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文化自信开始的地方
2020-03-02
我们总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大国崛起的今天,我国的文化自信日益彰显。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也一定热爱自己的故乡。你会如何书写你的故乡呢?
讲述者:王子和
故 乡:浙江温州
伫立在大门桥上,远方是一望无际的东海,海上大大小小的船只在穿梭着,窄的,宽的,长的,短的,新旧不一,络绎不绝……一只只白鹭在海面上飞过,时而伸出翅膀用羽毛划过平静的海面,泛起阵阵涟漪;时而站在竹竿上,打量着水中浅游的鱼儿,然后突然俯冲,将鱼一口吞下。
海浪拍在岸边,将金黄的沙子细细地洗涤,抹去了沙子上残留的脚印。再往前,跳过小片的沙滩,沿途几十公里,全是黑乎乎的淤泥,而正是这天然质朴的环境,养活着祖祖辈辈,给我们带来财富。
我们叫它“养殖场”。人们将一片淤泥分成奇形怪状的一块块,用来养殖鱼虾。每块养殖场边都会盖上一座小木屋,方便人们工作。小时候的我,正是在这里度过了童年。这里的一砖一瓦,是我长大后对故乡最深刻的印象。
大约一二年级时,爷爷奶奶太忙了,便将我从家带到这儿,一边工作一边照看我。晚上的时候,他们抱我上小木船。坐在船的中央,奶奶一边把我搂在怀里,一边轻轻地唱着:“噶么飞过青又青?噶么飞过打铜铃……”这是故乡有名的歌谣,叫《对鸟》,用地地道道的温州话唱的。那时,我总会抬头看远处的灯塔,那暖暖的光独自在黑暗中闪着,指引外出的渔船找到回家的方向。
中秋佳节,爸爸妈妈总会批发一箱孔明灯,让家中几个孩子去卖。那时,有很多人在养殖场边上散步,于是,我们便在爷爷的小木屋门口搭起简易的小摊子,在那里叫卖。很多人买下孔明灯在这里放飞,一盏盏孔明灯,带着人们的心愿和期望,飞向远方。那时候,我们头顶上的这片天空,全是孔明灯,它们越升越高,越飞越远,似乎在往月亮上飞。在我的记忆里,那是最美的夜晚。
当然,印象中更多的是爷爷满载而归时,坐在餐桌边小酌。微醺的海风吹乱了他的头发,爷爷的眼底充满了笑意。身后是一排马尾松,一只只小鸟在空中,忽飞忽落,还有那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在空中氤氲着。一切都很安静,似乎不愿打扰这位独酌的老人。
(指导老师 / 余译芙)
写作笔记:
文章的开头非常具有镜头感,以大门桥为出发点,由近及远,描写家乡的美丽景色,同时回忆起儿时的种种温暖场景,笔触真实,情感饱满,勾起了人们的向往之情。在抒发对故乡的热爱时,相比较辞藻的堆砌,真实的生活素材能使文章更具有质感。
讲述者:黄昕瑗
故 乡:安徽六安
她是一条普通的河,古老的河。上古圣贤、司法鼻祖皋陶就是喝着淠水长大的。她的流域人文景观荟萃,历史底蕴丰厚。这里,古城的新韵,乡野的自然,河水的清新,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淠河,有东西两源。东西淠河交汇后,于寿县正阳关入淮,全长二百零三公里。她虽不宽广,也不绵长,可她用辛勤的汗水滋润着大别山区六千平方公里土地的春华秋实;她用甘甜的乳汁滋养了淮南八百万人众的衣食住行。苍松翠柏,麦浪翻滚,渔舟孤蓬,瓜豆丰稔,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都是——皖西鱼米之乡。
橡胶水坝,神龙卧波;赤壁大桥,长虹饮马。近年来,通过完善的综合治理工程,筑堤、架桥、修路、汇水,植树、种花、修复、造景,淠河两岸已开发成为黄金水岸,建成滨水新区,成为六安市的生态轴、景观轴。
绿色发展,筑起生态屏障。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修复建设,生态效应明显。这里河流形态自然,植被覆盖完好,动植物物种丰富,水质清澈见底,环境宜人,已经成为江淮地区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也成为大别山重要的水禽间歇地和越冬场所,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诗情画意。
因为是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地,金秋时节的淠河两岸,微风轻抚,桂香淡雅,绿地茵茵,亭廊蜿蜒,鸟儿啾啾,人们置身其中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水清、岸绿、景美的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城市的一道生态屏障,例证了这座滨水生态城市的风貌变迁和水源保护行动。
看得见绿叶,望得见流水,摸得见自然。勤劳的六安人为打造“碧水蓝天、鱼水相亲”的生态家园,一直在路上!
(指导老师 / 侯守斌)
写作笔记:
回顾故乡历史的同时,不要忘了展望故乡的明天。而在展望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能让你的文章更具有思想高度。
讲述者:高安祺
故 乡:浙江乐清
夕阳落山的时候,滩涂美极了。鱼竿林立,阳光打在竿头,投出一条尾巴似的长影,泥水中漁夫依旧劳作,只是影子嫌长,稍显沧桑。
我在岸上眺望,霞光中几乎静成一尊雕像,只等外公打鱼回家。
“傻丫头,别看了。”不知何时,外公已经站在我身后,我便接过他手中一对新鲜的鱼,它们被红绳穿了起来,正在跳腾。
离村庄还有二里地,炊烟已经汇成一片云。外婆出门迎接,一边责备外公打鱼磨蹭,一边递上一条凉丝丝的湿毛巾,接过鱼,又忍不住多看两眼,多好的鱼!
外婆细心地剔出鱼骨之后,再加上面粉拌匀,如果嫌弃鱼腥,可以倒一些香醇的老酒,放置一会儿,银白的鱼皮,雪白的鱼肉,闪着晶莹的光,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虾泥。粉红色的虾肉,融入白花花的鱼泥增鲜又增香。水沸了,外婆又加上了生姜片。
揭开锅盖,随意点缀几片菜叶,就可以将鱼丸捞到碗中。因为家族千年流传下来的古方烂熟于心,外婆将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
鱼丸端上桌,人人争着抢着最大的那一碗。我分得一碗,用勺子搅匀浓缩的汤汁,鱼丸确乎是比入锅前要漂亮了——白了胖了,像入池的澡客,蒸足了水汽之后,出来时,整个人都胀大了一圈,肌体白得发亮。搅动中鱼丸争相浮出水面,碧绿的菜叶,粉红的鱼丸,雪白的瓷碗,米黄的汤汁,令人情不自禁欣赏一番,沉迷于它的色香。
我大口地吃着,鱼丸幼滑,入口即化,咬下一口,鱼一层,虾一层,汤汁一层。鱼,鲜嫩酥绵;虾,润滑Q弹;汤汁,浓香热口。咽入肚中仍有余味,余味品完,馋虫又起。一碗鱼丸,撑不了多时,三两分钟,碗便见底,菜叶也不能放过。谁能抵挡得了这佳肴诱惑?
不觉已经到了深夜,天空中繁星点点,炊烟未散,月光弥漫。我看见那滩涂,迷离梦境里的鱼儿,是在沉睡吗?我也有些欲眠。
故乡人“海醒我醒、海眠我眠”的生活习惯一直留到今天,他们与大海在千百年前就融为了一体。故乡的山川和海滋养着故乡人。故乡,是我的骄傲。
(指导老师 / 黄 忠)
写作笔记:
本文语言有一种很独特的魅力,看似平淡温和,但带着回忆的光泽,仿佛一把古典的木梳,精致迷人。写故乡,故乡的美食是一个非常动人的切入点。相比较食物,食物背后的人和情感更吸引读者。至味在人间,更在人与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