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2020-03-03王国清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德育教材语文

王国清

■山东省利津县盐窝镇北岭中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还要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出发,深挖教材内容,积极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在说文解字、读写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真正寓德育于教学中。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德育功能,从最基本的字词解读出发解读道德基础知识,以课文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提升道德认知,从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实践,全方位渗透德育内容,立体式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背景

(一)语文具有人文性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人民大众最朴素的道德观念就蕴含在普通的文字中。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以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质为指导思想,利用形式活泼、具体、形象的语言教学,让学生接受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让更具开放性、创新性、协作性的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小学语文的人文性是开展德育的基础,语文是渗透德育最好的学科。

(二)语文教材蕴含的德育素材具有广泛性

语言承载着教育的力量,从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上,我们会发现爱国主义教育、保护环境教育、尊老爱幼教育、思想品格教育等内容都占据着大幅的篇章,它涉及了德育的方方面面,可谓修身治国平天下,都能在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对应的课文。

(三)语文教学有着鲜活的力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课文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不是直白的,它把德育放到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中,融进一篇篇语言优美的文章里。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文字里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接受德育知识,并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

(四)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存在着误区

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也在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但是忽略了语文学科的认知特点,德育过多、过滥,忽略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表达过于直白,脱离了具体的文字内容而流于空洞说教,学生观感无味,并不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另外,语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讲解和实际运用的训练,其中所蕴含的人格升华部分被肢解,德育的渗透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学生不会受到系统的德育熏陶,不会真正提升德育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制定一个总体目标,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渗透,把每一个知识点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讲解透彻,并结合史实、抓住时事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一)教学情境渗透

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相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比较鲜明。教师如果仅靠说教或者灌输知识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话,很难使德育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创设较为丰富的教学情境,在生动形象的氛围里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实现德育的功能。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地创设,让情境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不会脱离教学目标。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介绍地球的PPT。在课堂上,每个小组可以讲解自己做好的PPT,从不同方面拓展延伸,让每一个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地球,知道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渗透了德育中的环境保护。

(二)深挖教材内容

我们常说,教材就是个例子,最新编排的语文教材处处都蕴含着德育资源,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既要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解读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天窗”一课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唯一慰藉,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拓展:“天窗仅是房屋上的天窗吗?”“假如有一天,你也生活在这样的房间里,你能看到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让更美好的事物在学生的想象中呈现出来。

(三)语文活动渗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小学语文教师要适当开展课外活动,把德育渗透到实践中去,学生只有在切身经历后,才能真正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这有助于建立起一道抵御毒害思想的防线,通过活动真正地把德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例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大量阅读抗日纪实内容,以班级为单位举办演讲比赛、手抄本展览、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身的特长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爱国热情,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具体实施

(一)说文解字中渗透德育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识字既是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传递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很有必要的。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生字拼读、字形、字义的学习,然后再结合字形或字义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生字的基础上树立更为积极的思想观念,能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一年级最开始的识字阶段中有一个汉字“人”,写起来一撇一捺很简单,但是从渗透德育的角度看,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正确书写,还要从性情、品质、名誉等方面着手,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正直诚信的人,做一个刻苦勤奋的学生,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做一个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大量阅读中渗透德育

新课标中建议了小学生的阅读内容和数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基于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对文章段落的深入理解,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较为深刻的思想品德感悟。

相对于整篇文章而言,每一段的理解较为容易,也更容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文章欣赏能力,在品读段落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例如,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第三自然段,教师可以详细解读里面的关键词语“斩钉截铁”,让学生感受班长马宝玉的心理活动,体会不惧牺牲的精神,在解读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段落的单独解读有时候会有“管中窥豹”的感觉,那么教师要注意利用整篇解读的方式渗透德育。在三年级上册“我不能失信”这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完成整体阅读以后设问:“宋庆龄为什么没有去看伯伯家的鸽子?如果换成你会怎么做?”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不大,尚未走出自我需求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判断力,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

(三)写作训练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足,思想活动比较简单,写作成为一个重难点。从教学来看,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认真观察事物,分析其本质,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最为积极的,也最容易触发自身的情感。对此,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内化成理性认识,实现德育渗透。例如,在每次开学大扫除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低年级的时候记录自己分配到的扫除工作,详细记录自己如何完成,到了高年级就要把自身的感受写下来,升华成思想认知,促进自己健康劳动观的形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提高对德育的重视力度,综合小学语文中字词学习、阅读理解、写作训练的教学,灵活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多种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学语文中学做人,努力成长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德育教材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