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生活教育之花,结语文素养之果”
2020-03-02吴光明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海洋,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渠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论,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浮躁和功利思想,真正打破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封闭模式,让生活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结下累累硕果。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3-0065-02
【本文著录格式】吴光明.“开生活教育之花,结语文素养之果”——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20,19(03):65-66,68.
引言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独树一帜,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改变了“教育即生活”的“鸟笼”式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广阔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概括语文学科基本特点时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是,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还存在着把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割裂开来的现象,一些语文教学活动拘泥课堂之中,忽视了语文学习与课外生活的联系。下面本人拟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谈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与生活分离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学校考核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取和语文能力培养淡化了生活的情感体验,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小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封闭的课堂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死记硬背和反复抄写成为学习语文的主要形式,考试成为判断学生语文成绩的唯一标准。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难得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它的魅力。
(二)學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脱离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期望值非常高,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的学习,挤占了孩子走进生活,亲近大自然,从中学习语文的时间,学生只能在阅读课外书籍和用信息化手段获取语文的情感体验,孩子没有时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无法在生活中获得语文学习的情感升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本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理解生活教育内涵,密切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语言文字是生活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需要,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如果脱离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生活,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的话,学生学习过程就是死学习,得到的就是死的知识、死的思想。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渠道。
(二)领悟生活教育理论实质,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就是“教学做合一”,他认为为了实际生活,必须坚持“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做的方法”,他“做”的含义不是我们理解的仅仅是日常的做事,而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打破一切旧的事物。他“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向我们阐明了书本与生活的关系,把原来的“死”的教育变成了“活”的教育。
我们的小学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服务。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在教学中,我们要收集些和课文内容联系很密切的生活中的图片、视频和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朗读,让孩子仿佛站在了相关的图画面前。
如在教学《颐和园》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景色特点,让学生置身于古代建筑的雄伟壮观之中,就能让孩子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教学《长城》时,大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去过长城,但学生通过观看长城专题片,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游览长城的滚滚人流中,学生会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等。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就搜集了有关詹天佑的生平资料,了解詹天佑生活的时代背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学生在研读课文时,对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所作所为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语文实践氛围,让生活成为语文源头活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现在的课堂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变革,但是学校所重视的知识,只是“听到”的知识,真正做到“动手”获得的很少。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语文知识讲得多,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得不高,很多学生眼高手低。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比喻句、拟人句等修辞手法很会判断,但真正运用到习作中却很少,即使用了也很简单。例如用“像”写比喻句,在一年级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到四年级还是写“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或“红红的太阳像大火球”之类的比喻句,原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我们没有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学生没有提升语文能力的生活场景。我们的生活需要的是语文的能力,而非全部是语文知识。生活需要运用语言时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生动,小学语文教学就要做这样的基础训练。让学生去写生活,让学生去演讲生活,让学生去采访生活。
我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让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从刚开始写一句话,到后来的写一段话,到现在四年级能坚持每一天写三百多字的小作文了,亲身感受得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每当看到孩子那稚嫩的文笔时,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欣慰。
在班级事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表达的班级氛围,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我就开始让学生自办黑板报和学习园地,刚开始,我是他们中的一员,会为他们确定一个主题,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为他们出谋划策,孩子忙得不亦乐乎,有的画画,有的板书,有的到高年级班级参观模仿,还有的做后勤服务工作……从刚开始时出一次黑板报差不多要一个星期,到现在的一天就能完成,让我深深体会到生活就是语文,只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提高,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态度就会改变,学生就会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是这样的紧密,体会到語文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动机。
(四)亲近大自然,让语文拥抱大自然
陶行知先生认为:“天然环境与人格陶冶,有很密切的关系。”他曾经对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提出很高的要求:一要雄壮,二要美丽,三要阔大。他非常强调自然环境对学生人格的陶冶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常接触大自然,亲身触摸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而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整天在学校,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完成,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整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他们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呢?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写人记事的习作很拿手,而对于写景的习作反而很困惑,往往无话可写,语言空洞,感情贫乏。针对这种情况,在每次教学写景的习作时,我总是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去游览或参观一些景点,先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他们细心观察和体验,这样学生就有话可写、有感可发了。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周密的《观潮》,赵丽宏的《山雨》等,哪一篇课文不是作者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结晶。如果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接触自然,就想让他们写成声情并茂的文章来,岂不是纸上谈兵?
三、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家长的认识不足
由于家长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他们无法认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教育理论。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书本学习成绩,对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并不在意,加上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关注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面对现状,在召开家长会时,语文老师应与家长探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再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布置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向家长提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刚性要求,从而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二)学校重视不够
新课程标准已实施多年,但“分数至上”一直困扰着学校领导层,因为学生的成绩不仅是上级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学校领导层对教学生活化兴趣不大,不仅没有在学校和班级创造出学习语文的生活环境,而且单一的评价方式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学校要努力打造学校和班级生活环境,同时改变单一的总结性教学评价方式,把总结性评价与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三)社区教学资源缺乏
良好的社区教学资源能够为教师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提供真实的环境和场景,让学生从实际场景中学习语文,又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社区教学资源缺乏,社区生活环境很难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场景,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设施生活化教学形成了不小的难度。针对现状,教师一方面寄希望于当地政府,加大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社区类似的生活场景,创造性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开展研学的形式,拓宽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途径。
(四)学生安全压力山大
现在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农村小学还有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城镇小学又有交通等安全因素,又有几位老师敢轻易带领自己的学生走进大自然?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语文老师要有所为:要进行周密安排,精心布置,借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让孩子从繁重的书本学习中解放出来,走进生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总结
总之,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是一盏明灯,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领会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本质,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打破语文教学与生活隔绝的封闭模式,让生活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结下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