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优化研究

2020-03-03徐宏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少数民族民族

徐宏

(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文化同质化现象愈加明显,多元文化生态系统面临严重挑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纵向文化流变断裂与横向文化交流冲击双重压力,生存环境严峻。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现代化工业化背景下发展延续困难,尤其是其传统师徒传承、家庭传承、族群传承等传承模式逐渐失效,探索行之有效新型传承模式成为社会关注话题。许多民族地区学校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中小学受制于教育规范性与升学压力,传承效果有效,而高校作为多元文化与自由思想殿堂,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尤其是培养传承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探索并优化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传统工艺是指以近代西方文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传入之前的所有手工生产和原始机械生产的技艺[1]。民族地区由于受外来文化与现代科技影响较晚,影响程度较浅,因而保留大量淳朴原生传统工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日益推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并引起相关专家学者关注。樊泳湄从生产工具、生产过程、制作工艺等角度分析现代科技对民族传统工艺传承的影响[2];李涯认为外来文化冲击、政府保护传承理念落后、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传承者断代是影响民族传统工艺传承的主要因素[3];林毅红则认为传承人老龄化、原材料缺乏、大众参与边缘化等因素影响民族传统工艺传承[4];马文静认为民族传统工艺传承主要受到原材料缺乏、工业化冲击、生活消费观改变、管理体制落后等因素影响[5];聂爱文认为地理环境变化、多民族聚居、经济水平提升、传统风俗和生活方式改变影响民族传统工艺传承[6];张雪峰则认为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困境源于生活方式改变、世居环境改变与外来文化冲击[7]。针对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困境,陈国玲提出更新传承模式,建立完善的传承和保护机制[8];肖屏针提出积极宣传营销、政府与社会双主导发展、加强立法、统筹科学管理、增强传统工艺可嵌入性等建议[9]。有学者梳理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多种传承模式。如父子相传,母女相传,或老年妇女教年轻妇女,师徒相传等[10];还有寺庙传承,工厂传承,校园传承,旅游村寨和示范基地传承等模式[11]。其中,父子相传、师徒相传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主要传承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加速,传统传承模式逐渐失效,职业教育与校园传承变得更为必要[12]。部分学者探索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模式,如周莲莲探索黄平县“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模式[13],井祥贵研究了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14],玉金宇较为系统研究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限性[15]。综上,学者们就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现状、传承困境、传承策略、传承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其传统传承模式逐渐失效背景下,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模式创新研究略显滞后。民族地区高校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深入系统研究高校校园传承模式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现状

(一)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

模式泛指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上升到理论高度,是对客观事物内部机制直观而简洁的描述[16]。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每一社会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并不必然是其他社会形态都有的独特意图,在顺从这些意图时,每一民族逐步加深其经验,文化逐渐发展出越来越确定的选择标准,形成行动的驱动力,与这些驱动力相适应,文化特征的不同方面和行为领域也取一种越来越一致的外形”[17]。简言之文化具有惯习属性,会通过特定模式发展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世代流传、蕴含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产品制作技艺。过去,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社区传承、族群传承、寺庙传承等传统传承模式,如今这些传统传承模式逐渐失效,借助学校整体性系统性教育进行传承成为可行路径。而且,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多来自本区域,隐含家国情怀与民族感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富有感情,通过校园传承可以激发学生的传承使命和传承意识,壮大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队伍。许多民族地区高校尝试将非遗项目和民族传统工艺以选修课程、创新创业项目、短期培训、定向委培等多种形式引入校园,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又传播推广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取得良好社会文化效益。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泛指以校园为载体开展的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教育传承有关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概念将培养对象限定为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也更为系统完整,指通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课堂教学、实践实训、就业创业等教学环节针对性设计,培养学生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关知识、理念与技能,通过校园载体促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有效传承。本文所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为其狭义概念。

(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类型

1.学生课程选修式

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开设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关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修,以专业课程学习方式促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在青年学生群体传承传播。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般会进行相关论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加以规范,一定程度保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关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学生根据自身情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因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高,通过一学期或数学期学习可以基本掌握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关理念技能。例如,贵州省民族地区高校凯里学院2013年4月引进民间工艺传承人,合作建立“凯里学院民族传统蕨编工艺传承基地”,并开设《民族蕨编工艺》选修课程。学生通过一学期课程学习基本可以掌握民族蕨编工艺实践操作,动作熟练同学的作品可以达到市场出售的标准。该传承方式覆盖面积大,涉及人数多,传承成本低,推广效果好,值得各民族地区高校积极推广。不足之处在于选修课程课时较少,学生重视程度较低,短期内难以真正掌握领会少数民族传统工艺。

2.专业定向培养式

针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集中分布区域初高中学生,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开设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及相关专业,通过3-5年系统学习,培养文化素养与操作技能兼备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人。例如,凯里学院从2007年起开设五年制民族文化传承专科班,包括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两个专业,每个专业每年招生50人,主要针对黔东南籍有民族民间文化特长的初中学生。其中,美术教育专业提出“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理论修养,熟练掌握黔东南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蜡染、刺绣、银饰等)技艺,能在国际国内各种艺术平台展示,传承和弘扬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培养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人才、民族民间艺术管理人才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师资,造就一批民族民间专业领域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开设工艺美术、蜡染制作、银饰制作、民族民间工艺技能、黔东南民族民间工艺概况等课程。毕业学生大多继续从事蜡染、刺绣、银饰等民族传统工艺生产制作工作,许多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自主创业,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推广起到积极效果。专业定向培养方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制学分、实践教学、教学计划、职业技能等培养环节有严格要求,在较长学习周期可以充分培养传承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关知识技能,传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更为突出。该传承方式不足之处在于涉及培养对象范围有限,培养成本较高,且专业设置难度较大,适用范围有限。

3.校企联合培养式

民族地区高校与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文创公司、旅游景区等相关企业合作,针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关或相近专业学生,采取“2+2”或“3+1”的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民族地区各类职业院校采用该模式较多,例如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凯里市一职校的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都有校企合作背景。该培养模式借助社会资本完成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教育传承工作,一定程度缓解资金制约压力。而且,该模式理论与实践衔接较好,既实现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有效传承,又解决传承人就业问题。然而,企业联合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是为了经济利益,不是为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所以在实践应用中往往会变质变味,把“传承人”培养成了职业化“工人”,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效果有限。

(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优势

1.系统传承优势

传统传承模式偏重操作技能传授,而高校作为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文化积淀深厚,理论基础较强,因而可以系统梳理并传授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利用、保护传承等内容,传承的整体性系统性更强。

2.内涵传承优势

传统传承模式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视为谋生手段,强调工具理性与物质利益诉求,偏重技术传承;而校园传承模式非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维护民族情感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为导向,因而更突出价值与内涵传承。

3.传承成本优势

传统传承模式多以亲缘、地缘、业缘为纽带,受自然地理、交通区位、思想观念、经济利益等多种因素影响,传承范围较小,传承成本较高,传承效率较低;而校园传承模式不仅塑造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的“非排他性”,而且以集中传承的形式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扩大传承范围,降低传承成本,提高传承效率。

4.创新传承优势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传承并不是简单机械的“复制”,而是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创新。高校作为思想摇篮与知识殿堂,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自由的学术氛围使不同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更容易产生协同创新效应。而且,当今高校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创新能力较强,更容易促成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创新发展。

三、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困境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地方智库与人才培育基地,担负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保护提供理论指导与人力支持社会责任。高校集中性、系统性、经济性、创新性教育优势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提供可能,然而受制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与高校教育客观规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面临诸多难题。

(一)传承模式不成熟

当前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进校园呼声很高,许多高校也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整体而言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发展阶段,既无成熟理论指导,亦无成功案例借鉴。甚至连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究竟是什么、有哪些环节构成、如何发展定位等关键性问题都尚未解决。校园传承模式中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传承中介的责任义务是什么?高校与政府、企业、社区等相关主体如何配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传承的积极性、主动性?校园传承如何融入社会需求?这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明晰。另外,高校“通识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专才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兼容也值得商榷。正是这些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导致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模糊不清,在传承实践中无章可循、无理可依,影响其传承效果。

(二)传承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是制约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的关键因素。高校现有师资力量大多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往往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操作技能缺乏掌握,所以单凭高校现有师资力量往往难以满足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培养需要。而引自校外的民间师资力量也有许多问题。一方面,民间艺人大多学历、职称水平较低,很难进入高校“编制”,作为临聘人员福利待遇较低,往往留不住人才。如前文提到凯里学院引进的两位民间蕨编工艺大师,作为临聘人员工资仅为每月3000元,学校食堂餐饮补助每月200元,此外再无其他任何福利。后来两人因工资待遇、年龄等原因离开高校转投企业,该校《民族蕨编工艺》课程戛然而止。另一方面,来自民间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艺人虽然实践操作技能较强,但授课技巧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实际传授效果有限。

(三)传承对象积极性低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多来自本地区,他们既是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对象,也是未来传承主力,其学习态度、传承意愿直接影响传承效果。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学习传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积极性较低,主要源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以及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功能性”降低。一方面,民族地区学生幼时受家庭和社区成长环境影响,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耳濡目染,传承部分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但在接受十余年学校正规教育之后,受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与外来文化冲击,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度往往会降低;另一方面,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直制约民族文化教育深入发展[18],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不再是谋生或获利的重要手段,“功能性”下降是造成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学习传承积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四)传承环境脱域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群众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知识经验的结晶,是由民族信仰、民族节庆、民族歌舞、民族艺术、民族体育、民族工艺等各种文化形态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发展传承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只有在适当的“场域”才能有效传承,脱离族群社区整体环境与适当氛围其发展传承将会面临失效或变异危险。而校园传承模式只是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提炼出来,脱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整体生存环境,缺乏相关文化要素支撑配合,导致其传承只能停留在肤浅“器物”层面,无法深入系统传承其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学生通过校园传承模式或许能掌握部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知识技能,但是脱离整体文化环境熏陶,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掌握其精髓要领,也很难真正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五)传承过程脱节化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前期的家庭教育、族群教育,也需要后期的社区教育、学校教育,更需要持续不断的社会教育和社会融入。当前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与其他培养环节配合衔接不够,脱节化现象明显。首先,十余年规范化、制度化的中小学教育彻底将家庭教育与高校校园传承割裂开来;其次,民族村寨衰落化、空心化严重,族群教育、社区教育影响力式微,难以与高校校园传承衔接;最后,校园传承往往脱离社会实际需要,成为“纸上谈兵”的静态传承,进而演化成脱离社会的“文化孤岛”。由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与其他培养环节衔接不足,加之学生学习时间较短,学习层次较浅,导致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实际效果有限。

四、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策略

(一)明确校园传承定位

完善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首先需要明确其传承教育定位。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协同参与,其传承模式也是丰富多样的。虽然校园传承模式具有集中性、系统性、经济性、创新性等教育优势,但是高校科学人文导向与“通识型”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校园传承模式强于知识、文化、理念等理论培养,而弱于操作、技能、创新等实践培训,因而难以培养出技艺精湛“匠人”。所以,校园传承模式不是拯救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式微的“灵丹妙药”,也不一定是传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最优方式,应该承认其传承作用是有限的。但是,校园传承模式却是系统宣传推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最佳方式,通过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服务地方等多样教育方式,可以提高社会关注度,提升社会影响力,进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传承。所以,校园传承模式应该定位为向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宣传普及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关知识理念,传授简单操作工艺,提高社会关注度,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传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提炼校园传承模式

在明确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通识教育”培养定位之后,可以从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实训、就业方向等角度构建“五位一体”的校园传承模式。首先,明确“民族传承+本土应用”培养目标,针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应用型人才;其次,建设“专业教师+校外艺人”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整合校内教师的理论优势与校外艺人的实践技能优势;再次,设置“传统文化+产业创新”课程体系,将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产业创新结合起来,培养与时俱进的传承人才;另外,构建“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实训体系,紧跟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后,树立“职业素养+创新创业”就业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产业化提供人力支撑。

(三)完善校园传承师资队伍

针对当前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师资力量困境,尤其是校内师资实践技能缺乏与校外师资理论教学水平不足“瓶颈”,应加大“走出去”与“引进来”力度,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校园传承师资队伍。首先,鼓励支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走出去”,深入民族村寨、社区、企业、政府深入系统学习,既要掌握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实践操作技能,又要学习领会相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便返校后能够全面系统传授;其次,对技术门槛较高、短期难以掌握应用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要积极引进民间艺人进校园,应创新管理模式,对待特殊人才要“一事一议”,从薪酬、事业、感情等多方面留住人才,发挥民间艺人的传承积极性。

(四)提升学生传承自觉性

针对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学习传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积极性低问题,应从情感、意识、利益三个角度加以改进完善。首先,应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民族感情与民族情怀,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树立其发展传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责任感、使命感;其次,塑造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意识,高校自由开放思想氛围之下需要恢复、重塑其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意识;再次,要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与学生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当下学生毕业后或许不会直接从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加工制作工作,但与此相关的文创、旅游、纪念品、民宿等产业都可能成为其就业领域,只有不断增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有用性”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传承积极性。

(五)增进校园传承衔接性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社会各界的支撑配合,所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不能闭门造车,要与各个利益主体通力合作。首先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更多支持帮助,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传承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保护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其“公共”与“公益”属性决定只有政府支持才能有效传承;其次应加强与民族村寨和民族社区的有效衔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往往蕴藏民间,校园传承模式离不开民间社区的师资、技术、人力支持;最后应与相关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园传承为企业生产提供人力支持,企业行业为校园传承提供资金支持和就业空间,只有两者紧密衔接才能真正保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持续有效。

五、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作为民族地区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文化生态系统多元化具有重要价值。在传统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社区传承、族群传承逐渐失效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以其集中性、系统性、经济性、创新性传承优势备受关注,但实践中却存在传承模式不成熟、传承主体力量不足、传承对象积极性低、传承环境脱域化、传承过程脱节化等问题。对此,应该理性看待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的作用,既要承认其功能有限性,又要意识到其巨大社会影响力与间接诱导效应。在明确校园传承“通识教育”培养定位之后,可从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实训、就业创业等角度构建“五位一体”校园传承模式,并进一步从完善校园传承师资队伍、提升学生传承自觉性、增进校园传承衔接性等视角提出优化策略。文章创新研究视角,打破现有研究集中于中小学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局限,深入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既丰富相关理论研究,亦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有效传承提供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少数民族民族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的民族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