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策略

2020-03-03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李 悦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此,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纲要》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立德树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从教师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以激活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潜在功能,进而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的紧迫任务。

一、“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政治素养的要求

“课程思政”即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致力于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提高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3〕换言之,就是改变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及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进行,其他类课程只负责讲授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局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发所有潜在资源,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各科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寓德于教,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

所谓政治素养是指公民在对一定社会的文化、政治、道德、法律等要求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比较稳定的思想政治认知和实际行动的素养。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是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思想修养、道德水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体现。〔4〕

“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进一步坚定政治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5〕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与各种理念冲击,高校教师首先要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巩固理想信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化于心,才能最终外化于课堂教学,立德树人,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挖掘自己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深化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人民对国家和民族怀有的深厚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6〕国破家亡、国富民强,国家的命运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血肉相连,这是历史与现实写就的血的警示。高校教师必须心系国家、民族,始终把祖国前途、民族的命运放在首位,要时刻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谊,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强化明辨是非的政治观

学校不是真空,课堂也没有纯粹的知识传授。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令学生目不暇接,真伪难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作为思想领域较量和人才竞争的重要阵地,一些国外反动势力不断侵袭、干扰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的思想,把他们作为同化和竞争的对象。要打赢这样一场争夺战,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战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民总动员,需要“课程思政”背景下全体教师的全力参战。在学生面对和提出的大是大非原则问题面前,高校教师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必须表明政治态度,以正确的言行影响学生,引领他们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提升思想修养、道德水准以及社会责任感

立德树人是《纲要》对“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从逻辑关系上说,立德在先,德不立何以树人。以此而论,高校教师具备高水平的思想修养、较高的道德水准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同时,因为教师具备了更高水平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准,特别是事业心和责任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更刻苦努力地钻研专业理论,并加倍致力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进而教书育人,润物无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博学影响学生,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政治素养现状分析

应当说,高校教师群体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爱党爱国,热爱本职工作,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准和修养。但也应当看到,目前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现状与“课程思政”的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部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欠缺

如前所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握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当前的形势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方法。但由于实际工作中教学与科研的压力较大,高校教师中只专注学习和研究本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忽视用政治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教师对政治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知识知之甚少,且不能及时更新。

(二)部分教师政治信念不够坚定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的多元化,使当今的高校教师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接收各方面的海量信息,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负面干扰。比如:少数留学或访学进修的教师无形中受到国外意识形态的影响;个别外国语言、文化传播等专业的教师在讲授语言或跨文化传播课程时,由于大量涉猎国外文化的背景与特点,产生对他国文化的向往情愫;甚至有时在与个别学生交流过程中,会无意中接收到其所传递的一些所谓较为自由的思想,等等。为此,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政治信仰,认清国外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弊端,看到我国意识形态与文化的优越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意识,不受外界影响,用正确、先进的思想意识影响、感染学生。

(三)缺乏“课程思政”教学意识

应当说,有的专业教师因其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关注学生思想上的成长,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应当看到,一些高校教师已经习惯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专业明确分工,自顾于“纯粹”的本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因此,真正树立和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融会贯通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三、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策略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政治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建议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把教师政治素养提升到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实现立德育人的高度来认识。为教师政治素养的提升开辟多种路径,创造有利条件。

(一)通过党支部活动、主题会议等帮助教师进一步坚定政治信念

首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支部组织的别开生面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党员和积极分子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在党支部定期举办的民主生活评议等活动中,帮助广大党员教师时时了解周围同事的思想状况,与同事形成互助、互学关系,营造身边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工作氛围,以有助于他们夯实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

(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家国情怀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高校教师认识和深入了解社会,进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并且有机会接触自己不太熟悉的行业领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教师可以争取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选派、推荐活动。如比较深入、时间较长一些的下乡挂职锻炼、贫困地区支教等活动;也可以结合专业有选择地去典型企业调研或外出学习、考察等;还可以自己主动参与各种志愿活动中去;或者利用休假旅游等活动悉心体会和感受社会脉动。高校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教师参加这些实践活动,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并鼓励教师在实践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切实感受教育行业的不同侧面以及教育行业以外的各行各业的当前状况,增加对国情、党情、社情更深层次的认知,从而增加自身责任感,以更好地完成育人使命。

(三)加强系统培训及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政治水准和理论素养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仅有雄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准确找到学科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并用经典理论解读社会现象,旗帜鲜明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知识巧妙地融入学科课堂教学。因此,各高校应从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出发,为教师开设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提升研修班或培训班,通过集中授课、交流研讨、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听课、定期请本校或外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者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同时培养教师自学能力,帮助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真学、真懂到真信、真用,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的最优化。

(四)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交流并优化方法

“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高校各院系相关领导首先要帮助教师认识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自觉在本学科教学中增加和提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涵量。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各科任课教师共同研讨、交流实施推进“课程思政”的体会和方法,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丰富经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到各学院交流指导。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体系及内容,把握好“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教师能否认识到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出课程所蕴含的德育价值,从根本上决定了这门课能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7〕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