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润心沐风华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究
2020-03-03江苏省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陈云宇
■江苏省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 陈云宇
“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之一的“国家认同”对中小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鲜明特点之一——人文性,决定了它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少年儿童的母语学习必然是承载这些历史和人文因素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化的同时,丰厚文化底蕴,发展人文素养。
一、解密汉字,了解古老的文明与智慧
著名教育家于漪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思想的结晶,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之魂,对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是最好的教材。刚劲有力的方块字里蕴藏着古老的文明与深邃的智慧,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国精神的凝练,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就开始学认汉字、书写汉字、理解汉字,国家教育之所以这么做,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从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古诗文教学起始的生字词学习阶段,不能只停留在音、形、义上,还要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基因,让学生充分感受并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例如,唐代王昌龄《出塞》一诗教学的拓展环节,《长信怨》中的“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两句诗中对生字“御”的教学。首先出示金文“御”,左部像马车,右部像人形,下部像道路,合起来表示人拿着鞭子在路上驾驭马和马车。古字形象持策于道中,会驾驭之意,后引申指驾驭车马的人,还有防御、抵抗之义。多么形象的一幅画啊!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说文解字》中说:“御,使马也”,古人使马抵抗外人入侵。我国的万里长城,堪称世界十大奇迹之一,它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同时代为了抵御外来侵袭而持续修筑起来的伟大军事工程。现在的万里长城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作用,但它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才干,见证了万众一心、团结进取,保家卫国的历史。古往今来,多少中华优秀儿女,如文天祥、岳飞、邓世昌、狼牙山五壮士等仁人志士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昌盛,抵御外敌,视死如归。由此可见,“御”是会说话、有温度的汉字,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正因为这些文化的伴随,生字“御”的学习就变得生动而有效,学生不但学习效率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祖国文字的情感也在提升,家国情怀也在悄然萌发。
二、品析诗意,体悟传统的精神与品格
“凝练、含蓄”是古诗文的创作特点,诗人抒发的情感既不是直接的思想告白,也不是直接的情感表达,而是言在此意在彼,通过借景借物来表达思想。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要在领悟寓意上下功夫,只有领悟寓意,才能理解诗文的内容,了解诗文的主旨,置身诗文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体悟诗人的精神与品格。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优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古诗文,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军事、道德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因此,在要求学生理解、读背古诗文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还能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通过初读,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的构思别具匠心,看似在抒发芙蓉楼送别好友时的离愁别绪,实质上是在表达自己“为人光明磊落、为官清廉自律”的高风亮节。在前两句中,无边的江雨和孤寂的楚山,衬托出了和友人离别时的惆怅之情,后两句却笔锋直转,用“玉壶、冰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开朗的心态和坚强的性格。诗中寓情于景,情意盎然。这样,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感悟,让他们深层次触摸了作者的心灵,体悟、学习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品格。
三、反复诵读,感受先贤的思想与风骨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交流,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作者及作者情感的品析,从而达到语感、情感、美感的和谐统一。古诗词是流淌在中国人身体里的血。“百家争鸣”的盛世文章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思想,璀璨绚丽的诗词歌赋里饱含着先贤的儒雅、襟怀和风骨。古诗文本来就是用来吟诵的,通过诵读、想象、吟唱、背诵等方式学习古诗,能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音律美、意境美、画面美、人格美,感受先贤的思想与风骨,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养心修身,润人心田。
比如,在学习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时,此诗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形象鲜明,现场感强,“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的景象跃然纸上,既情景交融,又寓情于理,让人读后,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深受哲理的启迪:生机勃勃的春天是禁锢不住的,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以崭新的姿态宣示春天的来到。进而懂得:一切新的美好的事物是不会被封锁、禁锢住的,它一定会突破重重束缚,蓬勃发展。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启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层次感,读出意境美,让学生从诗的意境中感受春色满园的美景,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一读可设问:“诗人是怎么想到‘春色满园’这一词的?假如你是作者,你会用什么词来描述园内的美景?”二读再问:“诗人是如何抓住春天特点,实现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要抓住第三、四句中“关”和“出”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三读思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从这两句诗中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学生经过诵读、思考,就能比较深刻地领会诗人的哲思和风骨: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四、拓展体验,汲取文化的营养与精髓
实践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传承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理念,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拓展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是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活动延伸传统文化教育,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如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春节为主题,开展拓展体验活动,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查询和春节相关的资料,如春节的来历、有哪些传统风俗、有哪些诗歌是关于春节的、世界各地华人华侨都是怎么过春节的。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交流,通过主题班会、朗诵会、故事会、图片展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大有裨益。二是组织“古诗词学习书院”课外兴趣活动。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专题古诗文朗诵比赛、专题古诗文绘画比赛、专题古诗文表演赛等拓展古诗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切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三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在班内开展一些诸如“诗人与诗的故事”“诗句接龙”“中华好诗词‘飞花令’”“谁是发现王”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引导学生留意收集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生活中引用的相关诗句,日积月累,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科学融合,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植根于语文素养中,内化在精神里,要努力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抓住各种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喜欢上古诗文,尊重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