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戏剧舞台布景的形象创造
2020-03-03常春
■ 常春
从19世纪末期开始,西方戏剧在舞台设置上抛弃了对外部环境的照相式的表现方法,将布景作为符号使用,追求其潜在的意义和单纯、含蓄的美感设计手法。如阿道尔夫·阿庇亚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达》各幕的舞台布景设计了船篷帐篷、花园火炬与夕阳返照,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最为人瞩目的是戈登·克雷发明了一种可以“寓千景于一景”的条屏布景。用简单的长方形景片根据需要组成千变万化的场景,使条屏作为符号衍化出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舞台布景造型特点
戏剧艺术同时包含着视觉和听觉两种感性形式,布景艺术主要担负着视觉形象的创造,而作为造型艺术的布景的创作特点最受人瞩目。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兴起了强调主观的内在感觉和情绪,表现心理、精神和潜意识的真实的表现主义戏剧。它不注重再现客体的物质真实,而在于表现由客体激发的情感与心理。表现主义戏剧利用台阶和平台,组成富有节奏的舞台空间,通过抽象的线条、色彩和形状将剧中的精神实质加以象征性的暗示。
德国著名表现主义戏剧导演杰士纳在莎剧《理查三世》中,由平台、通向平台的下宽上窄的大台阶和后面一堵灰色墙壁组成舞台,灰色墙壁象征着充满威胁感的伦敦塔,一组台阶预示理查王朝权势更迭的变化,又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丰富的调度。台阶负载着深邃的寓意。
二、布景艺术与时间
布景艺术必须根据剧本进行创作,这种依据也是一种制约,它要求布景艺术必须完成剧本赋予的叙述任务,即剧本中所描写的事实,包括故事发生的时代、环境等。然而,舞台美术的艺术属性不仅仅满足于实用价值的实现,创造并表现出舞台形象所具有的美学意蕴,才是布景设计艺术的根本目的。
绘画和一般造型艺术,可以描绘瞬间景象,表现事件的发展过程。舞台美术则不能通过静止的画面发挥其艺术功能,布景伴随演出中事件、冲突、节奏、气氛的发展不断变化,它的效果和作用只能随着时间推移,不间断地被观众所感受。《茶馆》的舞台美术要随着剧情时间的推移来展现同一空间中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第一幕是茶馆正面,纵深较大,车水马龙,人物众多,展示裕泰茶馆的鼎盛时期。第二幕,秦二爷为了实业救国已将后面的大院连同邻院典卖出去,于是布景右侧前移,大半面墙减掉,缩小了茶馆面积,突出了内院改建的公寓。第三幕,老裕泰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公寓部分已被国民党官僚作为逆产查封,店内光线昏暗,屋内陈设寥寥无几,整个茶馆毫无生气。设计者巧妙地通过各场景物结构的变化、典型道具的选择、灯光气氛的不同处理与渲染,使观众在演出中感受到茶馆由兴盛到衰败的变迁。布景是在时间流动中变化的空间艺术,应充分利用时间因素,对景物造型不断做出改变,以适应剧情的变化。
三、布景艺术与空间
舞台布景伴随表演艺术而产生,并补充和丰富了表演艺术。在演出中,布景作为戏剧空间的构成因素,可以创造和组织戏剧动作空间,最重要的,布景还可以起到暗示与烘托主人公命运或性格的作用。比如曹禺《原野》中铁道旁的布景设置,沉郁黑暗的原野暗暗滋长着生命,枝丫伸展的巨树犹如不甘屈辱命运的主人公在反抗着压抑的原野,伸向天际的铁轨给人们带来希望与痛苦。剧中的造型艺术正是人物命运的直观化表达。
作为空间艺术自不待言,不同类型的剧场,其空间体积、舞台结构以及观众席的排列形式各有差异,所以,布景设置必然受到制约。镜框式舞台表演区和景物都在镜框内,观众和舞台有一定距离,因而有利于给观众创造幻觉布景。伸出式舞台,如中国传统戏台,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舞台三面被观众包围,便于观演双方的交流。然而,表演区内就很难制造幻觉性布景,大多布置逼真的道具和少量低矮的立体景物。有的剧场顶盖高达两三层,可以制造降神、飞天等特殊效果。最为古老的中心式舞台可四面围观,易于互动,但无法使用大型布景。
综上所述,舞台表演艺术的特点在于表演既需要一定的空间范围同时又延续在一定的时间流程内,表演本身具有时空双重性,辅助表演艺术的布景也兼具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性质。设计者应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熟悉其特点,了解其有限空间的限制,才能创造生动、优美的布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