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3-02黄德龙

现代交际 2020年1期

黄德龙

摘要: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在2009年被列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它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服饰、饮食、手工艺、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边境人口较少民族特色村寨。运用田野调查方法,近距离观察琼林村的发展现状,挖掘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再针对性地平衡和解决,是琼林村乃至珞巴族特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琼林村 珞巴族 特色村寨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106-02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琼林村的珞巴民族特色文化,不仅属于南伊珞巴民族乡这个地区乃至整个西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一、基本情况

琼林村位于米林县南伊乡以南7公里处,与印占区马尼岗接壤,是人口较少民族珞巴族聚居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有珞巴族人从珞瑜地区翻山越岭迁移至现在的琼林村生活居住。民族的聚居使琼林村的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和与众不同,在语言、信仰、服饰、道德、艺术等方面尤为突出。

二、民族文化情况

琼林村传统的服饰、饮食等蕴含了珞巴族特有的文化,时至今日,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还保持着特有的民族文化。

1.传统服饰文化

琼林村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传统民族服饰:

女性上衣。过去使用羊毛染色织成,现今用布料缝制。

女性脚套。用布带捆绑于小腿部位,防止蚊虫叮咬。

传统防身武器。传统防身以及打猎用的长刀、短刀、小刀、弓箭和箭筒等。

女性筒裙。珞巴语叫觉崩,使用羊毛染色织成,长过膝盖。

传统配饰。小牛皮做的腰带,因为小牛皮软,轻。

传统佩饰有:

女性佩戴的绿松石项链。由环形绿松石和圆形绿松石串成。

女性佩戴的红珊瑚项链、白珠项链、蓝珠项链。

背飾,中间连有一个圆锥凸起圆片的绿松石项链,有手掌大小,挂于后背,表示是一个太阳。

脚环,就是在脚裸系一个铃铛。

2.传统饮食文化

在饮食上,琼林村特产的原材料和独有的烹饪技术使他们的菜肴别具风味。除去琼林村村民日常食用的糌粑、青稞饼、酥油茶外,琼林村的传统菜肴有:

菌类。比如松茸和青冈菌(生长于青冈树下)等,还有香菜、辣椒,相拌生吃。

臭奶渣汤。先把曲渣(放出来在桶里自己发酵,直到有臭味)晒干,然后将曲渣干放锅里加点水搅拌均匀熬得差不多,把味道都煮出来后,放糌粑,然后放辣椒、木耳。

南伊河的鱼。原材料是无磷鱼、胡须鱼,可以烤、煮、炸,家里一般弄成汤,将鱼切成一块一块,然后放电饭锅里面,加调料(盐巴、大蒜、香菜、香葱),放冷水。

杰哒。从猪肚子里单独取出来的一块油,晒干,变硬后取下,将油边边的一块膜撕掉后切成一块块碎碎的,然后放石鼓里捣碎(不捣碎也行),炸了以后塞入糌粑、红糖粉(将红糖磨成末),也可以放白糖,揉成团,然后拿棒子串起来,放火炉里用火烤着吃。

琼林村村民敢于创新,饮食文化健康多元,但与其他地方相比又是独特唯一的,是其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传统手工业

琼林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业就是他们的织布制作技艺和竹编技艺,是他们的祖先与自然长期相处的智慧产物。

织布技艺。把“达诺”“郎蒂”等植物的皮剥下来,晒干后舂成丝状,掺入炉灰煮若干小时除去胶质,晒干,搓成线后上色。上色的染料有黑色、黄色,分别是用矿泥和核桃皮混合、咖喱根汁液制成,最后以线织布[1]。

竹编技艺。原材料就是山上的竹子,在两公里外的山上砍伐,并在山上整理,修砍成篾条再拉回家中加工,需要晾晒几日,保证不开裂。如果长时间不用,就放在水中浸泡几日,恢复柔软再编织。竹器从小到大有多种类型,用途广泛。

4.其他传统文化

琼林村的祖先用智慧和生命为后代留下了诸多宝藏,也书写了一个个神话传说,其中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是珞巴族的始祖传说。

阿巴达尼是珞巴族传说中的始祖,阿巴是祖先、父亲的意思,达尼是名字。传说天父月亮(麦冬冬德)与地母太阳(色京京德)有一个孙子东日,东日生了阿巴达尼和阿巴达洛,分别是珞巴族和藏族的祖先。阿巴达尼有三个儿子,成家后向外迁移,分别迁移到今天的德根地区、墨脱地区、玛尼岗及其以南地区等。二儿子博噶尔就是今天琼林村珞巴族人的祖先,建立了博噶尔部落[2]。

琼林村的民间故事也多与阿巴达尼相关,用珞巴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塑造阿巴达尼勇敢、勤劳、机智的形象,也是琼林村信仰祖先的一种体现。琼林村村民以万物有灵信仰为主,有部分村民信仰藏传佛教。主要体现为山神崇拜,又有万物神灵的替身——巫师,保护信仰它们的村民或惩罚亵渎它们的村民。

琼林村传统文化复杂多样,是琼林村民族经过长期发展,适应该地区生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特点。但是,琼林村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保护与发展情况

1.服饰的审美价值和财富价值发生转变

琼林村的民族服饰已经放入了不常开放的民族文化馆、村民家中容易遗忘的角落,失去了它的使用性,只有在节日、活动时期,村民才会穿上他们家中的民族服饰,表演歌舞。

2.传统饮食文化被替代

饮食上,琼林村人受到内地菜系的影响,其中以川菜的影响最大。村子附近有许多川菜馆,村民们在干农活、聚会时经常点川菜馆的外卖,比如鸡、虾、凉菜等。

3.手工业失去存续条件

琼林村织布技艺传承目前由政府组织,有国家的补助,在离琼林村不远的才召村有集体作坊。政府虽然号召学习传统服饰编织,但是由于太复杂、困难,时间、精力的投入远没有其他产业、工作带来的利润高,已经没人愿意去学习了。

村子的传统竹编户现在已经不打算传承竹编技术给下一代了,自己本身也不再从事竹编,因为原材料获取困难,竹编步骤繁杂。

4.本民族语言流失和巫术传承断绝

琼林村内的老人还能将珞巴族的始祖传说较为清楚地讲述出来,但是村内的年轻人从小就接受现代教育,很少听到老人讲故事,甚少人记得始祖传说的内容。琼林村年轻一代大多数讲藏语或者汉语,珞巴语很多已经不会讲了。琼林村的纽布已经去世了,她没有把纽布传承给下一代,她的女儿也只能算是懂得巫术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纽布。

综上所述,琼林村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制定相应的措施,挽回近些年来琼林村逐渐“遗忘”的民族文化。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凸显出政策制定本身的不足。建议规范政策主体及其地位与职责,明确保护标准,完善保护措施,转变保护理念,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1.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与旅游结合起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保护的途径与方式,只有让二者互动起来,才能实现双赢[3]。琼林村的旅游产业已经经营好多年了,与旅游公司的合作也使村民获得了利益。但是,琼林村和旅游公司并没有很好地把琼林村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村民们应该改变把服饰展览在民族文化馆,小吃摊销售普通小吃的经营模式。村民们可以在南伊沟景区对外开放的时候,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吸引游客的目光。琼林村的小吃店应该制作本民族的特产小吃,体现琼林村的饮食文化。

2.将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与当地干部的政绩评估相结合

当地干部为了追求自己的政绩,在为村寨发展贡献自己的勤劳智慧时,容易忽视村寨赖以发展的特色民族文化。应要求当地干部平衡村寨的现代化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并将两者的保护与发展情况结合到干部的政绩评估中,促使当地干部认真对待村寨的特色民族文化,不会在发展琼林村的时候忽视、破坏其传统民族文化。

3.与国家发展政策相结合

琼林村是经国家民委批准的特色村寨,自身的条件也符合国家诸多发展政策,比如近些年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提好高鹜远的目标”[4]。琼林村也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利用其边境民族村寨的特殊地理优势、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村寨发展中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5]。

4.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可以在南伊沟当地的小学开设琼林村珞巴族始祖传说兴趣班,聘请村内老人传授相关知识。因为琼林村珞巴族的始祖传说是以珞巴族语言为媒介创作、传播的,在讲述时,也应该使用珞巴族的语言。这样,不仅可以保护琼林村珞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祖传说,也可以保护琼林村的珞巴语。琼林村珞巴族的语言、始祖传说与当地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琼林村特色文化的保护,也有助于琼林村人对自身历史的正确认识,提高文化自信。

琼林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它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应该以保护促进发展。拓宽思路,放开步伐,勇于创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琼林村。

五、结语

琼林村作为我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是我国边境线上的“特色村寨”,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斑斓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遵循党的十九大指明的发展方向,去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琼林村。琼林村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至今未受到足够重视,而事实上问题凸显,保护与发展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

注释:

①根据笔者在2018年7月至8月期间在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拍摄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

[1]马宁.门巴族珞巴族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120.

[2]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45.

[3]吴文定.大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刍议: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

[4]精准扶贫[EB/OL].(2017-09-06).http://theory.people.com. cn/n1/2017/0906/c413700-29519521.html

[5]胡曼,周真刚.贵州省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

[6]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OL].(2017-10-18).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8/c414305-29594501.html.

責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