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舞台音响的艺术功能
2020-03-03蒋飞
■ 蒋飞
舞台音响运用到舞台语言与结构之中,是增强舞台表现力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是一种将现实的客观存在变成主观创作素材的方法,不但对在舞台上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而且是一种对人物、情节、场面等都能加以强化、深化的有力的创作手段。无论是在时代隐喻、色彩体现、空间转化标志、质感最大化、烘托剧情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音响效果符号化功能
戏剧符号学突破了传统戏剧研究的领域,打开了仅限于认识论范畴的局限,开拓了新视角,把戏剧活动升华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舞台美术在演出过程中赖以传递信息的媒体有多种形式。在中国传统剧中,那十三大类符号系统均有表现舞台美术的功能。它较之西方戏剧的符号特征似乎更加明显突出,概括力、表现力更强,更加具有个性化,更强调观演关系在符号运用中的理解、承认与协调。
音响效果能成为多样的现象和环境的符号,既能发挥自身的符号学作用,又可重复或强化其他符号系统,其种类比现实生活中的音响世界更广大。无论是哀怨、忧伤的犹豫、挣扎,还是不拘小节、纵情戏内戏外的音响心理节奏模仿,都让人从舞台上那些纯听觉的音响造型中获得意味深长的视听感受,从而传达出强烈明确的舞美语言信息。它既反映出戏剧舞台艺术的主题,也表现了特定的戏剧舞台艺术活动的基本速度、节奏和情感。因此,古典戏剧舞美造型离不开特有的舞台音响符号律动规律。舞台表达离不开视觉造型的渐明渐暗,也离不开音响造型的时隐时现。如古典戏剧舞美借用化妆、服装变化与环境音响的鸡鸣声、马嘶声、梆子声交替出现,显示出与观众心理的交流的灵动。所以,古典戏剧舞美离不开与观众心理的照应,离不开舞台彼此对比变化的音响符号造型。
二、渲染戏剧环境功能
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会引起某种情绪反应。为了使音响能够真实地再现出客观环境,在演出中,艺术家们十分注意音响效果的逼真性。例如,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茶馆》时,天空的鸽哨声、门外水车的吱扭声、此起彼伏的各种叫卖声,以及茶馆内部炒勺的叮当声、跑堂伙计的叫菜声,都处理得十分生动、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再如人们在闷热的夏天听到蝉鸣声,会更为烦躁;人们焦急地等待预定时刻的到来时,听到钟表的嘀嗒声会感到时间过得太慢,因而更加焦急;在宁静的树林里,听到婉转的鸟鸣声,会感到欣喜、欢畅……舞台艺术家常常根据这些生活现象,进行音响效果的构思、设计,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契诃夫剧作《三姊妹》末尾的军号声,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化了剧中的氛围。如《高山下的花环》,战斗前,百鸟欢欣,溪流潺潺,蝉儿啾鸣;刹那间,炮声轰隆,枪声呼啸,黑烟盘旋,一派烽火连天的战场风云,与郁郁如画的荒野自然巧妙地形成强烈对比,烘托主人公的义愤和怒火。对原始森林围绕下林中空地的设计构思,不仅有地域特点,而且通过林中空间的景观变化和音响控制的虚实听觉效果,使听觉空间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中国戏剧舞美音响具有表现剧中人物的外在、内在特征的作用。它还为戏剧表演的调度和节奏提供物质的和意念的依据。
三、中国戏剧舞美音响的色彩功能
中国戏剧舞美音响的色彩功能是指戏剧舞美造型本身所能带给人们视觉、听觉上的色彩变化、冷暖色块对比等,即指戏剧舞台造型表面给人以纯视觉或听觉的色差变化。比如大红的烛台、大红的桌椅、大红的床幔等这些大红的视觉造型,都能给人热烈、喜悦等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哀怨的梆子声、沉重的鼓声,给人带来的却是强烈悲惨的、凄凉的感觉。在古典戏剧舞台上,对视听色彩的运用,往往达到了出神入化、画龙点睛的地步。
戏剧舞台中允许自由的形式表达,是有限空间中无限的自由。音响效果就好像是不出场的配角,它是通过音响的概括力、表现力、感染力,与舞台美术各部门一起,配合演员的表演,使舞台演出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