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记载中的第一张新年贺卡,出自谁手?
2020-03-02黑逗
黑逗
2019年立下的flag还没完成,2020年就已经到了。
不论过去的一年过得怎么样,在新一年的开始,亲朋好友们互相送个祝福还是必要的。而互赠贺卡,就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送祝福方式。
有多传统呢?文献记载中的第一张贺卡,出自北宋文学家秦观之手,距离现在已经有近千年了。这张贺卡上面,只写了短短17个字:
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就是“子允学士:祝您新年快乐!秦观敬上”。
这种贺卡,在古代有一个另外的称呼,叫做“刺”。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书契》这样解释“刺”的使用方法:
书姓字于奏上,曰书刺。作“再拜起居”,字皆达其体,使书尽边,徐引笔书之如画者也。下官刺曰长刺,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之也。又曰爵里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
刺上写有自己的名字、官爵,有時候还会写上自己的籍贯,在拜见陌生的长辈或高官时起到自我介绍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掘的东吴朱然墓中,就出土了14枚刺。
这14枚刺的书写格式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弟子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第二种为“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第三种为“丹阳朱然再拜问起居故鄣字义封”。刺的主人可以根据社交对象的身份地位,选择措辞不同的刺送给对方,以体现尊重。
在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后,刺的用材也从木片转变成了纸片,改称“名帖”。由于名帖具有方便易携等特点,所以它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也在以后的历史中渐渐扩大。
到了宋代,名帖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用途。每当新年来临,人们就让仆人或子弟代为跑腿,给被祝贺人递送“贺年名帖”。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一书中,就记述了一个关于贺年名帖的故事:
周密的表舅吴四丈,家里没有仆人,但是在新年的时候又想派人到各处递贺年名帖送新年祝福。怎么办呢?这时,吴四丈的朋友沈子公刚好派仆人到吴家送贺年名帖。吴四丈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请沈家仆人喝酒。
等到仆人喝醉了,吴四丈翻了翻仆人携带的一堆贺年名帖:哇!都是自己和沈子公共同的朋友!吴四丈便偷偷把沈家仆人带的贺年名帖全都换成了自己的。沈家仆人醒酒以后,没有发现这个bug,着急忙慌地去各处投递贺年名帖,就这样把吴四丈的祝福全都送了出去。
谁在写
朱然墓出土名刺
民国时期,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贺年片的样式、上面书写的祝福语等,都更加多样,新年互赠贺年片,也成为一时风尚。当时的人们,不仅在农历新年互赠贺年片,在公历的1月1日,也要送些贺年片给朋友,以体现自己思想的先进。
在江苏教育博物馆中,便收藏着许多60年前的贺卡。
现在,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各种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发送新年祝福变成了隔着屏幕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事情。贺年片逐渐成了颇具怀旧风的事物,渐渐地封存在我们的回忆中。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丨看展览 ID:atmuseum)
【点到为止】
你有多久没有亲手制作一张纸质贺卡了呢?你有多久没有摒弃胶水、立体卡通贴画、闪钻贴纸……去画出一张贺卡了呢?在爷爷奶奶辈都能将祝福视频转发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送出一张纯手绘的卡片会不会很low?答案是:完全不会!那是传承的艺术、珍贵的心意和复古的潮流。如果有人不懂得欣赏,那是他的品味还不够高、大、上!而且,模仿古人绘画、题写贺词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荐读 / 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