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给远行的人

2020-03-02温鑫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宴会古人古诗

温鑫

岁末年初,雪花忽至。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来临,无论是在外漂泊的游子,还是在家守候的父母亲人,心中都有诉不尽的愁绪。游子思乡,由来已久,但一到“佳节”,这种情思似乎就被点燃,如天上的月、江中的水一般充满他整个心、整个脑,乃至整个世界。

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诗意与情思一定要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相遇,才能激荡起美丽闪耀的火花。

冬天的夜晚,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安静得让我想起了远方的人。这个人是谁?我不知道。可能是远方的朋友,亦或是我的亲人。望着窗外,一轮明月挂在空中,风吹动着树梢残存的几片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我的心绪开始有些不宁静了,而勾起我内心思绪的是那组古老的歌谣——《古诗十九首》。

这组诗总共有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的五言诗,作者是谁,后人已无法考证,可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给了它极高的评价——“五言之冠冕”。

这组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送朵花:我想起你了

在初中语文课本里,我们读过《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古人送别折花相赠,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一般来说,诗歌都是诗人以第一口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这首诗很奇特,它分别从送别的人和远行的人两个角度来写。前两句是送别的人看到庭中的奇树开花了,正赶上自己的朋友离开,于是就将这朵花摘下来送给了远行的朋友。一个“遗所思”写出了折花的目的是送给远行的人。而后两句是从远行人的角度来说的——既然你对我的情谊如此深厚,那么我自然要好好珍惜,把它放在自己袖中,因为花有香气,我的袖子都沾染上香味了。接受馈赠的这个人一句“此物何足贵”很巧妙,看似在疑问,其实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古人分别时以物相赠的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例如,南朝诗人陆凯曾写给好友范晔这么一首诗: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在我们今天看来,托付役使捎带东西,至少应该是一件像样的礼物。如果两个人当面分别,送一枝花还算凑合,可特地让人捎一枝花是怎么回事?如果你这样想,估计就没法理解范陆二人之间的君子之交了。写诗的人在江南,而自己的好友在北方。南方的春天来得要早一些,花开得也会早一些。看到花开了,陆凯情不自禁要去摘一朵,摘完之后遇见了驿使。一个“逢”字说明是偶遇,这个“逢”道出了诗人最真的情感。偶然间第一个想到的人在诗人的心中一定很重要,于是他就想着把这枝花送给自己的朋友,一方面是想告诉朋友范晔,江南的春天已经来了,同时也在暗示,我们何时才能再见?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只有在分别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情谊无价。

加餐饭:我会一直等下去

古人为何如此看重分别?因为古人不像今人有如此发达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可以随时与自己的亲人朋友联系。古人一旦远行便与家人朋友失去了联系,所以别离就显得十分沉重。朋友是这样,夫妻也是如此。丈夫要么经商、要么做官,总之都在外面漂泊,有家难回,而在家的父母妻儿就成了他们的牵挂。不信,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从写诗的口吻来看,这应该是一位女子写给她远行未归的丈夫。在这首诗里,前半部分写与丈夫相距之远,道路之艰,会面之难。后半部分表达了对远行人的思念与担忧。“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衣带也变得更宽了”,古人常以衣带渐宽来写自己因为思念而日渐消瘦,柳永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词句。

远方的人一直都没有音讯,这种等待也是年复一年。等待中的这种隐微复杂的感情,诗人写得十分含蓄。最后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虽然是对远行人的劝勉,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宽慰。

去追吧:虽不舍亦不挽留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都在目送着别人远去,同时也在被别人目送着远去,在迎来送往中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诗人们在送别友人、寄托思念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自己对于宇宙、人生、光阴的思考。请看《古诗十九首》里的《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孔子面对流逝的河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慨叹。诗人眼中的时间可能就是花开花落、燕去燕来;诗人眼中的生命可能就是淡烟疏柳、入淮清洛。可是这首古诗似乎比较直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一般活不到百年,可却有千年的忧愁。我们不禁要问,忧什么呢?白天太短,夜太漫长,人在自然面前是那么的渺小。这句诗影响了很多人,宋代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就这样写道: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在赤壁这个地方,很自然想到了当年曹操横槊赋诗的盛况。坐在小船上,听着江水拍打礁石的声音,耳畔似乎还能听到那穿越历史的建安风骨的音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在《短歌行》中所抒发的正是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悲愤。

因而,当苏轼来到这里,看到大江和明月,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人生——我的人生如此短暂而长江却无穷无尽。诗人的心总是细腻敏感的,他能捕捉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生年不满百》中提到了“秉烛夜游”,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寫“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就是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时间的无限给了诗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古人就是想通过及时行乐、秉烛夜游的形式来回应人生的短暂。

或者说,正是因为时光的短暂,古人才会用有限的时间来拓展无限的空间。走得更远,去看大千世界;追求理想,去实现人生的抱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有价值。于是便有了《古诗十九首》中的《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

注音:飙(biāo)

这首诗一开始写宴会的热闹欢愉,欢乐的感受诗人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这个宴会上既有音乐相伴,又有知音相对。可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刻,诗人感受到的恰恰是美好的时光太短暂了。身处美好之时,总想让时光暂停,可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越是害怕失去就越容易失去。诗人在描写欢乐场景时其实就浅藏着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面对人生的短暂,有人选择及时行乐,而这首诗的作者更积极些。“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高足”是良马,“路津”指的是重要的位置。这场盛宴或许就是为这位朋友践行的,因为宴会之后他就要奔赴前程,去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

相聚短:唯初心不变

“你我都是这条路上匆匆的过客……”当年这首歌传唱大江南北,其实这句歌词何尝不是道出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呢?“过客”“行人”这些词语的内涵其实也出自《古诗十九首》。谁也不知道这一别之后,何时才能再见,你有你的抱负,我有我的方向,既然相聚的日子如此短暂,那么你我之间就更应该珍惜了。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写夫妻情投意合的一首诗。这首诗在这十九首中应该是一个特例。因为大多数的诗歌要么写分别,要么写送别,而这首诗写得却是夫妻分离中的思念。这首诗是十九首的倒数第二首,丈夫远行漂泊之后捎来的礼物,给了妻子些许的安慰。

虽然聚少离多,但是这种惦念还是给了人很多温暖。经历了时间、空间考验的感情才是坚贞的,“故人心尚尔”是多么难得。我们今天说“不忘初心”,一个坚守“初心”的人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走得越远,越有可能会忘了当初你为什么出发;你攀登得越高,越有可能会淡漠那些曾帮助你、陪伴你、鼓励你的人。“不忘初心”的人最值得骄傲,正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操守。无论是“冰心玉壶”还是“江海明月”,经历了岁月洗濯,旅途劳顿的王昌龄依然可以坚守那颗朴素的心,这一点的确很难得。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又将踏上新的征途。我们可能会遇见更美的风景,可能会遭遇旅途中的风霜,会告别曾经的自己,会拥抱更广阔的未来……无论是否愿意,我们已经在路上!

珍惜人生的光阴,感恩每一个温暖的瞬间!

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最初的梦想和那颗最珍贵的“初心”。

出发吧,去远行,去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猜你喜欢

宴会古人古诗
庆祝宴会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猫和老鼠的宴会
“拟古诗”之我见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