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0-03-03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镇娘娘坝中心小学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镇娘娘坝中心小学 张 兰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能让学生发现古人的智慧与品质,而古诗文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当前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我国教育的主旋律。德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这些也都是德育的主要要求,而这些在古诗文中都能够有所体现,古人的经历也都验证了品德高尚的人将永远被铭记,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积极意义。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是打基础的关键期,学生在此时并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且模仿能力极强,若是德育工作未做好,学生的品质就会出现问题,并且即使学生做出错误的行为也不会为此感到内疚,对未来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巨大的。古诗文就像是古人留给后世的一封信,其中蕴含了古人的精神品质,传诵至今,有其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对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也是有极大帮助的,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
一、深入研究德育的内涵,将德育目标与古诗文结合起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德即德育,也称为道德教育,作为五育之首主要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顶梁柱,学生的道德品质更是直接影响未来国家发展,因此,在教育内容中渗透德育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还未形成,正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语文教学又在德育上有着先天的优势,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容,古诗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教师渗透德育的主阵地之一。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新课程目标中对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求,研究德育的内涵,并且将这些德育内涵制定成具体的德育目标,主要表现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在明确德育目标后,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时更好地将德育与古诗文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根据这些德育目标制订专门的德育渗透方案。
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作者在游庐山后的所感所悟,他表面上描写的是庐山多变的景色,实际上是在借景说理,尤其是最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际上是想传达一个人生哲理,即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要认识事物的全貌与真相,就必须摆脱主客观的局限性,认清事物的本质,全面看待问题。学会这个道理能够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所提升,对其形成良好个性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围绕此首古诗文的人生哲理与德育目标开展德育渗透,在渗透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或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就能明显看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教师此时可以将学生的观点总结成两大类,然后让学生交换观点,站在彼此的角度开展辩论赛,这样更能让学生了解主观意识对事件看法的影响。
二、重视朗读教学渗透德育,结合媒体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
要想让德育渗透有效果,首先需要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听进去,在德育渗透时才能够让学生铭记于心。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源于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若是想要使古诗文中的德育渗透达到预期的目标,就需要让小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古人在创作古诗文时并非随意乱写,而是有着严格的韵律,因此,每篇古诗文都具备韵律美,让人读之朗朗上口。学生在朗读古诗文时能够最直观地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这种韵律美会让学生愿意去主动朗读古诗文。部分语文教师选择了忽视朗读,这就使得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难以被激发出来,在学生眼里古诗文变成了枯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改变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重视朗读教学。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朗读古诗文,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以《元日》教学为例,这首古诗描写了古代迎接新年的一些民俗,抓住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一些生活细节,像是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都体现出了过年的愉悦氛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应该从作者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作者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指出新事物总要取代旧事物,要敢于创新等真理。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这首古诗,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过春节时做过什么事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春节时燃放烟花、贴春联的照片或者视频,还原故事场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伴随着视频的播放再朗读一遍古诗,激发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故事内容基本了解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是否有人知道作者创作这首诗的目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可以结合作者的背景渗透德育内容,为学生讲述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是其提出的变法成功后到民间观察民生时的所见所闻,同时也可以讲述王安石变法所受到的阻力与排挤,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反而坚持到底,最终证明其创新的想法是正确的。借助这首诗告诉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坚持,要具有创新精神,但是在创新之前要像作者这样厚积薄发,鼓励学生改变自己,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品格和良好的个性。
三、挖掘古诗文的德育内容,通过正反对比渗透德育
古诗文是古人思想的重要体现,其能流传至今必然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古诗文中的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而我国的古代文人绝大部分都具备强烈的爱国意识,这些爱国意识是刻在其骨血之中的,多数文人从政的目的就是想要在政治上大展拳脚,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他们可能无法上阵杀敌,但是他们将这份爱国情感蕴含在自己创作的诗歌之中。教师在进行此类古诗的教学时应该深入挖掘其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以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在学生对整篇诗歌有一个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询问学生为什么诗人在听说国家胜利收回失去的土地时会涕泪横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是因为诗人爱国,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何要爱国,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国在家才在。也可以以我们国家的发展状况与国际地位进行对比,引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充分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组织小组合作翻译古诗文,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想法的机会
虽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德育渗透,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若是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发现古诗文中的德育内容,那么德育效果将会得到成倍的提升。由于古诗文中涉及古文内容,而古文与现代文字是有一定差异的,为了保证教学效率,翻译古文的任务常由教师完成,这其实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古诗文教学,将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小组,教师可以提前将一些具有特殊寓意的点告知学生,然后将一些容易翻译的内容交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翻译,在学生都翻译完毕后再让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读他们的翻译内容,教师明确具体细节,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想法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古诗文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总而言之,教师若想在古诗文中渗透德育,需要深入了解德育的内涵,将德育的目标与古诗文相结合,明确古诗文对德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渗透德育能够让德育效果加倍;深入挖掘古诗文创作的德育内容,利用正反对比渗透德育;组织小组合作翻译古诗文,组合各类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