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埃及学者的视野
2020-03-03郭晓莹
郭晓莹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埃及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开展了持续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向东看”战略,以搭载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实现民族复兴。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埃及学者从不同研究范式出发进行解读。总的来看,他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立足国情,自主探索发展道路;循序渐进,拒绝休克式疗法;讲究实用,注重务实发展;政府主导,国家发挥重要作用等。埃及学者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看法。因此,梳理埃及学者不同的观点和争论,探究其研究特点及产生原因,有助于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外部视角,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供参考。
一、立足国情,自主探索发展道路
埃及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逻辑起点是立足中国国情,自主探索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摆脱了苏联及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影响,从其他亚洲国家借鉴了发展经验。最重要的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1.中国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埃及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增添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具有客观性和灵活性的新内涵。在符合中国要求的情况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不是僵化地实施。中国找到了适合的模式,不以牺牲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为代价,这一模式借鉴过去的经验,考虑当下的需求,符合未来的期望。〔1〕阿卜杜·阿齐兹·哈姆迪认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中国特色和亚洲特点,将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形式变成了亚洲中国形式。尽管毛泽东坚信马克思主义和列宁思想,但在中国实施时,为其增添了中国思想和特色。〔1〕中国社会主义经验产生于中国人民生活,中国从其自身实际、遗产和历史出发采取发展步骤,只要经验不是产生于中国本土,不是出自中国实际,中国就会拒绝模仿或照搬。
埃及学者认为,中国在政治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重大修订。他们认为,中国在政治方面坚持其独有模式——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发展了这一模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重大修订。〔2〕埃及学者认为,中国已在实施社会主义民主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是唯一证明民主主义取决于政体政治性质的国家,政体因国家而异,因此,民主应与国家政体完全相符,而不仅仅是像许多国家一样模仿西方式民主。〔3〕中国非常谨慎地选择了其特有的现代化模式,拒绝全面模仿西方模式。“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意思是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和现代化。〔1〕萨米尔·阿明认为,中国经过不同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立、连贯、符合其需求的道路。中国的成功崛起正是因为其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唯一一个崛起国家。〔4〕
2.中国经验具有独特性
埃及学者认为,中国经验是中国从其实际出发得出的方式方法,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独特性。马哈茂德·阿卜杜·法迪勒认为,中国的巨大规模和政治体量使其成为经济上的巨龙,而不只是亚洲虎。中国以其人类、历史、经济因素形成了新历史集团,不只包括地理上的中国大陆,还包括回归的香港,以及将来也会回归的台湾,并且还包括世界各地的华侨。〔5〕中国选择以独特的方式、特殊的哲学、创新的模式在各个领域开展改革,实现发展。事实上,中国为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人民生活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中国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发展经验,中国人以其开创性的经验,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希望之光,它是一种可以独立而非孤立发展的发展模式。〔1〕易卜拉欣·艾赫拉斯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在改革初期所实行的方式。实践是检验新方法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如果实践的方式成功了,可以进行推广,如果失败,就取消或替换。〔6〕改革者认为必须进行实践,因为并没有可以遵循的明确的政治或战略规划,理论框架与实际现状之间可能存在巨大差距,实践是判断事物的真正标准。〔7〕埃及学者拉吉布·班纳指出,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他们凭借他们自身的努力而获取的成功对外国人更具吸引力,他们会根据中国的条件来吸引投资,而不是按照外国人的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才可能在国际事务上采取独立的立场,而不会像其他亚洲国家一样变成一个依附国家。〔8〕邵基·贾拉勒指出,由于中国的领导层具有灵活性和发展意识,中国共产党也具有扎根于中国历史深处的斗争经验和文化经验,中国得以把握新的国内变化和国际变化的真实情况,知道如何制定自己的政策,确定自己的行动指南,使中国朝着革命所确定的奋斗方向前进,那就是实现社会公正,建设经济、军事和政治强大的社会。也就是说,中国选择了立足自身实际、具有时代特色的交往方式。〔9〕
从邓小平的“走自己的路”,到江泽民的“治国之道”,到胡锦涛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再到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主导性。〔10〕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中国化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世情、国情、民情,与时俱进,通过实践而走出的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国家发展不能照搬任何其他国家的模式,需要根据各国国情进行自我探索创新,一味照搬其他国家经验,必然导致失败。阿拉伯国家在发展中能向中国借鉴的是中国的发展理念,需要立足各自国情,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二、循序渐进,拒绝休克式疗法
在埃及学者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立足中国国情,自主探索发展道路为起点,其重要实践方式是循序渐进,拒绝苏联式的休克疗法,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改革成果,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转变,以及政治民主改革等方面。
1.中国经济改革遵循的最重要原则是循序渐进
埃及学者认为,循序渐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始于1978年底的中国经济改革具有渐进式的特点,即逐渐通过吸引外资,与全球经济整合,逐渐实现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所实施的改革最初是部分的改革、有限的改革,通过先在一定地区进行试验来进行。正是中国改革的渐进式特点,使得中国经济避免遭受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经济所遭受的危害。〔11〕拉吉布·班纳指出,中国人对“逐渐”一词的哲学理解是,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对市场机制进行试验性实施,以了解其对经济、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发挥其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影响,以资在下一步更大范围实施时规避更多错误的发生。〔8〕马哈茂德·阿卜杜·法迪勒指出,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渐进式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改革是没有全面的规划蓝图或时间表的,与此相反,中国政府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战略,这一政策有助于中国改革家们在小范围内试验,当其被验证成功后,政府再将其推广至其他经济政策领域。〔5〕
2.循序渐进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艾哈迈德·赛义德·达哥尼将中国行政改革经验与埃及改革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的行政改革经验具有渐进和平衡的特点,中国将管理企业的权限委托给企业本身,作为行政权限移交的第一步,同时保持这些权限与其所委托的任务相平衡。而埃及的行政改革经验则不具备渐进和平衡的特点。〔12〕艾哈迈德·赛义德·达哥尼认为,中国行政改革的这一特点是中国改革取得成功,而埃及改革未能取得预期目标的原因之一。萨米尔·阿明指出,中国1978 年开始进行的改革并未陷入“休克疗法”的陷阱,“休克疗法”对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毁坏性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统治阶层选择了“从一块石头逐渐跳到另一块石头过河”的方式。〔13〕萨米尔·阿明认为,休克疗法正是东欧改革失败、陷入衰退的原因,而中国对休克疗法采取拒绝的态度,转而采取渐进方式,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3.循序渐进体现在先进行经济改革,再进行政治改革
易卜拉欣·艾赫拉斯指出,中国在确认第一阶段的成功后,才会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局部改革是中国政策实施时的一个特征。中国逐渐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与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相融合,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间的适应。中国故意推迟民主改革,将其推迟至经济改革成果之后的阶段,因为在初期,为人民提供基本需求对中国更重要。在面对全球化方面,中国逐渐地实现了与全球化的和谐互动,并未忽视全球化,因此,中国实现了复兴和崛起。〔7〕中国向世界详述了一种独特的国家发展模式,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和政治复兴。中国是唯一一个证明民主应当与其政体的政治性相适应的国家,政体的政治性因国家不同而不同,不能仅仅模仿多数国家盛行的西方民主,应当与其自身相符合。〔3〕
三、讲究实用,注重务实发展
埃及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逻辑是讲究实用,以淡化意识形态因素,注重产生的效果。只要是符合国家利益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都是好的方式。埃及学者从邓小平的猫论、市场社会主义、实用务实为主的智慧,以及以实用主义为主的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注重务实发展。
1.意识形态上的实用主义
埃及学者认为,邓小平的猫论是实用主义的体现。埃及学者易卜拉欣·艾赫拉斯指出,实用主义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进入中国。中国向实行市场机制转变,特别是开放一些经济城市和地区,预示着实用主义的诞生。〔14〕邓小平认为,真理出自现实,他所实行的理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是好猫”是实用主义的方法,或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方法。空论不能实现人民富裕,只能通过实践实现。〔7〕中国所追寻的目标是寻找有效的方式方法,有助于解决发展难题,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现代化,不管这些方式或方法是社会主义的或是资本主义的。〔7〕邓小平认为,实用主义的经济力量才是中国成为世界性强国的唯一保证。〔14〕埃及学者认为,中国最大的改变是意识形态不再在规划愿景、塑造外部互动模式上发挥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中国的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让步于国家利益需求。〔15〕
2.“市场社会主义”是讲究实用的体现
萨米尔·阿明认为,中国的“市场社会主义”概念接近于实用主义概念,区分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是保留重要部门的公有制(国家或集体所有),还包括坚持缩小(市场造成的)贫富差距的社会再分配方式。〔13〕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通过融合两种经济制度使中国社会主义免遭破坏,但中国不会允许市场经济或自由主义价值观占据中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主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战略标准的重大转变,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利益的原则和逻辑基础上的。〔7〕当前中国建立的经济体制,即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自然融合。在国家对市场的积极、有效控制下,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方面的基本作用。〔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实验、实践。中国经济结构也未完全呈现。中国所追寻的目标是寻找有助于解决发展难题、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式方法,而不管方法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中国还不遗余力地创造既不属于社会主义,也不属于资本主义的新经济理论。〔1〕
3.中国的智慧是实用务实为主的智慧
埃及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智慧是一种实用、务实和复合型的智慧,它不反对对立面,不回避矛盾,而是吸纳矛盾,甚至在江泽民时代还根据复合型、不断创新的中国逻辑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和企业家开辟道路,只要他们遵守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计划,能够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因此,“中国特色”一词的意思是,凡在某一阶段适合中国社会的就是正确的、可以接受的,可以纳入“中国特色”的范畴。在现、当代,利益的标准是根据每个时代而确定的相对标准,这是由中国杰出的领导人邓小平所提出来的。〔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吸收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优秀成果,不会因为其“姓资”而加以排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强调“实践标准”,到突出“生产力标准”,再到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这三种标准蕴涵并注重的就是“功能思维”,即注重实践、注重实干、注重实力、注重实效,我们可称之为“功能性标准”。〔16〕“功能思维”或“功能性标准”可以称之为注重实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注重实用与西方话语下的个人实用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中国的注重实用其本质上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四、政府主导,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埃及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另一个重要支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强政府,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正是有了政府的积极干预,才使得改革开放的政策能有序开展实施,并纠正道路偏离,保证行驶在正确的道路上。
1.中国的市场经济受国家监管
萨米尔·阿明指出,中国人抓住国家这个关键因素,将市场因子引入国家并接受国家管控,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协调、健康发展,既发挥了政府的重要作用,又维护了市场的决定作用。〔17〕萨米尔·阿明认为,中国模式的一个“积极特征(长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处于政府的合理控制之下。〔17〕
政府是一双可见的手。马哈茂德·阿卜杜·法迪勒指出,存在政府政策的可见的、活跃的手,以加快产业变革速度,国家在推动工业化进程方面发挥了积极、活跃的作用,通过政策激励出口产业,并推荐给战略投资。〔5〕如今我们在阿拉伯国家谈论国家的撤退或前进,或者市场机制与规划指导间是否存在矛盾,我们发现这一谈论有些模糊,有些浮浅,甚至有些哗众取宠,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亚洲经验,我们会发现包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在内的新兴国家中,国家在领导经济和社会复兴进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5〕尽管国家放弃了具有强制色彩的“中央规划”方式,但将一直存在“指导性规划”,比在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指示性规划”方法更为有效。这是因为,通过“指导性规划”过程,政府干预可以纠正自由市场的偏离,以及自由市场对分配造成的有害或消极影响。〔5〕
2.改革由政府推动
易卜拉欣·艾赫拉斯认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全面依赖国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成功主要是由中国政府进行推动的,如果没有政府,不可能实现改革,因为需要强势政府确定优先重要性,阐述计划和政策,动员人民力量。中国认为国家的介入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其前提是国家的作用应是监管市场,激发竞争精神,在生产过程中让私有部门发挥补充作用,国家仍然控制部分战略项目。〔7〕国家在经济生活及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转变,从直接控制、直接发布行政指令到使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来协调经济发展。〔1〕政府主导能够在改革开放初期集中资源发展生产力,能够利用政府强大的动员和组织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人口、地域、传统、文化上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复杂性,需要有一个强势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强政府,是中国顺利推进改革的重要保证。
3.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治、思想、组织最高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获得了国家独立,实现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阶段到社会主义阶段的成功转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1979年开始实施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共产党位于国家机构的顶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其领导职能,全面指导和监管各项工作,国家机关也被赋予一定程度的独立性。〔3〕
中国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人口上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需要一个强势的、有为的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既需要市场这只看得见的手,也需要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强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强势有为的政府,是中国顺利推进改革、防止和纠正改革走入误区的重要保证。
五、评述
埃及学者积极认同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他们从不同的研究范式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进行了解读。总体来看,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认识较为积极客观,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摆脱了依附,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独立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跟苏联的“休克疗法”不同,中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而保障了改革成果;中国淡化意识形态因素,注重务实发展,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国家利益需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强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但埃及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仍然存在误读,表现出其局限性。比如,萨米尔·阿明将中国的发展历程割裂开来,认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发展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则因充斥了资本主义成分,同时国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资本主义”,这显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误判,实际上,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发放之后,中国始终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性质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实现的方式。另外,易卜拉欣·艾赫拉斯认为注重实用等同于实用主义和利益至上主义,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讲究实用虽然与实用主义有着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但不能将其等同于实用主义,中国所讲究的实用,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与西方话语下的个人实用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8〕我们对于埃及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与认知,应当具有中国式的立场和态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国际话语权。第一,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吸纳埃及学者的相关见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提供世界视野。埃及学者从他们的研究范式、研究逻辑出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一种“他者”的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解读,吸纳他们的见解,有助于了解世界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应加强与埃及学者间的学术互动和交流,保持对话,更好地了解埃及学者的认知和态度,吸收借鉴他们认知中较为客观有益的成果,力求排除他们认知中不客观的部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好国际形象。中国国情复杂,发展变化迅速,决定了国外难以完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进程,作出明确定论。因此,我们应当加强沟通对话,消除误解。第三,需要做好双向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埃及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让埃及社会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全面的面貌。埃及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认知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向埃及等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广自己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阿拉伯人多数通过西方媒体获取信息。因此,我们需要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真正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