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人才产学合作的专业建设研究
2020-03-02何谐
何谐
摘 要:在产教融合的国家政策背景下,产学合作是高等院校工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虽然不断深化面向产学合作的工程专业建设改革,但仍然存在培养方案滞后、教研室功能弱化和校企合作摩擦阻力大等问题,而此问题的存在源于机制缺失、教师教学考核单一、校企间信任度低。最后,本文从预警机制、学术制度和校企合作机制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工程技术人才 产学合作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7(b)-0199-03
Abstract: In the national polic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reform direction for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construction.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has continuously deepened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construction for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China, it still has problems such as outdated training programs, weakened function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s, and huge frictional resistance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existence of this problem stems from the lack of mechanisms, the single assess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the low trust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Finally,this article proposes suggestions from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academic system,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alents;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为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建设问题,我国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颁布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但是,产学合作教育的工程专业建设仍然存在专业建设内涵问题、专业组织管理问题和专业制度安排问题等。本文就以上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其问题与原因,进而提出改善措施。
1 专业建设问题
1.1 人才培养方案滞后
第一,课程架构及其课程教学“重工轻理”、“重专业轻通识”。虽然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各个模块都有开设相应课程,但是在课程授课实践中,各模块之间的教授与学习衔接性欠佳,理工文融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缺位。第二,教师结构配置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专业带头人所发挥的带头引领作用不强,教师结构安排不足以支撑工程专业朝着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跨专业跨学科的方向发展。
1.2 教研室功能弱化
第一,管理功能取代教研功能。教研室的教育行政管理功能本应该是为教学研究功能服务的,如今教研地位日益弱化,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行政事务管理被教研室成员认为是教研室最重要的职责[1]。教研室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进行的研究活动、教学改革活动较少,而围绕教学日常管理、教学绩效考核、学校管理制度学习等行政性会议较多。第二,共同体建设缺位。产学合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专业教师共同体不仅蕴含着学科领域的专业认知模式、专业知识话语权力,而且包含了产业实践领域的规范、价值、认知、知识权力的交融。而教研室的共同体建设缺位,导致本就分离的企业和院校两种组织文化更难融合,淡化了教师间关于教学与研究的交流合作,消退了教师共同体对整个专业进行顶层设计和教学改革的热情,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产学合作、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效益。
1.3 校企合作摩擦阻力大
工程人才培養涉及到与工业实践相关的大量知识互动,而之于企业,这些知识一般是其私有的、封闭而隐藏的知识,企业如若要向学校开放其“私有知识”,必须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前提。这对关于知识开放化与私有化的矛盾是贯穿于专业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的根本问题。政府之所以才愿意资助大学在专业领域内传播、应用、生产公共知识的实践活动,是因为大学学术制度和培养制度意在将知识转化为普遍性公共知识。而企业并不对公共知识实践模式及此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感兴趣,企业希望有更多的创新知识、私有知识,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2 专业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有效机制
以产学合作教育为模式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滞后是由于缺乏专业建设的动态改革机制,以致于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认知模式变革扩展了高校“专业”的内涵,专业不仅是单一学科领域内普适性的知识系统,更是跨学科的、具有自反性的动态知识系统,以静态知识为本位的工科学科专业建设模式已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力和批判性的工程技术人才。对于组织来說,要改革传统的专业建设理念相应的教育培养制度存在较大的路径依赖;对于领导者来说,需要有相应的决心和魄力,团结组织成员,同心协力共创新环境、共谋发展。
2.2 教师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产学合作育人的教学绩效考核制度仍然沿用传统的考核制度,在教学考核模块中,仅强调教师教学的课时量、服务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然而,产学合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教学学术型教师,具有不断创新和整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能力与动力,不仅仅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更需要将教学考核与科研考核结合起来,将产教融合的行为绩效纳入考核制度的建设中来。当前,技术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绩效考核采取科研与教学分离考核,这不利于培养一支既是双师双能型又是教学学术型的师资队伍。
2.3 组织间信任度低
产学合作教育过程经常需要企业和大学共享商业敏感的信息和隐性知识,因此,信任在促进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方面尤其重要。信任表示企业和大学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意交换合作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愿意理解和调整行为以符合合作伙伴的需求和期望。因此,合作伙伴之间的更高信任将激发并丰富知识和信息流动,鼓励合作伙伴交换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产学合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校企双方交互频次有限,以学校为中心度的交互结构不稳定等问题,可以预期,双方的低信任度将影响产学合作育人的意愿和绩效。
3 专业建设的对策提出
3.1 强化就业和招生双引擎的专业建设预警机制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它与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密切相关[2],专业建设不仅要服从学科制度的话语权力,也要顺应社会职业分工的趋势,满足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就业和招生质量历来关乎大学专业的课程、目标定位等内涵问题建设。未来,高考招生方式的变化也将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对专业调整的预警能力。学校只有将每个专业的内涵建设做精做实做细,才能吸引更好的生源,才能提升“竞争力”[3],转变思路,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4]。学校只有实时监控招生与就业质量,迅速做出决策与规划,科学调整院系设置,动态优化学科结构,深化专业供给结构性调整与产教融合专业内涵发展,以品牌化的专业彰显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3.2 构建教研室教学学术制度
厄内斯特博耶首次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5],他认为教学与科研是一体的,教师的科研是以教学为依托,在教学中发现科学问题。教育部强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应推广实施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6]。构建教师教学学术制度,首先,将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量化成教学改革经验与成果、教学改革文章、共同体文化建设、教学研讨活动等指标,进而将这些指标与教学绩效和教学质量挂钩。其次,增强教授及学科专业带头人在教研室教学学术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扩大其参与权利;第三,搭建互联网+教学学术能力培育平台。在校内外搭建同专业或同学科的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培育与发展网络平台,以促进校际间或校内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交流与研讨。
3.3 建立支持大学教研员个体与企业互动的合作机制
关于校企互动合作的已有文献中往往从组织出发研究各主体间的合作互动问题,却忽视了以个体为媒介的不同组织与个体间的互动。大学教研员与企业间的互动关系一般由合同的形式来连接,学校主体应该制定相关支持性文件,鼓励大学教研员与企业通过合同形成产学合作关系。以高校教研员为媒介和企业形成产学合作关系扩大了可互动企业的层次类型,以及互动合作的内容,因为只有一小部分实力上佳的企业才有能力和资源从体制转移中受益。高校教研员个人的专业权威、人格魅力编织网络关系,他们不受组织体制机制的束缚,教研员自主权较大,双方合作建立在对双方的信任、认可和高意愿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 朱晓雯.我国大学专业共同体的学术制度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2] 袁曦临.学科的迷思[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3] 李虹,钟秉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视野下的大学教育改革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9(9):31-34,40.
[4] 王凌云.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76-77.
[5] 厄内斯特博耶.学术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M].潘金林,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2020-4-2.
[7] 孙威,何熠.产业转型升级下高校专业结构优化与大学生就业协同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2):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