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述评
2020-03-02杨薇
杨薇
摘要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即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当前学界虽然没有对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直接研究,但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涉及该主题。中央苏区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活、监督机制、廉政建设、政党文化建设是衡量和考察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这些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展开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中央苏区时期 党内政治生态 中国共产党
基金项目:江西省2018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项目编号:YC2018-S389)。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15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党内政治生态”是政党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政治发展环境。根据系统论的思维,通过分析构成党内政治生态的各要素,可以架构起整体性党内政治生态的样貌。党内政治生态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可从党内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价值三大维度进行考察。从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因素分析,当前学术界虽然没有对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直接研究,但有涉及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监督机制、廉政建设、政党文化建设的研究。正是这些不同的要素影响着中央苏区时期党内的政治生态。梳理中央苏区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活、监督机制、廉政建设、政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原貌,为当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历史借鉴。
一、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研究
关于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学界主要是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以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两方面进行分析考察。
一是关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研究。有学者分析了古田会议思想上建党原则的确立,以及古田会议后党在军队和地方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特点和经验。有学者从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对于坚定苏区军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作用。有学者认为通过开展教育运动和选举运动有助于培育苏区民众的政治意识,让革命事业被民众更加了解,革命理想更加坚定。有学者则着重论述了红军官兵和全体党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关于作风建设的研究。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界依据毛泽东同志对三大优良作风的论述,展开了中央苏区作风建设研究。首先,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作风。彭小曼、雷志敏回顾了中央苏区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和带领下,全党上下掀起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之风,极大地促进了保卫和建设苏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其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钟小明从思想、工作、生活和军事上总结我们党处理干群关系的具体实践,并指出苏区时期的干群关系非常融洽,党员领导干部和苏区民众之间呈现出鱼水式的和谐景象。最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钟小明、万小莲从明确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营造批评与自我评批的良好氛围,注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方法总结了苏区时期这一作风的经验与启迪。此外,苏区干部好作风,这也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生动体现,是对苏区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学者们主要从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形成原因、价值意蕴及其启示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中央苏区时期的监督机制研究
腐败是危害党的机体的毒瘤,在大量被查处的形态各异的腐败案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存在监督盲区。因此,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不可或缺的因素。当前,学界对中央苏区时期的监督机制研究主要是以反腐倡廉为目的展开的廉政监督,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中央苏区以反腐倡廉为目的的监督机制具有鲜明的特色,监督机制从上到下,形式多样,监督力度及时高效,真刀真枪,监督主体多样,群众参与度高。有学者认为中央苏区从多主体监督机制入手,健全廉政监督形式,确保权力的使用公开透明,有效遏制了权力腐败。
舆论监督在中央苏区的廉政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杨文斐、翟洪峰以报刊《红色中华>为例分析了舆论监督的内容并總结出舆论监督具有监督范围广、批评性强,监督双方话语平等,群众的广泛参与的特点。夏静雷、张娟考察了报刊《青年实话>对苏区党政权力的舆论监督,并分析了《青年实话》对苏区党政权力舆论监督的主要内容和整体原则。此外,群众监督也是监督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吴九华、胡松通过详细论述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具体实践,并指出在各项监察制度中,群众监督是最为有效,效果最为显著的措施。
三、中央苏区时期的廉政建设研究
中央苏区时期的廉政建设卓有成效,这一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政府也被评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中国历史上最廉洁的政府”。学界对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并且不断地推陈出新。
首先,在反腐历史背景方面,余伯流和凌步机在其撰写的《中央苏区史》一书中,介绍了当时存在的几起轰动苏区的反腐肃贪案如苏区党政机关的贪污浪费,钟圣谅、钟铁青贪污腐败案,以及左祥云贪污案等,内容详实,案例众多。傅克诚的《中央苏区廉政建设》,从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的历史背景、基本情形、组织机构、发展历程等几个方面比较全面的介绍了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李文静、谢佳奇从中央苏区财政经济状况艰难和苏区工作人员中出现的贪污腐败问题两方面分析了开展反腐倡廉运动的主客观原因。
其次,在反腐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方面,朱钦胜著的《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史》,主要从检查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的设计来探寻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杜君,张月晨比较全面地把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概括为:建立苏维埃民主制度;统一财政,建立财政制度;严明法纪,惩治腐败分子;运用新闻工具,发挥舆论的监督与导向作用;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广泛开展节约经济运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素质。
最后,在廉政建设的经验启示上,陈始发,李立娥从廉政文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中央苏区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功对当下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姜相宝论述了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依靠群众、提高腐败成本、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等方面的启迪。
四、中央苏区时期的政党文化建设研究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塑造了为民、亲民的形象,得到了苏区人民极大的拥护与支持。学界对该时期政党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政党文化的价值、态度取向,政治动员以及政党文化的宣传方式和宣传载体。
第一,中央苏区的政党文化首先体现在价值取向和态度取向上,学者们认为这一价值取向和态度取向主要是指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宗旨和目标。就政权性质而言,黄道炫认为作为中共的第一次建政尝试,中共着力建设一个人民性政权,人民民主建设一直是中共追求的目标。在民主建设方面,王宇飞认为当时中央苏区主要是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各种制度设计,保证了广泛的代表性;采取多种措施保证选举的公正性和广泛性;重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发动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各项工作的直接管理;根据苏区的客观情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選举活动。
第二,政治动员是宣传和体现政党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钟昌火总结分析出这一时期政治动员所呈现出的动员方式多样化、具有组织性参与度高、利益驱动与革命教育相结合等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政治动员成效。刘笑言另辟蹊径、视角新颖地分析了政治动员中性别与权力的关系,认为在权力与性别相互博弈并不断取得动态平衡的过程中,苏维埃政权在革命根据地获得了广泛的群众认同。张宏卿、肖文燕分别从农民性格和边缘群体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中共对苏区的政治动员策略。
第三,在政党文化的宣传方式和宣传载体上,苏区政府独树一帜,克服了各种条件的限制,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由于宣传的受众都是农民,文化水平极低无疑成为政党文化宣传的巨大障碍,因此发展教育事业进行扫盲运动是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大任务。李国强著的《中央苏区教育史(修订本》介绍了介绍苏区红军教育、干部教育、工农业余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儿童教育和师范教育等主要教育类型。此外,书籍、报刊、戏剧、音乐、舞蹈等形式对政党文化的宣传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陈信凌、李志介绍了中央苏区报刊的传播功效,它提高了苏区群众的政治觉悟,掀起了共克时艰的运动浪潮。而郝建华、张强则从宣传的场域、对象、载体、策略及原则的整体性视角出发,阐释了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体系。
五、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与思考
从以上梳理可知,学界已有涉及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史料的表层探究,缺乏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层分析,缺乏学理性支撑,因而无法真正发挥历史事件的价值,做到知古鉴今,为当下党的建设增添历史积淀。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我们既要有现实的视角关注,也要有历史视角的切入。中央苏区时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卓有成效,有非常丰富的历史经验,学界亦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探讨。今后我们应从整体上开展中央苏区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同时我们亦应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既要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注重学科交叉法的运用,如应用生态学、社会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党内的政治生态建设,也要注重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历史经验、教训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对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