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法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微生物快速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2020-03-03孙续禄
孙续禄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影像检验系,四川 达州 635000
上呼吸道感感染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一般在儿童群体较为多发,该疾病发病率高,且病情反复,如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小儿哮喘,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实施快速检验对诊疗起到重要的作用。相关资料显示,由病毒引起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感染患儿占95%,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最为常见,还有副流感病毒、人鼻病毒等。传统病毒分离鉴定操作具有一定复杂性,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选取我院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研究免疫荧光法快速检验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时段及对象: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其中男女患儿比例57:43;年龄值域区间2个月-10岁,均龄(4.25±0.32)岁;体重11-40kg,平均体重(16.1±3.7)kg;其中咽部感染62例、鼻部感染38例。
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疾病防治法》,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备案;③患者家属知晓同意研究并签署书面协议。排除标准:①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凝血机制异常者;③其他慢性疾病;④临床资料不全者;⑤配合度、依从性较差者。⑥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⑦精神严重异常者。
1.2 方法
1.2.1 设备及试剂 选择我院荧光显微镜、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及单克隆荧光标记抗体,包括副流感病毒(PIV)、1、2、3,流感病毒(FIu)A、B,合胞病毒(RSA),腺病毒(ADV)、肺炎支原体(MP)试剂盒[1]。
1.2.2 采集标本及制片 将小儿微细型鼻咽植绒拭子置入患儿鼻腔中,深度适宜约6-8cm,旋转2圈后取出,使用生理盐水塑料试管保存。将标本中细胞采取漩涡振荡器进行震荡,取出植绒拭子,进行离心操作处理(转速2520r/min,时间5-10min),吸出上层清液,若剩余沉淀较多,则继续洗涤离心处理,去除粘液,摇匀后滴加细胞悬浊液25ul,将玻璃片放置在烤箱中进行干燥处理(保证温度约35摄氏度),并应用冷丙酮进行固定[2]。
1.2.3 检测 将20ul荧光抗体滴在样孔细胞上,在保湿箱中孵育,并采取洗涤液进行反复冲洗,干燥后将取1滴置于玻璃样孔中并封闭,采取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被标记过的病毒克隆抗体结合抗原后,其复合物中阳性细胞呈现为绿色荧光,而未感染细胞无荧光[3]。
1.3 观察指标 将显微镜皮倍数调整为200倍,存在大于2个荧光细胞则判定为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分别使用均数(Mean±SD)和例(n)、百分率(%)录入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所得数据录入SPSS25.0软件中进行T值和χ2检验,P<0.05为统计值有学差异。
2 结果
2.1 病毒类型 100例患儿经检测共检出病毒抗原阳性88例,检出率为88%,其中合胞病毒63.64%(56例)、副流感病毒3.41%(3例)、流感病毒A 12.5%(11例)、流感病例B 3.41%(3例)、腺病毒14.77(13例)、混合型2.28%(2例)。
2.2 年龄分布 病毒抗原阳性88例患儿,其中年龄1-6个月分布占比42.06%最高,其次为6-12个月占比26.14%、大于12月最小。
3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具有疾病传播快、感染性高的特征,特别是儿童因免疫能力低、抵抗力差,入院后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较大,因此在早期开展微生物快速检验对临床隔离及制定方案的制定具有显著的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100例患儿经检测共检出病毒抗原阳性88例,检出率为88%。其中病毒类型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A、B、流感病毒、腺病毒、混合型分别占比63.64%、3.41%、12.5%、3.41%、14.77%、2.28%。针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诊断的方法较多,如病毒分离培养,该检测手段所需时间长,条件要求高,无法广泛普及,在临床个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免疫荧光法具有快速、操作便捷的优势,尤其是针对儿童样本取材较为方面,且准确性高,从而为临床病原学分析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信息[4]。在本次研究中病毒抗原阳性多分分布于1-6个月的儿童群体,与患儿体内来母体抗体逐渐减少,且自身免疫球蛋白稀少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免疫荧光法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检验价值较高,可明确病毒类型,从而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信息,可推荐广泛应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