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2020-03-02吴波宫晨琛曲雅
吴波 宫晨琛 曲雅
摘 要:高校实验室教学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高校本科专业要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实践改革,才能提升高校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阐述了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社会实践方面实验室有其独特的作用,践行了专业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提出符合高校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实践改革 实验室建设 实践能力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7(c)-0249-03
Abstract: University laboratory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universities must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refor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and enhance students.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t role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he laboratory has its unique role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vel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has practiced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professional laboratory teaching model on students. To furth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conformity with college laboratories.
Key Words: Practice reform;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Practical ability; Teaching mode
高校作為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为科学研究创新输送人才的摇篮。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人才,以及为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而做出努力。建设一个高水平实验室平台,建立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有正确的实践理论指导,这是任何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
1 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从事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有效的实践平台。在高校教学中,实验室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室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为了使高校能够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必要不断提高各方面的教学能力,提高实验室管理质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大学教学中,实验室是整个教育和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当前,许多高校的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教学质量。作为整个大学教学管理的关键内容,许多日常实验室的建设,教学等任务得到了不断完善,并形成了由图表,文本和报告组成的多种形式的管理形式,不仅可以为日常工作提供支持实验室的管理,还可以为实验室设备的维护等提供数据依据,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的实验室教学质量[1]。因此,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和研究实验室设备,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帮助改善实验室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真正改善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对大学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大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2 强调专业学科特色的建设模式
2.1 加强本专业学科的宣传
在实验室显著位置设置展板、图片,大力宣传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科研项目,使学生更好、更准确地了解本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大力强化宣传本专业优秀指导教师的先进事迹及研究领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和本专业导师的情况,在选择导师环节更具有针对性及方向性。同时建立健全实验室中所有类别设备的基本操作规程,使学生在独立操作时避免出现违规现象,从而避免造成实验失败甚至安全事故[3]。
2.2 加强专业学科建设
提高实验室文化建设是实验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实验室建设与实验管理水平上层次的必然趋势。当前,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高校求发展求创新求生存必须以德树人,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那么目前,我们的本科生就工科类来说,毕业环节绝大部分时间在专业实验室工作,实验指导老师和导师往往一边传授专业知识,一边训练科研实践能力,潜移默化中突出精神层面的因素,即学校文化道德和价值观等方面,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严谨高尚的科研态度[4]。从而使实验室的专业文化氛围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及塑造作用,使其在学习做学问的同时学会做人,两者不分先后,相辅相成。
3 优化保障实验教学项目
3.1 完善实验室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拓展学校实验室经费来源,支持高校通過社会捐赠、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筹集实验室发展经费,也可建立实验设备共享平台,开展实验室设备对外服务业务,由学校或学院根据相关规定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避免不同单位间的重复购置。这样,有利于学校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既节约资金又促进交流[5]。
3.2 设立专业专项实验基金
专业实验室大都历史悠久,设备使用时间长,利用率高。存在旧设备老化、新设备更新慢、维修费用高等突出问题。学院层面应积极争取学校对专业基础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建立实验室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同时减少维修费用行政审批手续,及时更新换代实验室教学设备,使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3.3 增加操作性强的实验项目
本科教学实验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实践验证理论的能力。因此,进一步增加相关专业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各种专业实践应急能力尤为重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应急预案,建立学生实验现场答辩机制,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能培养他们处置事件的执行力和决断力。
3.4 资源优化配置
为了确保最佳地分配实验室资源,要准确记录设备的购买和使用情况。 管理人员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工作。制定维护系统并修理实验室设备。尽早发现问题并能快速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避免在实验室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确保实验室人员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规范来进行设备操作,正常使用实验设备,以避免特殊情况的出现而影响到科研计划的进展。
4 建立高素质实验室教师队伍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政治素养势在必行。长期以来,高校的工作重点在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规划上投入较多,实验室教师相对处于从属地位,工作不被重视,实验室专职教师人数严重流失,这与目前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匹配。因此,高校应完善内部考核奖励制度,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严把选聘考核晋升的思想政治素质关[6]。改革实验室教师评价体系,把实验教学工作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岗位考核的重要条件,把实践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社会服务业绩同等对待,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一线实验室教师的职级晋升、薪酬分配的相关制度体系。从而激发实验室教师的工作热情,使他们不断挖掘潜能,为实验室建设献计献策,同时也激励实验课教师挖掘课程文化元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为实验室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5 结语
专业实验室既是教师、学生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又是各种精密仪器使用、测试的基本空间。良好的实验人文环境和规范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以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优秀的实践基地。因此,坚持实验室文化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信仰、勤奋严谨、模范践行是高校校风、学风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经过长期积淀、凝练而成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应该积极探索以科学、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基础,融合发展的人才实践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熊洁.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5):272.
[2] 朱臻,窦小刚.基于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4):1-3+8.
[3] 张申,陈予一,姜贤峰.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嘉兴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为例[J].技术与市场,2020,27(4):150-151.
[4] 李建锋,麻明友,鲁荣波,等.审核性评估背景下高校教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20(3):181-183.
[5] 石媛嫄.浅谈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4):153,157.
[6] 任光辉,赵云,郑树桐.对实验室规模化建设过程中关键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5):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