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幸福观念关系研究

2020-03-02王冰王沛

现代交际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发展

王冰 王沛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表明,生产力发展的层次,影响着社会幸福观念内容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探究,可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更好地解决处于变化中的社会“主要矛盾”。采用文献资料法,以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幸福观念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性”“人民性”“时代性”为突破点,总结两者的新特点、新矛盾。

关键词:生产力 发展 社会幸福观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220-02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存在主要有三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自由而全面发展形态”。三种形态正好对社会幸福观念的三种层次——生存需求层次、享受需求层次、发展需求层次——进行了阐述。三种层次的实现,均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实践从原始到异化,从异化到自由的过程描述。这三种形态的变化,表明人的社会幸福观念的递进式发展,也表明生产力发展对幸福观念的重要影响。

一、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幸福观念的影响

社会幸福观念具有群体性的特征,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的结构,两者之间具有一个共性,即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进行阐述,认为幸福的基础是实践和奋斗,个人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实践和奋斗,社会幸福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实践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所描述的奋斗内核,即通过群众力量的发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达到幸福的目的。

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也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中,社会幸福观念与生产力的现实状况息息相关,生产力对社会幸福观念的影响,其主要影响为:

1.摒弃原有的物质至上,也杜绝了纯粹精神上的幸福观念,对两者进行了中和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智能化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程度的满足,在此基础上,贫富差距很难通过衣食住行表现出来,原来的物质至上的概念被淡化,而在过渡的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以苦为乐”的思想也被抛弃,两者实现了有效中和。

2.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和劳动自由为目的的生产活动占据主导,幸福观念开始从外在向内在转变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中国特色会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需要不断通过国家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的发展与自由。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劳动,赢得更多的社会价值,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让自己过得更加充实,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在价值。尤其是90后步入社会以后,资本生产中的“剩余价值”攫取已然变得十分困难,劳动自由成为幸福的必要条件。于是,传统意义上的以鼓励个人利益牺牲、极端奉献作为幸福获取渠道的思想,逐渐内化为以自我实现为幸福的思想。

3.幸福观念更具有超越性

马克思认为,只注重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的人所能够获得的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复杂化以及思想意识的更新,社会幸福观念逐渐与中华文明的偉大复兴结合在一起,更多地表现出历史超越性和前进性。包括诸多企业主、社会个体在内的人,更愿意从传统的“授之以鱼”向如今的“授之以渔”转变,也更愿意在国际视野下为更多的人谋取福利。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幸福观念的内在关系

在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标志业已突破了电气时代的限制,以原子能、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高端技术体系逐渐形成。抽象的劳动内涵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重视体力劳动,逐渐向重视脑力劳动方向转变,身体获得了解放,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幸福观念不再局限于物质满足,而是向自我实现方向转变。主要如下:

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幸福观念转变的内在驱动,社会幸福观念的变化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1985年,王珏教授在讨论必要价值理论的时候,曾经阐述过生产力发展对人的思想意识带来的变化。他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商品所包含的必要价值减少,相应的也让社会劳动时间减少,进而,全面发展新人的时间增加,人们的思想会变得更加超前。基于此,以人的思维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幸福观念标准也会不断变化,比如从70年代的“填饱肚子”到80年代的“娱乐休闲”再到如今的“个性、自由、平等”。生产力成为社会幸福观念的内在驱动。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幸福观念的变化,为了在与众不同中展示自己,让自己获得心灵满足,获得更多的精神层次需要,许多人开始注重商品的附加属性。生产者为了能够占领市场,不得不对商品进行改进和更新换代,继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生产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2.生产力解放了劳动力,实现了社会幸福观念的多样化,社会幸福观念的多样化,使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呈现出层次性

马克思在《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需要、交往与意识。在这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劳动。人类通过劳动,获得了生产生活工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则又将人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幸福的定义不再满足于物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异化劳动逐渐消弭,更多的劳动力在获得解放之后,开始注重自己的幸福观念的构建,从而使得社会幸福观念变得多样化。由于社会的阶级性,不同群体对社会幸福观念的表达有所不同。结合上文阐述的社会幸福观念对生产力的引导作用,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也表现出层次性。

3.生产力的发展让社会幸福观念更具有人民性,社会幸福观念的人民性使得生产力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在解答幸福思想依靠谁的时候,曾经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英雄,人民的生活活动,使得劳动得以诞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如果没有人民这一劳动主体,也就没有所谓的社会幸福。因此,随着人民力量的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得以不断发展,社会幸福观念也越来越具有人民性。人民在获取幸福感之后,生产效率会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例,人工智能让人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从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基于这种幸福感,劳动者更热衷于尝试更多提升效率的办法,也有更多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转化速度,有助于生产力的高效发展。

三、结语

自马克思主义突破经验主义思维方式,将幸福观念思考建立于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之后,幸福理论逐渐确立了其科学方法论原则,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要所涉及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逐渐得到满足,人的幸福逐渐被重视,社会幸福观念便在这一基础上构建起来。社会幸福观念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障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仁德.经济体制评价标准的探讨及应用:生产力与幸福度“双标准”[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1-15.

[2]邓书江,阿杰.幸福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良方[J].西部广播电视,2011(7):46-49.

[3]张仁德,王文治.经济体制评价的标准:生产力和幸福度[J].中国集体经济,2012(2):32-34.

[4]刘宗碧.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理论思考[J].观察与思考,2018(11):25-29.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生产力发展
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来不及生产力
浅谈良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