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0-03-03陈晓萍
陈晓萍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影响,大学生数逐年增加,且学生结构也参差不齐,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辅导员的招聘没有专业限制,许多辅导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背景,职业素养水平层次不齐,职业能力提升受到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辅导员应借助互联网优势,对标《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努力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辅导员职业能力是一种有益于辅导员工作的灵活性、适应性的能力组合,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统称,在个人发展的不用阶段具有动态发展的倾向。《标准》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分为三级九大类,其内涵包括与学生日常事务密切相关的教育、管理、服务,也包括与自身建设密切相关的学习、科研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身处其中的辅导员和学生都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遇到诸多挑战。
(一)网络化育人环境带来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校园生态环境。2018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理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喜欢新事物,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比,大学生们更青睐于自由、时尚、多元的网络文化。如何吸引大学生网民,将主流媒体的声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到他们的心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是每个辅导员都应该思考的事情。辅导员要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必须研究学生成长规律,转变工作理念,将辅导员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着力于构建网络育人格局。
(二)传统教师教育权威被消解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信息网络的影响而发生了重大变化,辅导员的教育权威被不断的消解。在传统社会的教育中,教师权威有着神圣的地位,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辅导员的权威被网络分享。网络知识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得学生和教师获得知识的机会变得均等,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化身;网络的开放式交往方式、网络文化的多元化、网络空间的自由性,扩展了对学生形成人格感召的领域,使得教师的道德感召权威被消解。互联网的发展对辅导员和学生的冲击无疑是多方面的,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辅导员互联网思维意识淡薄
目前,还未形成专门的辅导员学科,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且辅导员在校内杂务多,地位低,多数缺乏职业认同。运用互联网思维对辅导员工作进行重新审视的意识淡薄,加上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技术知识的支撑,导致网络适应力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低。
四、互联网思维给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启示
《标准》的出台,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边界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在“互联网+”时代,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被赋予了新的特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进入到了新阶段。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其精髓即“用户至上,体验至上,服务至上,平台至上”。对于辅导员而言,是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自身、对学生乃至整个校园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辅导员应该运用互联网思维,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对标《标准》,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开展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及管理工作。
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辅导员的工作要做到牢牢吸引住“学生群”,又要能关注到学生的个性需求,注重工作的细节,落实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应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其次,重视学生的体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学习中快乐,提高学生满意度。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学生的学习耐心越来越不足。辅导员的工作既要做到简约,又要做到细节上的极致,才能确保学生的体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琐碎繁杂,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抓大放小,要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发扬工匠精神,努力将工作做到极致。此外,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人文关怀,尤其是加强网络语言的感染力,牢牢把握住网络话语权,成为学生线上线下信服的“意见领袖”。
再次,积极打造“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促进学生工作的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细致的个性化服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将服务功能扩大,搭建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服务。辅导员应树立“小步快跑”思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求,并做出快速的反应和改进,以少积多,逐渐总结出工作规律,提高服务水平。
最后,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优势,创新工作模式。移动互联网“多终端”的应用,实现了教育及管理的开放、共享、共赢。网络平台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有助于创新辅导员的工作方式[1]。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做好信息发布、沟通服务、舆论引导等。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思想困惑等大数据,按照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学生档案,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对于贫困生通过网络平台推送感恩励志内容的教育,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推送网络危害教育和学习指导等等。努力将有益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最后,树立流量意识,学生的关注之处即是教育落脚之地。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积极引领学生的兴趣交集点,传达主流媒体的声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坚持问题导向,筑建复合型知能结构
辅导员缺乏专业的学科理论指导,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只能对标《标准》和相关的大学生教育及发展理论,且缺少专业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导致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成长随意性较大,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标准》指出辅导员需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但辅导员日常事务多,工作时间长,很难面面俱到的学习。坚持问题导向,从辅导员的自身职业能力成长需求出发,筑建复合型知能结构,更有益于辅导员专家化、职业化的发展。
一是要带着问题学习,敢于直面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查找自身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和能力素质差距,把职业能力提升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成效上[2]。二是要带着问题研究,在实践中总结工作规律,找到工作新思路,新方法。通过项目立项,征文等途径调动辅导员问题研究的积极性,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三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提升新媒介素养,增强网络适应力
辅导员应该主动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全面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开展各项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首先,要树立媒介意识,正确认识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获得自我提升的动力。其次,要他律与自律结合,提升媒介道德水准。辅导员应搭建起抵御互联网不良信息的防线,坚定政治立场,敏锐识别学生问题,理性解读网络舆论,坚持知行合一,做好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要提升新媒介运用能力。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熟悉网络语言和操作体系,发掘教育管理服务中的网络资源,运用网络媒介工具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培养数据思维,减少工作消耗
数据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思维,是把“业务问题”定义成“数据可分析问题”。对于辅导员而言,培养数据思维,就是养成一种有的放矢的思考习惯:就是要在纷乱琐碎的学生日常事务中,问清楚工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核心诉求是什么,并找到影响核心诉求的相关因素,这样就能将注意力聚焦在影响因素上,就不会陷入“放眼望去都是重点”的迷乱状态中。最后,可以尝试简单分析,哪些是相关关系,哪些是因果关系,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可以减少日常工作消耗。
此外,辅导员要熟悉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平常注意数据的积累,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一步开展研究。比如,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核心诉求是要实现贫困生的精准认定。影响贫困生的认定因素有学生家庭劳动力数、家庭收入、家庭开销、在校消费等,分配好各项数据权重,运用简单的数据分析工具就能算出贫困生的贫困指数,可以作为辅导员的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参考指标。学生及班级的评先评优,问题学生的识别等也能转化为“数据可分析问题”。
运用数据思维,以网络集成的学生业务数据为基础进行有效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动态,准确把握学生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前瞻性教育,辅助辅导员实现经验性预判为主的传统决策方式向智能决策模式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消耗。
(四)强化团队意识,建设专业网络服务平台
组建团队,建设专业网络服务平台,能有助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一方面,抽调新闻学、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辅导员组建专家型的工作团队,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型和前瞻性的研究,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进行研究及推广。利用网络进行数据采集,资料分析,对出现在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教育学习活动等。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服务平台,促进辅导员间的学习交流。各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分属不同的院系,彼此间缺乏交流,影响了信息的互通,经验的分享。利用平台,可以帮助辅导员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便于辅导员觉察自身不足,自我完善,开拓视野。
(五)依托智慧校园,推进学生管理工作向服务型转变
高校应加快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校园的建设,助推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标准》中确定的辅导员工作内容,从初级到高级近30 项,加上其他部门交办的事务,足以让辅导员们焦头烂额,应接不暇。因此,辅导员应提高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努力挖掘各种网络资源,促进管理服务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优化工作方式。辅导员应该梳理日常工作内容,综合学生所有需求,分析校园主要业务流程,积极参与校园服务管理教育APP 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中。如,“新生报到系统”,帮助学生提前完成报到手续,拎包即可入住宿舍;“学生事务网络服务大厅”,以学生为中心,整合了校园各部门的资源,实现学生事务的自助式办理。
(六)加快辅导员体系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标准》的出台,从制度层面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了系统性、可操作性、可评估的职业规范,各高校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辅导员的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与现行的高校人事制度对接,尤其是低、中、高级辅导的评定应尽快地与现行的辅导员行政职级、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对接,研究出台更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支持措施,如奖励支持、科研支持、学习支持等[3],建立科学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进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