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文化创新思政课体验式教学
2020-03-02娄丛娜
娄丛娜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思政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质量,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针对当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探讨从红色文化的角度来创新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以期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水平,促进思政课发挥积极影响。
关键词:红色文化 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176-02
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诸多的弊端,模式过于死板,因此思政课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借助体验式教学的优势来实现教学目标,真正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红色文化包含民族文化和中国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使青年一代走进中国的历史,走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化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理论教育,但是一味地进行理论教育,难免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停留在理论教育层次,框定于课堂教学,开展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甚至没有。红色文化可以拓展高校思政教育,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发展[1]。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匮乏
当前,各大高校都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课程内容都较为局限,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思想政治的重要内容。思政课过分依赖于教材,而教材上的内容有限,很多东西都是旧版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另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注意补充相关知识,完全走理论化风格,学生对于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不能准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来就抽象,不恰当的方式又加剧了内容的枯燥,使得高校思政政治教育效率低下。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氛围僵化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常常是死气沉沉。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玩手机或者学习其他科目,完全忽视老师的讲课内容。僵化的课堂氛围使教学的趣味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另外,课堂氛围僵化也源于忽视了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有的学校虽然张贴了相关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但由于过于理论化,起不到活跃文化氛围的作用。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的产生源于多种因素。首先,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欠缺,学生学习不主动,老师教学便失去激情。久而久之,双方就形成了惰性约定,你讲你的,我干我的,完全忽视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其次,学校忽视思政课,对于学生和老师的要求较低,使思政课发展成了形式主义的课程。
二、依托红色文化创新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首先,思政课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降低。而体验式教学在于老师创设相关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模拟情境,学生融入情境后收获体验,获得感悟。传统的讲授容易将知识复杂化,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可以将复杂理论简单化,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认识水平。同时,依托红色文化进行体验式教学,可以实现传统教育方式的突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一个个实践环节中,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真正吸收红色文化中的中国精神,实现素质教育[2]。
2.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遵从科学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背诵。依托红色文化进行体验式教学,可以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遵循科学规律,掌握知识学习的基本规律,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深化。
3.有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是民族未來的希望。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包含多种精神内涵,也是中华民族至今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保证。将红色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为学生接触红色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红色文化包含的民族精神,需要年轻一代人去学习、去继承、去发扬。两者的融合有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3]。
三、依托红色文化创新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1.实物类红色文化资源
实物类红色文化资源适宜开展课堂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实物,在参观过程中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实物类红色文化资源一般包含三大类:一是革命家的回忆录和红色访谈资料汇编,二是先辈遗物和革命实物,三是红色革命旧址、战争旧址和先辈旧居[4]。
2.文献类红色文化资源
文献类的红色文化资源适合开展课堂内的体验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全方位展示,因此不需要进行课外空间的拓展。课堂内体验式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清晰化呈现,注意播放的形式。第二,红色精神,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要通过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感悟,避免教学理论化[5]。
3.人物类红色文化资源
人物类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参加过红色革命的老红军,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战士等对中国革命有贡献的人物。这类红色文化资源,适宜开展课内外或校内外体验式教学。可以邀请健在的老红军走进课堂为学生作简短报告,也可以组织学生走进这些老人的家里,在与老人的交谈中了解那段红色历史。
4.建立高校与红色资源区人才共享机制
建立高校与红色资源区人才共享机制,需要高校与红色资源区的密切配合。第一,红色资源区要提供就业岗位。这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求职岗位,而且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为思政教育提供动力。第二,高校要邀请红色资源区的专家定期或者不定期来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红色文化,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三,人才进入红色资源区,可以促进红色资源区的发展,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作用。
四、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里面包含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是当前年轻一代需要积极学习、继承和发扬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符合国家人才战略需求,有利于实现人才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整体素质的提高。体验式教学方式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新时代重要的教学方式,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依托红色文化进行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重要且必要。
参考文献:
[1]陈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12).
[2]李丹丹.红色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功用浅析[J].学园,2011(12).
[3]魏本权,陈敬.红色资源学视野下临沂红色文化及其产业开发[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20.
[4]刘运喜.试论李大钊对建党的贡献[J].党史文苑,2004(2):23-24.
[5] 何沙沙,胡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95-98.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