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0-03-02封占辉

健康大视野 2020年2期

封占辉

【摘 要】 目的:分析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发生感染的ICU患者110例,根据患者药敏试验结果将其分成多重耐药菌感染组(62例)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4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组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种类、导尿管留置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长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种类、导尿管留置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48h均属于诱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对于住院时间、导尿管以及深静脉置管时间较长,且机械通气时间>48h、抗菌药物种类较多的ICU患者应当警惕其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发生。

【关键词】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2-295-01

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三种及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产生耐药性的病原菌。对于ICU病房患者而言,其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几率显著高于其他病房,故而ICU病房感染控制管理工作也是临床感染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所在[1]。针对ICU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为开展具体的感染预防管理提供重要依据,鉴此情况,本文主要以我院收治的110例发生感染的ICU患者为分析对象,具体分析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分析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发生感染的ICU患者,其样本抽选量为110例。根据患者药敏试验结果将其分成多重耐药菌感染组(62例)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4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组中,39例男性,23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7~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4±1.20岁。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中,31例男性,17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8~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16±1.34岁。经统计可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分别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种类、导尿管留置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等临床治疗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s)表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当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感染单因素分析

对比结果见表1。多重耐药菌感染组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种类、导尿管留置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长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P均<0.05。

2.2 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种类、导尿管留置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48h均属于诱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3 讨论

ICU病房患者通常需要采取深静脉穿刺、机械通气、导尿等有创操作,患者本身就面临着较大的医院感染风险。加之在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的株数不断增多,若ICU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不仅极大增加了治疗难度,也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2-3]。

在本研究中,笔者为分析ICU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因素,特以110例ICU感染患者为例展开研究,其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组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种类、导尿管留置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长于非多药耐药菌感染组,P均<0.05,且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上述因素均为诱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究其原因,首先,ICU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低,在住院过程中更容易感染其他病原菌,而住院时间越长,其感染的几率也就相对更大[4];其次,在抗菌药物的运用上,由于ICU患者病情大多危急、严重,故而与其他疾病患者相比,他们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以及使用种类都相对较高、较多,此时,促进了患者机体耐药菌的产生,且此类耐药菌多表现出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现象[5];另外,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管、导尿管、深静脉置管以及机械通气等,会直接对其皮肤造成损伤,扩大了患者与外部病原菌的接触范围,同样的,病原菌也有可能黏附与各导管上,随着导管插入人体,病原菌自然而然地也进入了人体,从而引发多重感染、交叉感染出现。

综上所述,对于住院时间、导尿管以及深静脉置管时间较长,且机械通气时间>48h、抗菌药物种类较多的ICU患者应当警惕其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发生[6]。在相应的护理干预工作中,医疗人员则应当注意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减少各种导管的留置时间,从而减少细菌获得耐药基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尤伟艳,彭方亮,任珊.2014-2018年ICU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14(03):360-363.

[2] 赵书.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4):257+262.

[3] 白攀峰,胡尚琼,吴晓英,杨文菊.ICU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或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9):4-5+8.

[4] 陈雪梅.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耐药性分析及预防[D].广州医学院,2011.

[5] 孙晓红,汪红.426例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抗感染药学,2017,14(07):1312-1314.

[6] 周芳,董亚琳.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17,28(14):191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