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剖腹产孕妇中的应用
2020-03-02王颖
王颖
【摘 要】目的:研究在孕妇剖腹产术中采取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的价值。方法:纳入82例剖腹产孕妇于2017.02~2019.02在我院开展研究。依据病历单双号随机选出41例予以大剂量罗哌卡因麻醉(甲组),另外41例实施小剂量罗哌卡因麻醉(乙组),评估两组生命体征及麻醉质量。结果:乙组孕妇T2、T3时段的MAP及HR指标均显著优于研究1组;乙组最大感觉阻滞平面相较于甲组更低(P<0.05)。结论:在孕妇剖腹产术中采取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孕妇;剖腹产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4--01
国家二胎政策开放后,我院产妇数量明显增加,且大部分产妇属于高龄妊娠,因此剖宫产手术较为常见。腰-硬联合麻醉作为剖宫产手术最常用麻醉方式之一,其主要是将蛛网膜下腔麻醉(简称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优势相结合运用于临床[1]。本文对应用不同剂量麻醉药物对剖腹产孕妇形成的影响进行研究,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案
1.1 基线资料
纳入82例剖腹产孕妇于2017.02~2019.02在我院开展研究。根据病历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n=41),其中研究1组年龄为24~36岁,均值为(30.12±2.78)岁;研究2组年龄为24~35岁,均值为(30.08±2.74)岁,以上基线资料(P>0.05)。
1.2 方案
孕妇取右侧卧位,选择L3~4或L2~3间隙为穿刺点,硬针成功穿刺入硬膜外后,再将25G腰穿针插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回流后,甲组与乙组分别注入2ml和1ml的0.75%盐酸罗哌卡因+1ml生理盐水;完成后将腰麻针拔出,向孕妇头端置入4cm的管道,体位转变至仰卧位,利用针刺法对其阻滞平面进行判定。
1.3 观察指标
(1)T1(麻醉前)、T2(麻醉10min)及T3(胎儿分娩时)的MAP(平均动脉压)及HR(心率)指标。(2)运动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长和最大感觉阻滞平面。
1.4 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表示,运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体征
两组病人在T1时段生命体征对比(P>0.05),乙组孕妇T2、T3时段的MAP及HR指标均显著优于研究1组(P<0.05),见表1:
2.2 运动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长和最大感觉阻滞平面
甲組产妇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长分别为(60.27±6.74)s、(40.68±5.82)s,乙组分别为(58.41±6.95)s、(41.29±6.13)s,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乙组最大感觉阻滞平面(6.85±1.13)相较于甲组(6.07±1.02)更低(t=3.281,P=0.002)。
3 讨论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善、肌肉松弛效果良好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不良反应较多、易对穿刺部位的脊柱形成损伤等)。有研究发现,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可以使得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2]。因此合理选择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尤为必要。根据杨远平等人[3]报告显示,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运用于临床剖腹产腰-硬联合麻醉中具有显著效果。两组病人在T1时段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P>0.05),乙组孕妇T2、T3时段的MAP及HR指标均显著优于研究1组(P<0.05),原因可能为盐酸罗哌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麻药,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不会产生较大毒副作用,且其不易透过胎盘屏障,确保母婴生命安全,但是大剂量使用会影响孕妇的血流动力学,进而造成麻醉及手术风险增加。两组产妇麻醉后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长无显著差异(P>0.05),但乙组最大感觉阻滞平面相较于甲组更低(P<0.05),充分说明选择小剂量可以改善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质量,有利于麻醉及手术安全性的提高。
综上所述,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维持剖腹产孕妇生命体征的稳定,还能显著提高麻醉质量,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参考文献
刘德来.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腹产孕妇麻醉中的价值分析[J].海峡药学,2018,30(5):209-210.
梁楠.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剖腹产孕妇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质量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9):1092-1094.
杨远平.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剖腹产产妇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