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研究
2020-03-03彭丽媚
彭丽媚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科学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科学是有道德底线的科学,只有将科学与道德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学的正向价值。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德育渗透于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高尚的科学研究精神,合理应用科学素养,也为科学人才成长打下必要的道德基础。由此可见,探究如何开展科学德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探究世界,爱护自然
自然是人类产生的根本,也是人类要探知的世界,自然世界中有许多未解之谜,吸引人类的探知欲望。小学科学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中探究世界,不仅能让学生摆脱枯燥的自然课堂,也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自然科学,体验科学的魅力。学生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疑问,希望能掌握自然界的秘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实现多种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到室外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提升学生科学课堂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讲解“植物生长规律”时,带着学生到操场边去观察植物。首先,教师让学生到操场边采集不同的植物标本,学生可以发现有的植物刚刚抽芽,有的植物却早已开花结果,处于不同的生长期。其次,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先开花,还是先结果?”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应该先开花后结果。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解植物生长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提出部分植物并不会开花结果,但依然会生长。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进一步为学生讲解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帮助学生深度探究大自然中的知识。最后,教师从生命周期角度为学生讲解生命的宝贵,为学生渗透爱护自然的价值观。
二、关心社会,承担责任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如果科学家没有社会责任心,科学技术可能会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造假币、地沟油的掺假利用等都对社会造成了危害。科学与道德密不可分,因此,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应该树立基本的道德观念,承担起社会责任。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放宽教学视野,从社会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知识,衣食住行中均有科学的影子,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知的事物,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实验结果“借题发挥”,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才是有益于社会的技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科学观。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辣条健康吗”作为科学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的科学活动参与兴趣。首先,教师利用班级经费购买几种不同规格的辣条,从0.5至10元不等。其次,教师让学生观察辣条的外包装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提出“有的是真空包装,有的是普通包装”“价格高一些的辣条上信息更全面”“有的辣条上没有生产日期”。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一一讲解真空包装、生产日期、质量认证的作用,并告知学生哪些辣条的包装是规范的。然后,教师让学生拆开包装,对其表面进行观察,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添加材料与添加剂,为学生讲解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同时,教师与学生将辣条浸泡在水中进行观察,让学生分别观察不同辣条的质量、卫生情况。最后,教师与学生根据多个环节探究结果,总结出辣条是否健康,生活中又应该如何选择零食,并让学生以食品生产商的角度进行社会责任剖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相信科学,坚持真理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学生的知识认知有限,当无法正常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就会引用神话鬼怪弥补认知不足。小学科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观,让学生相信科学知识,坚持真理。教师在科普科学知识时,可以选择生活中不可思议的现象,引导学生打破“骗局”,从而为学生树立科学认知观,让学生能够坚持真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多为学生渗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价值观,使学生遇到无法理解的事物时,能够用科学思维进行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悬浮术”作为教学题材,破解悬浮术的神话,让学生对于科学知识更加信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印度僧人悬浮术表演”的场景,并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印度僧人能够悬浮起来”。面对神奇的景象,有的学生认为僧人可能获得了某种宗教力量,有的学生认为悬浮术是假的。教师可以询问具体原因,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学生解释道:“悬浮过程中仍然有一根木棍与地面保持接触,所以悬浮术是假的。”也有学生提出了反对:“一根木棍很难支撑一个人的力量,而且木棍不在僧人的身体中心处,悬浮术是真的。”最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事先准备的道具,一个假人悬浮在一根木棍上,并让学生认真观察。学生通过拆解道具发现了悬浮的秘密,认识到悬浮术是假的。在学生得到答案后,教师询问学生如何看待世界上的未解之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并给予坚持真理的学生奖励。
四、认真实验,态度严谨
实验是探究知识、落实科学思想的重要方法,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实验行为进行引导,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实验习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开展探究性实验,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导致学生错失增长实验能力的机会。教师需要注意,在开展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实验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光是什么颜色的”实验活动,课前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预习,课后引导学生在细微观察中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首先,教师为学生讲解实验室安全守则,告知学生在光学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避免在实验室奔跑、争抢实验器材,未经教师允许不得触碰其他实验器材。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科学实验小组,并指定一名组员作为安全实验员。之后,教师为学生发放光学实验单、三棱镜等实验设备,让学生将观察的颜色按顺序填写在实验单上。最后,教师让各个小组比对实验单是否一致,如果答案差异性较大,可以引导学生重做实验,纠正实验中的错误,从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与求知精神。
五、小组合作,悉心接受
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来源于知识积累、日常观察以及思维交流。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不妨为学生构建思维碰撞平台,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论证科学知识,并接受他人的批评与意见,培养学生宽广的科学胸襟,让学生能在不断改错的过程中探究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种子的发芽需要什么”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准备一个矿泉水瓶、50粒黄豆种子进行科学实验,并让学生每日记录种子的发芽率,猜测种子发芽过程中需要什么。学生回到家后自己查询资料,并在家长支持下开始观察黄豆的生长情况。5天之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带到班级中,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并让学生谈一谈种子发芽过程中需要什么。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种子不需要营养,有的学生却认为需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种子结构进行分析,认识到营养是种子发芽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在讨论过程中,也有学生对某名学生首日发芽率就达到100%的实验结果表示质疑,教师让被质疑的学生讲解实验过程,这名学生说道:“在爸妈的帮助下,我将所有的种子浸泡过后再进行培养,因此第一日发芽率就达到100%。”最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回家后尝试浸泡的方法,验证首日发芽率能否达到100%,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面,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科学是人类发展的动力,道德是人类生活的准则,科学人才只有具备高尚的德育价值观,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小学科学作为科学知识启蒙学科,对于科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将德育融合于科学素养培养中,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实现小学科学教师的教书育人价值。文章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德育渗透方法,但由于笔者教学经验有限,教学方案上有所不足,小学科学教师在借鉴时要充分挖掘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显性德育渗透元素,优化科学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