐发展,心灵自然持续浸泡在美的熏陶中,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行为习惯自然而然地养成。

例如,初中学校可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百米校园文化橱窗、长廊,对橱窗和长廊墙壁内的德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定期维护、更换,每当学生路过或走进此处,都能够被其中的隐性育人知识所吸引,自主学习其中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考优秀人物身上蕴藏的积极健康心理品质、乐观的态度、自强不息的坚毅性格,从中获得启发,向这些榜样看齐,客观评价自身性格、能力、思想、心理方面的缺陷问题,学习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健康心理,从而运用百米育人橱窗、百米校园文化长廊,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时效性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增强师资教育力量,促进家校合育

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活动的开展,均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完善的基础建设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够顺利落实,获得预期的活动效果。此外,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时效性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初中学校要着力增强师资教育力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与德育队伍,设置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加大对各个科目教师的培训,使其具备心理健康咨询等技巧,能够在课堂德育中正确应用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健康疏通等可行策略,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问题,增强德育时效性。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相关内容,改变家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不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活动,并主动在家庭教育中延伸学校育人时间、空间,保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德育状态信息的实时共建共享机制,全面体现家校合育的重大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德育要积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促进途径,改变德育工作机械化、程序化、表面化等不足问题,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丰富初中生德育内容,制订因材施教的高效德育方案,把握二者的有效融合点,不断提升德育的时效性,同时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家校合作深入探索,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德育时效性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时效性德育工作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荷载预压加固吹填土时效性研究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深部巷道锚网喷注协调支护时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