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与“face”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2020-03-02申淑丹

现代交际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申淑丹

摘要:英文的“face”和中文的“面”看起来意思大致相同,但实际上两个词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来讲都有很大差别。通过对两词字面和社会含义差别的对比分析,来探究其背后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字面上来讲,两词使用的范围、词性和词义搭配都有所不同;从其社会学含义上来讲,两词一个注重交往中社会价值的体现,一个注重交往中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含义差异的背后蕴含着文化起源、文化导向与价值观的差异,理解这层差异之后可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升沟通理解能力,促进合作交流。

关键词:“面” “face” 词源含义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084-02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增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交流难免会出现一些误解,从而导致交流不畅、合作失败等问题。中国人含蓄内敛,表达时多注重字词背后的隐藏含义,而西方人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往往字面意思就代表他们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一方注重隐含义,而另一方注重表面义,从这一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可以隐约窥见其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因此,需要对具体的差异和人们在交流中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来避免误解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从“面”和“face”这两个概念入手,分析其表达含义从古至今的变化,并由此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从而达到文化互相理解、减少沟通误解的目的。

一、“面”与“Face”表达含义

(一)两词词源对比

从词源来看,两词均由来已久。在汉字史上,“面”由甲骨文、金文一支发展而来,形成现在的书写方式和含义;而“face”一词则沿用英语词根大多来源于拉丁文这一传统由拉丁文演变而来。

笔者通过古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到“面”字最早出现在周朝。《尚书·益稷》记载:“予违,汝弼,汝无面従,退有后言”;《周易》中也有“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的记载。“Face”一词以“fac-”为一史前的词根,表达“出现”的含义,其最早源于拉丁文“facies”,意思为“样貌、格式、方面”。之后民间拉丁语所使用的“facia”这一形式传入法国,并在12世纪时被英语借用。

(二)两词含义对比

1.“面”字的不同词性及其含义

(1)名词含义

首先,在象形文字阶段,其文字中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这个说法是魏晋时期才出现的,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

其次,“面”可以表示外表、表面。用法如韩愈在《南山诗》中描述道的“微澜动水面”。与之含义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还有“皮儿、面儿、遮盖物”的含义。像人们经常说的“书面儿”“被面儿”等。现今也常用其引申义表示表面上的情分,如面从(表面顺从)。

最后,“面”还可指各个部位、方面,且这个意思由来已久。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有“四面竹树环合”。而现今较为常见的用法是与“方”字组成词语“方面”。“面”还可以指几何学中常说的线移动所生成的轨迹。如蔡元培《图画》中的“皆面也”。现今常用的与这一含义相关的有“平面”“面积”等。“面”还可以指面粉,即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也可指纤细微粒组成的物质,如胡椒面、药面。最后,“面”可指情面、人情,如面弱(讲情面,软弱)。

(2)副词含义

可以用来指“当面地”。如清方苞《狱中杂记》中的“面语之”,又如现今的“面欺(当面欺骗)”。

(3)动词含义

首先,“面”可以指“朝向;面对;面向”。在现代用法中,常见用法如面面相窥(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看)。古文中此种用法如下:皆西面而望大王。(《战国策·秦策五》)其次,可以作“见面”用。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道:“许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最后,可以作通假字,通“勔”,意为“勉励”。例如: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书·召诰》)

(4)量词

多用于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镜[1]。

2.“Face”的不同词性及含义

(1)名词含义

1) Your face is the front part of your head from your chin to the top of your forehead.(表示臉、面孔)

2) The expression on your face shows that you are happy or sad.(面容、神情)

3) The face of a cliffor mountainis a vertical surface or side of it.(崖面、墙面)

4) If you refer to something as the particular face of an activity or system, you mean that it is one particular aspect of it.(活动、制度的方面)

5) To lose face.(丢脸)

(2)动词含义

1) If someone or something faces a particular thingor person, they are positioned opposite them.(面对、面向)

2) If you face something difficult or unpleasant, or if it faces you, it is going to affect you and you have to deal with it.(摆在……面前)

3) If you face the truth or face the facts, you accept that something is true.(接受真理或者事实)

4) If you cannot face something, you do not feel able to do[2].(容忍)

二、“面”与“face”体现的文化差异

(一)西方学者对“face”社会定义

西方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 (1967)将其定义为“a positive social valuea person effectively claims that he himself, the people who contact his self-imageand the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line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social aspects”[3]。Brown and Levinson(1978)提出了不同的面子概念,并将之与礼貌策略联系起来。其中面子被划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社会成员所声称的关于自己的积极形象,而消极面子指每个有能力的社会成员希望自己的行为能不受他人的阻碍,即行动自由[4]。从中可以体会到西方“face”的社会含义大多与自己和自我形象有关,而不涉及其他社会人员的行动或者做法。

(二)中国学者对“面”的社会定义

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1944)认为“面”包含两层含义:脸和面子。所谓的脸是指个人品德的社会表现,如果一个人做了缺德的事,人们就会说他丢脸。并且,在汉语中,如果说一个人脸皮厚,则是指这个人在做错事时不知羞耻;反之,如果说某个人脸皮薄,则是说这个人对外人的评论比较敏感。而面子则是指一个人在外人眼中的名声。比如一个富人花钱请朋友们吃饭,那他觉得很有面子。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人比较注重自己在社会中的道德表现和在别人眼中的看法[5]。

(三)“面”与“face”体现的文化差异

“面”在汉语中,不仅可以用作名词、动词,亦可以用作副词、量词等,比起英语中的“Face”(仅用作名词和动词),使用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而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則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1.文化起源不同

社会历史发展的性质决定了其词义差异。就中国而言,从文明的起源看,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而具有狭隘的地域性,这就决定了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固定在同一个群体中的。因此,个人的言行符合集体行为规范是非常重要的。西方有关“face”的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以个人主义文化中的自由、平等、竞争为核心。古希腊和古罗马位于半岛上,海上交通发达,贸易繁荣。这使得这些国家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社会,打破了血缘关系。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因为居住地不固定,所以人际关系松散,个人多为自己谋划。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更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这与中国强调团体和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文化导向与精神不同

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儒家教导人们要遵守“礼节”,以维护社会的和平。只有各有其礼,才能在理想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维护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际和谐。即使是国家的崛起,也取决于秩序的稳定与否。由于其地理环境和宗教的深刻影响,欧美地区人民向往自由、民主和独立,而“文艺复兴”宣告了“人本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尊重了人的权利和人的力量。这一点体现在西方人对个人隐私和权利的特殊关注上。从这个角度看,中西面子文化的差异是不同价值观的结果。中国注重集体面子,而西方注重个人面子。与此同时,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当其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不会直接指出。中国人有时会考虑到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而西方人是不同的,他们习惯于主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和威胁,从而维护自己的形象。

三、结语

文化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许多方面。文化差异是人们在交流或做某事时经常观察到的一种差异,但从根本上说,文化差异导致了思维方式、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脸”与“face”的考量比较,来探讨文化差异。通过对含义及不同文化学者概念的比较,发现社会文化起源与导向不同是主要原因。文化的起源使中国人喜欢成群结队地生活或做事。对此,他们必须遵守规则,保持社区的和谐。相反,西方人在古代并不固定生活在一个地方,这使得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导致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有更多的机会与西方进行贸易和谈判。此时,如果我们清楚认识到类似文化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来理解文化差异,则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建立一种舒适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2]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E.Goffman.Intenational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Anchor Books,1967.

[4]Brown & 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 in Good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1978.

[5]Hu, H.C.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J].American nthropologist,1944(46).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