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0-03-03杨欣悦
杨欣悦
(辽宁师范大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 年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之后再一次提出的党和国家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中小学是奠定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加强劳动教育,无疑会对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保证劳动教育在中小学顺利开展,教育管理者需直面其现实困境并探索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
长期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演变,时代赋予劳动教育以独特的价值。劳动教育是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思维,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活动。新时代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一)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密切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曾发表过多次重要论述,强调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并在全社会积极提倡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意见》的颁布更加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当前,我国的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中国的新生代力量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中小学生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因此,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使命,也有助于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同时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二)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性、消费性、复合性、创造性的劳动比重日益增大,信息产业等新兴劳动的不断涌现也挑战着过去主要基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建构的劳动形态格局。然而,当前各行业普遍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农村因为缺少懂农业技术和生产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生产效率提高缓慢,许多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城市中的一些新兴产业也因生产工艺落后,导致一些关键部件受制于人。需要强调的是,新劳动形态的不断产生与旧劳动形态的不断消亡将是这个时代劳动场域的基本特征,同时发生变化的是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减小,脑力劳动占据的比重日益增大。只有加强劳动教育,及时调整和更新相应的教育内容,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新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三)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特色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人的身体被逐渐解放出来。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如今的人们没有过去那样重视劳动,享乐文化开始盛行。我们必须看到,技术解放身体的同时也加剧了对人的控制,这种控制表现为人们过度依赖现代技术,使得技术不仅有逐渐取代人类各项劳动的趋势,还有替代人类思维的危险。长此以往,人类主体性会逐渐丧失,最终沦为技术的附庸。根据达尔文的“生长相关律”和“环境适应论”,如果长期缺乏劳动,中小学生大脑组织及其他相关器官的生长将会受到影响,人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很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远离大自然和真实生活。新时代劳动教育将为中小学生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此外,新时代劳动教育可以将劳动和教育深度融合,避免劳动教育沦为某种特定技能的机械训练,在关注互联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特色,让学生切身感受劳动的时代之美。
二、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及原因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于劳动教育十分关注,出台了相关文件;但中小学在落实劳动教育政策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在观念和实践层面均有一定的体现。
(一)劳动教育观念淡薄
研究表明,中小学阶段是人形成观念、养成习惯的关键期。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在很多中小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部分校长、教师和家长看来,孩子只要成绩好,其余的都可以舍弃不顾,部分人甚至认为开展劳动教育纯属浪费时间,不务正业。表现在一些学校未能根据国家和教育部门的要求开设劳动课程,抑或开设了也只是走走形式,劳动教育的课时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此外,尽管有些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所谓的“劳动教育”,但实则是将其异化为惩罚的手段,借用大量劳动惩罚学生,忽视了以劳育人的最终目标。还有的教师将劳动作为班级的一种休闲方式,偶尔组织一下集体劳动以调节紧张的学习氛围。这种劳动教育既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更无从培养中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劳动习惯。究其原因,一方面,享乐主义、好逸恶劳等不良风气侵蚀当代人的思想,导致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劳动;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学生的成绩提升上,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如劳技课、综合实践课等重视不够,致使劳动教育被边缘化。
(二)缺乏开展劳动教育的条件
很多中小学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场所,缺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劳动实践教室不足使得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体验劳动过程,这种问题在偏远地区和农村的学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劳动教育场所和外部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较发达地区相应的场所设施较之偏远地区和农村要完善一些,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主观上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一些中小学校长不愿“浪费”固定的场地开展劳动教育;其次是客观条件有限,部分中小学的办学资金不足,当地企业也未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学校提供支持,仅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无法提供充足的场地和设施。最后,一些潜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三)教师劳动教育能力不足
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劳动教育的充分落实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学校劳动技术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表现在他们大多并非专职劳动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其意义、价值和本质认识不到位,自身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开展劳动教育。
在数量上,由于劳动教师在薪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主科教师存在较大的差距,专职劳动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导致学校中很难形成一支稳定的专职劳动教师队伍。在质量上,中小学的劳动教师无论在年龄、学历还是专业性方面都无法与主科教师相提并论,他们大多缺乏专业训练,或者仅仅作为兼课教师被临时调遣,专业性难以保障。
(四)劳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据省内劳动教育调研报告显示,学生在日常劳动教育方面参与度高;但参与的任务多停留在简单劳动上,略显复杂、技术含量高一些的劳动活动参与偏少,职业体验类、问题解决类的劳动活动参与更少,而工程技术类的劳动活动更是少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形式,常以课堂教师系统讲授劳动理论知识为主,课外劳动实践来源有限,类型比较单一,创新性不足。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囿于课堂的劳动教育无法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更无法满足培养新时代所需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五)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对劳动教育的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可以促进劳动教育更好地实施。相关调研发现,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在具体操作时也缺乏科学的评判依据,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加以区分,最终给出的分数差异很小。长此以往,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大大降低,劳动教育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尽管已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考核范围,但明确、具体、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尚在探索。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和督导评价机制,教师不知从何入手,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三、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重视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对劳动教育的强调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人们只有从这一高度理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才能从战略上真正重视劳动教育的实质开展。”针对中小学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教育管理部门必须从源头抓起,转变教师、家长、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并在学校内形成崇尚劳动的氛围。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位和意义,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成绩之外的长远发展,不将劳动活动异化为体罚和私人泄愤的手段。
其次,要积极引导家长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其相应的劳动习惯,积极配合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最后,要转变学生对于劳动的看法,在实际劳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开发劳动教育资源
改善中小学劳动教育场所不固定和资源不完备的情况需要从多渠道拓展并发掘各类可用资源,开发校内外实践基地。
首先,学校应该根据一定的建设标准,开发劳动教育的专门场所,如劳动教室、实训基地等。当地企业也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尽可能地给学校提供实践场所或利用其特有资源支持学校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活动。
其次,实施劳动教育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的资源。比如,农村的学校可以利用一些天然的优势,诸如田地、林地等,使学生在实际的生产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光荣,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对资源欠发达地区适当增拨教育经费或给予政策倾斜。
最后,要把家庭也视作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善于发掘家庭中一些潜在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参加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家务劳动。
(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为了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改变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学校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劳动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在师范学校或其他学校中设置相关专业,以培养对应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已经入职的教师可以由所在学校对其进行在职培训并使其在薪资、晋升空间、评优评先等方面和其他课程的教师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此外,还可以聘用校外的专业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对本校劳动教师进行培训,助其提高专业能力和素养。
(四)分学段开设劳动课程
《意见》提出,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强调其他课程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因此,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课程,尤其是一些有助于中小学生创造性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劳动课程,如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生产劳动的相关课程,确保劳动教育于课程层面的落实。同时,学校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小学阶段开设的劳动课程要围绕启蒙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的目标;初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校内外公益活动等劳动课程,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则可以开设职业体验类课程,使学生掌握一些技能,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总之,开设的课程要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紧密的课程资源,确保劳动教育真正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发展,避免流于形式。
(五)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客观、有效的评价可以指导劳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建立完整的评价机制是劳动教育最为关键的一环,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中小学应根据国家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制订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考核标准,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其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考核并进行量化,对学生课内外劳动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为学生设立综合素质档案,将学生参与劳动的实际情况及相关材料收入档案,做到可追溯、可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学校要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劳动技能和劳动观念也要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最终的考核分数将作为学生评优和升学的重要参照。
最后,要成立专门的督导组并在教师中落实责任人,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中,以督导促管理,以评价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