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强化高水平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20-03-02马宽斌

大学教育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水平双师双师型

马宽斌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作为高职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明确要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这在一定意义上为强化高水平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本文通过阐释“双师型”教师队伍在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进而探索高水平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在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深化职业教育领域教师队伍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均强调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究其原因,一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构建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使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我国新时代高职学校教育质量、准确定位高职教育角色、构建新时代高职教育体系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优化高职学校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由于高职学校专业设置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双师型”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他们可根据企业、行业与社会对相关专业与技术人才的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充分发挥教研融合作用,为高职学校综合改革、专业建设以及优化职业理论知识结构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高水平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意蕴

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引领下,高职学校应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夯实专业基础,树立全面发展、实践与理论并重、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

其一,夯实专业基础,凸显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面发展理念。在多元文化融合的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有用性、技术性以及跨界性已成为现代教育场域中的核心元素。新时代建设“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在于提升高职学校教育教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应用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教师夯实专业基础,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自身的技术应用知识、多学科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实践创新等素养,真正实现学科专业知识间的跨界融合,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兼顾应用逻辑与知识逻辑,深入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物性、人性、知性与活性维度,树立“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全面发展理念。

其二,注重应用性,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职业教育蕴含的职业性与教育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以此为根本导向,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其三,注重整体性思维,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涉及政府、学校、企业与社会等多元主体间的协商合作,要注重新时代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遵循共生发展与整体性思维的原则下,关注“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与内在需求,形成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共同体,明确划分高职教育各主体、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发挥多元主体对“双师型”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服务与评价功能,最终形成分工有序、协同共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合力。

三、强化高水平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

正如学者孙玫璐所言,不同的制度要素在影响行为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1]。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不断推进,切实提升高水平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离不开健全的制度建设与完善的管理体制。其一,加强“双师型”教师制度建设。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党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理解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以及“双师型”教师隊伍建设的政策精神,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促进新时代高水平高职教育发展的价值旨意,开展部门间的合作,从根本上落实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保障措施。在教学理念上,要摒弃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努力在“优育、善研、能做”等方面下功夫,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效融合。在实践技能上,要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践技能性,将技术资格证书、实践教学成果、行业背景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技能考核。其二,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亚当斯(J.S. Adams)曾言,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相应的报酬后,他不仅关心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的相对量。高职学校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激励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调动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积极性。譬如,可将评职晋级、福利待遇、进修机会等直接纳入“双师型”教师综合考评中,形成待遇激励、岗位激励与精神激励多轨并举的激励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采用校企协同评价的方式,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不搞一刀切,注重考核“双师型”教师的综合能力,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二)明确教师认定标准,加强师资培养

明确教师认定标准、加强师资培养是新时代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在完善的制度与管理体制关照下,高职学校应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传授能力以及其它技能等多维度设置教师聘任条件,形成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积极推进以“双师型”教师素养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同时,高职学校可从专业技术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三个方面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分级标准,每个分级设置不同的资格准入条件,与“双师型”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条件有机结合,形成初级、中级与高级的认定梯度。此外,在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基础上,高职学校需结合自身学校发展情况建立系统化、全方位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一方面,要依据高职学校“技能本位”与“能力本位”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校本+实训”的培养模式,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学校需建立校内培训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形成教师互帮互助模式,采取“以老带新”、“一帮一”等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高职学校不同专业师资建设情况,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学者到校进行课程讲授、专业指导与培训等,加强教师与行业专家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化素养。

(三)逐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监督机制

从教育需求视角来看,企业是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利益相关者,也是推动高职学校面向市场需求办学的核心力量。因此,要通过完善企业顶层制度体系,形成普通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联盟,提升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要强化企业主动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地位,通过立法手段明确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法律地位,并强化对相关企业应具备的财力、设施设备、人才与规模等基本条件的审核机制。与此同时,应强化监督指导与评价制度。一方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双师型”教师校外指导和管理监督机构,鼓励校企以行业协會为中介,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信息沟通与指导。另一方面,要制定企业履行高职学校责任的相关标准与评价制度,细化企业培养“双师型”师资的具体内容和相应的权重分值,将企业对高职学校发展的投入(如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校企合作发展办学基金、企业冠名资助的校舍建设工程等)、接受“双师型”教师实训的频次等纳入常规性考评制度中。

参考文献

[1] 孙玫璐.职业教育制度分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28.

猜你喜欢

高水平双师双师型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