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场戏与二人转表演特征的关系初探

2020-03-03陈品

剧作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程式化丑角行当

■ 陈品

提起东北的地方戏,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二人转,但对于二人转的归属目前在业内仍没有统一而明确的界定。在2016年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的结论中,二人转在不同省份被纳入了不同的艺术门类。比如,黑龙江省将二人转归入了曲艺类,而辽宁省则认定二人转为戏曲剧种。对拉场戏的界定各省之间就没有概念上的分歧,拉场戏均被列入了戏曲剧种。二人转的演出形式较多,包括单出头、二人转、坐唱和拉场戏。可见拉场戏从根源上讲可以说是脱胎于二人转,它在二人转表演的基础上增加了演员的人数,丰富了舞台背景,改变了“跳入跳出”的手段,强化了戏剧冲突,融入了更多的戏剧元素。拉场戏与二人转在历史发展与演变上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们在表演特征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拉场戏与二人转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表演特征,都是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二人转讲究“说唱扮舞绝”,唱跳部分在二人转的表演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说“听”二人转,而要说“看”二人转的原因。二人转的舞蹈表现较为夸张,丑旦二角在台上舞得欢、舞得浪、舞得热闹,台下观众才更能感受到二人转表演热烈的气氛和质朴的表达。拉场戏继承并发展了二人转载歌载舞的特征,还将东北民间秧歌搬上了舞台,借以营造戏剧情境,烘托气氛。此外,二者的表演都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二人转确切地说是丑角的艺术,旦角负责貌美,丑角负责搞笑,在嬉笑怒骂中将主题淋漓尽致地加以传递和表达。观众欣赏二人转都是带着开心娱乐的目的,希望能在轻松诙谐的表演中开怀大笑。所以二人转从诞生的那天起便带着诙谐幽默的天生属性,讲求包袱一定要响。而拉场戏呢,有人说拉场戏是加长版的二人转,也有人说拉场戏是又唱又舞的相声剧,所以,拉场戏的表演仍然是以诙谐幽默风趣为典型风格。即便表达的主题很深刻,描写的人物是高大的,也会设计具有丑角色彩的人物形象,让台词变得搞笑,或是情节上的阴差阳错让故事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但拉场戏与二人转的表演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演员的角色分工不同。二人转只有丑旦两名演员,却要演绎多人参与的故事情节,所以演员就需要以“跳入跳出”的表演手段去分别饰演多个角色。俊扮丑、老扮少、男扮女、寡扮多的情况屡见不鲜,即我们所说的“分包赶角”。这要求演员的表演能够灵活自如,在多个角色之间进行切换和对接,却无违和之感。而这种表演方式下的演员也始终在角色之外。拉场戏的表演却恰恰相反,演员不再扮演多人,而是始终扮演固定的角色,这就要求演员要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表演始终在角色之内。拉场戏按人物进行化妆,完全不同于二人转只按“上装”“下装”的身份来进行固定装扮。具象化的装扮也意味着二者表演之间的强烈反差。其次,唱腔和曲调的不同。二人转的唱腔主要以【文嗨嗨】【武嗨嗨】和【四平调】为主要曲牌,曲调更为自由但又有一定规律可循。拉场戏的唱腔则以【红柳子】和【穷生调】为主要唱腔,一部拉场戏中的唱,从整体上看曲调更为统一,风格也较为一致,其音乐更具叙事功能与抒情效果。最后,拉场戏具有程式化的表演特征。拉场戏属于戏曲范畴,那么其最大的本体特征除了唱腔音乐的自成一派外,其行当的划分也是显著标志。生、旦、丑三种行当一应俱全,虽很多现代拉场戏无明显的行当扮相,但从人物本身的典型性来看,角色都是行当化的。行当化决定了表演的程式化,拉场戏的程式化来源于京、昆(其实很多小的地方戏曲剧种的程式化表演都来自于京昆),在此基础上结合了二人转的表演特色,如手绢功、扇子功等,慢慢形成了属于拉场戏自己的程式化表演特征。尽管目前来看仍不是很成熟,但毕竟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其表演程式的创造还是值得期待的。而二人转的表演则完全不受程式化的约束,人物扮演和时空转换则要更加自由和随性一些。

总之,拉场戏和二人转在表演特征上既有同根同源的相似性,又有分道扬镳的不同处,这就要求地方戏的演员在进行表演时首先要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更好地贴近表演内容,实现自身表演的最大价值。

猜你喜欢

程式化丑角行当
丑角的“通知”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花衫”行当考辨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京剧中的丑角
河西走廊岩画图像流变及特征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老行当》 海天堂构木偶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