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20-03-02臧天雄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走出去现状

臧天雄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腾飞,在政治上,我们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经济上,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提升和发展,中国成为文化大国、强国已是必然趋势。其中,中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但是,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文学与之同步,其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学 走出去 现状 原因

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成绩是十分巨大的。这离不开新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离不开党和国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更离不开作家、出版社等文学主体的共同努力。但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仍不能令人满意。

比如,1981年推出的“熊猫”译丛、1995年推出的“大中华文库”系列译作、2010年启动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项目等,均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海外文学市场,以美国为例,中国文学作品只占美国出版的外国文学的5%左右。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文学在国内市场却占有极大份额,像英国作家J·K·罗琳的系列作品《哈利·波特》曾长年占据国内市场畅销丛书的榜首。再从影响力来看,国内读者对像莎士比亚、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这样的作家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伊豆的舞女》《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作品如数家珍,但在海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作家则少之又少。

笔者认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不顺,或者说产生的效果与我们所投入的精力不成正比,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我国由于地理、历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在文化上有其封闭性,这就给我们的文化、文学“走出去”带来了先天的不足。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因为地理上的封闭性,很难走出去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交流。再加上国内的空间又足够大,也使得人们没有走出去的强烈愿望。而后来的明、清等朝的统治者又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严禁中国人出国。这些原因都造成了我们的文化与世界不接轨。地理上的封闭,也造成了文字的封闭。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字则是文学的表现形式。由于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或者叫表意兼表音的文字,这与用拉丁字母书写的表音文字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也为我国文学“走出去”带来了极大不便。文化的封闭性,导致其他国家、地区的人民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核心,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学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很多海外读者,尤其是普通读者,因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深,更多地是出于猎奇心态来阅读,但是,这样的猎奇心态过后,由于不能理解其中所表现的人性、价值观等,他们也就慢慢失去了阅读兴趣。文字上的封闭性不仅影响到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更影响到了日常的生活交流。笔者在欧洲期间,发现许多美国的品牌,无论是商品名,还是品牌宣传语等,都不需要翻译。即使这个国家的母语不是英语,但是,因为都用拉丁字母书写,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并没有太多的不便。而在我国,P&G公司被翻译成宝洁公司,BMW被翻译成宝马等,这些虽然都是成功的商业翻译案例,但是确实为我们在对外交流上造成了不便。比如当外国友人问我P&G的洗发水你觉得怎么样时,我要好久才能反应过来P & G就是宝洁公司。

第二,作家以及其他文学主体“走出去”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对于出版业这种十分注重销量的行业,我国人口红利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了。因此,我们的作家不需要“走出去”,国内市场已经足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个道理对于出版商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作家没有足够的动力“走出去”,那么,他的创作势必会更多针对国内读者,而忽略了海外市场。出版商的关注点在于国内市场,他们也就不会把更多精力放到海外,在海外的宣传推广力度就会小,这对于本来就不占国际话语权的中国文学来说更是一个不利因素。另外,由于没有强烈的“走出去”愿望,也就没有迫切找到好的翻译的需求,没有了好的翻译这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最重要媒介,还谈何“走出去”呢?

还要提到一点,我们自身语言的封闭性和作家“走出去”动力的不足,也使得我们这些优秀作家在海外推广自己作品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在国内的优秀作家中,掌握英语、法语等外语的屈指可数。我们看很多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们的祖国远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强大,他们自己国内的市场也极为有限,这使得他们有着十分强烈的 “走出去”意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作家、出版商(尤其是出版商)的利益诉求。强烈的意愿加上前面笔者提到的语言文字上的先天优势,为这些作家、作品的“走出去”铺平了道路,再加上作品本身的优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三,中国文学“走出去”缺乏好的翻译,尤其是国内优秀翻译人才匮乏,这也是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

由于前面提到的中国文化与汉字的封闭性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向外传播中国文学,如何将与读者文化背景极为不同的另一种异域文化以读者能够理解并且感兴趣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译者在这里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问题也早已被学界所关注,但大多仍是从翻译策略,尤其是以“异化”与“归化”的选择为讨论重点的。

然而,笔者认为,在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脚步快速前进的时代背景下,培养跨文化交际型的翻译人才,才是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跨文化交际,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文学的翻译工作,正是跨文化交际的典型体现。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化,更是其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交流。除了让对方听懂外,更难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对方能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核心文化内涵。这不仅要求译者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有过硬的语言功底,更要求译者在语言文字的转换中能够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协调。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翻译专业的学科课程设置更注重语言基础专业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忽视了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学习,国内甚至少有大学能够找到专业的教师来开设此课程。要么不开设,要么就只能选择有海外经验但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教师来担当。理论研究的落后,给翻译人才的培养造成了阻碍。所以我们自己培养出的译者,多数在语言功力上十分了得,却因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内涵,不了解译入语国家的文化,更不了解跨文化交际,不知道如何进行不同文化的沟通,最后译出的作品往往不能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在这点上,反倒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海外的“汉学家”们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做出了不能忽视的贡献。比如美国的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瑞典的翻译家陈安娜,他们在莫言作品向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连莫言自己都承认,如果没有这些优秀的海外“汉学家”将他的作品翻译并出版,凭他自己是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的。

再有一点,笔者认为,除了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译者外,我们现在还需要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同时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一定商业头脑的职业国际经纪人。

什么是职业国际经济人呢?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这样的经纪人,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文学创作有足够的了解,能够较好地分析一部作品,又对作家有所了解。然后,他可以运用自己过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选择合适的译者来帮助作品在海外推广,联系優秀的出版商,甚至对作家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基于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帮助。最后还要通过自己在商业方面的头脑,把握市场脉搏,为作品在海外推广时的宣传出谋划策,帮助中国文学“走出去”。但可惜的是,这一职业在国内还很不成熟。

总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仍很漫长,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帮助中国文学“走出去”甚至于“走进去”。

参考文献:

[1] 高晓鹏《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探析》,《新乡学院报》2017年第7期。

[2] 郭竞《也谈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以中国网络文学欧美热为例》,《出版广角》2017年2月上。

[3]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思考》,《业界视点》2017年第5期。

[4] 田静《中国文学翻译海外出版的状况、问题与对策》,《海外英语》2017年第15期。

[5] 郭群《从莫言获奖谈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出版广角》2015年11月下。

[6] 李兮言《中国作家需要好的海外代理人》,《时代周报》2013年11月14日。

[7] 王志勤、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反思》,《学术月刊》2013年2月。

[8] 卫立平《中国文学走出去与翻译》,《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第1期。

[9] 刘意《从莫言获奖谈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塑造与路径选择》,《中国报业》2012年第20期。

[10] 孟晓光《理智看待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9月23日。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走出去现状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