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理论研究

2020-03-03杨辉

辽宁自然资源 2020年6期
关键词:林田湖山水共同体

杨辉

(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沈阳 110013)

我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受气候、地理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我国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三江源生态恢复工程等,这些工程的实施对生态保护与修复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前期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生态系统各要素流动性、区域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流域上下游关联性等的影响考虑不足,相关部门各自为战,规划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我国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效果并不尽理想,生态问题仍然严重。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的全新生态保护理念。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构建多种体系,对生态系统各个领域和环节进行系统治理,特别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原来的“山水林田湖”后增加了“草”,更加符合生态系统实际[1]。不仅有利于从实践上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更有利于全国各地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内涵特征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核心要义是树立自然价值理念,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要从过去单一要素保护修复转变为以多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的保护修复,具有系统性、区域性、尺度性、均衡性、动态性的内涵特征。

1.系统性

我国独特的自然地理背景决定着不同的生态系统格局,不同的生态系统都存在脆弱性和敏感性一面,因此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必须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充分考虑各生态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

2.区域性

不同地域的环境背景、资源条件、人口密度和发展程度,决定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差异。各要素在“生命共同体”中所处的层级、位置和作用不同,须充分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所构成的景观格局特征和形成机制,比较生态要素不同配置格局下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环境成本效益,不断优化格局,提升服务功能。因此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必须基于区域特征和原有的生态功能,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3.尺度性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生态系统等级层次理论。农田、村庄、城镇、流域等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它是长期自然演变过程和人为活动的综合表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要分析评价不同尺度景观格局下,生物迁移、污染物传输等诸多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按照“源—廊道—汇”生态过程调控原理,因地制宜采取加速、延缓、阻断、过滤、调控等管理和技术工程手段,实施系统性保护修复[3]。

4.均衡性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充分体现了空间均衡理念,要求各生态要素各守其位、均衡发展。通过开展综合评价,综合权衡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净化、固碳等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和需求,确定生态产品供给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要求。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坚持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积极推进生态空间及其服务功能的均衡优化布局和高效科学利用[3]。

5.动态性

山、水、林、田、湖、草、人各要素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都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由此组合而成的共同体也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这就决定了山水林田湖草和人组成的生命共同体生态修复工程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因时、因地、因事统筹规划,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动态的监测和调整,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

二、生态保护修复原则

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协同性原理,为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统筹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保护,科学设计

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紧紧围绕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及服务功能的目标,全面、整体地开展保护与修复。整个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要立足全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治理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景观破碎、栖息地受损等生态问题,选取可行、有效和相对成熟的治理技术和方法,科学合理设计以提高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1]。

2.统筹布局,分区实施

采用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识别“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空间分布和主要结构特征,根据各分区特点和主要问题,提出“一区一策”实施方案,明确具体项目布局、生态敏感分区、优先示范区片、主要建设内容、实施计划安排等,科学确定保护修复的布局和任务。体现“保障安全、突出生态、兼顾景观”的优先次序,分阶段、分区域、逐步有序地实施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充分发挥项目实施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紧紧围绕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制定差异化保护修复方案和实施路线图。充分挖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文化特色,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设计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方案,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双提升[3]。

4.创新制度,长效管理

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深入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制度体系。有效凝聚各方力量,整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土地整治、环境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各类工程,协同推动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对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机制和监管机制,强化绩效评估和考核,形成长效管理。

三、生态保护修复内容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区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修复等为重点内容,以景观生态学方法为指导,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技术方法,因地制宜设计实施路径。其实施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为基础,对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敏感脆弱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内典型区域开展生态系统格局、质量与功能状况调查与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的依据;第二,开展矿山及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因地制宜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格局,统筹水资源调配与防洪减灾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荒漠化、石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区等综合治理建设;第三,开展自然保护区物种资源分布、保护成效及生态系统状况调查与评估,开展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工程建设,构建和完善跨区域生态廊道,增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第四,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敏感脆弱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区域内的人类分布干扰区,推动生态移民和产业升级,逐步体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有序发展;第五,建立集监测、评估、预警、调控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长效管理机制[1]。

四、结语

由山、水、林、田、湖、草组成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其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各学科有机衔接、系统整合,需要突破土地、林业、农业、水利等各类自然要素各自管理的现状,避免修复工程碎片化,增加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性与有效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需要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拉动绿色经济,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借鉴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租赁—转让(BLT)、公私合营(PPP)等成熟融资模式,创新生命共同体生态修复的支持方式与利益分配机制,达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确保项目实施发挥长期效益,以加快推进生命共同体的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中国[4]。

猜你喜欢

林田湖山水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爱在一湖山水间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山水之间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处山水一首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