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后成效评估
——以漯河市为例
2020-03-02盛爱萍SHENGAiping
盛爱萍SHENG Ai-pi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0 引言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位于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境内河流为沙颍河、汾泉河和洪汝河水系,是淮河较大支流,其中沙、澧河横贯全境,在市区交汇后穿越市区而过。漯河市在编制完成海绵城市规划后,已建设实施了2年多时间,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解决城市水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漯河市水问题分析
1.1 水生态功能削弱
漯河市生态系统构建单一,未形成自然化、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及良好的水动力循环,水生态系统相对敏感。由于城市建成区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原有的雨水蓄滞能力,快速的流入源流的河流而流失。当雨季后,又会出现干旱缺水的问题,无法对雨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
1.2 水安全问题
漯河市年降雨量小,但历时短、强度大的特征,每逢夏秋季节,会出现街道成河、交通堵塞、城市看海的现象。在2016年8月24 号的暴雨天气下,老城区呈现城市内涝现象。
1.3 水环境问题
漯河以合流制排水模式,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对河道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如东城汾河因周边居住小区污染水体排放导致劣V 类水质。漯河市有效控制点源污染后,则中心城区成为主要污染源,特别是SS 对城市水体污染的贡献达到67%、COD 的贡献率达到31%。
1.4 水资源问题
漯河市属于河南省五个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本地水资源量329m3,远低于世界的缺水警戒线。主要水源是澧河,相对单一且脆弱。大量的企业自备水井,造成地下超量开采,市区大于10m 的漏斗区,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源污染,水量减少,部分水井已抽不出水。
2 漯河市海绵城市规划近期目标初定
漯河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提出了以丰富的水资源支撑城市发展、洁净的水环境提升城市品质、自然的水循环保障城市安全、独特的水文化丰富城市底蕴的规划愿景。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小雨可存储、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
根据规划提出的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如西城区、双龙片区和新区启动区等。即河湖水系及景观工程、居住、公建、市政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在建、新建的项目中认真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重点突出单位面积雨水控制容积、透水铺装比例、下凹式绿地比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落实。共包括单位小区类、市政道路类、公园绿地类、生态水系类和市政管网类5 大类,形成198 个项目。具体如下:
①生态水系类:推进幸福渠水系建设、沙澧连通工程、西城区环城水系工程、起步区引水工程等建设。
②单位小区类:推进黄山小区、双龙社区等海绵化改造,结合毛寨村城中村、塔前王村等进行海绵化建设。改造项目35 个,总投资约2.6亿元。新建项目51 个,总投资约9.2亿元。
③市政道路类:对交通北路、人民路、文化路、太白山路北段等道路进行海绵化建设,共36 项,总投资约6.4亿元。
④公园绿地类:结合龙江游园、王屋山游园等公园水系建设大型雨水调蓄功能,以及推进人民公园等游园海绵化建设,共55 个项目,总投资2.8亿元。
⑤市政设施类:消除易涝点10 处,新增雨水泵站2处,共15 项,投资合计4.8亿元。
3 漯河市海绵城市建设后实证操作
自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完成后已有2年的时间,作者想通过两种方式来探求建设后的成效分析。一方面,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了解居民对建设海绵城市后的感受;另一方面,通过模型分析具体再校验方法及目标的合理性。
3.1 落实公众参与,了解建成后居民满意度
问卷设计了19 个问题,以单选/复选的形式,涵盖了填表人基本资料、城建现状评价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领域,共计六个方面的问题。
3.1.1 问卷调查分析
经分析:大家整体基本满意,不满意较少,相比较于前还是有一定的成效,后续还待继续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这也是充分展示了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差异性的一些矛盾。作者发放了500 份问卷,收回478 份的有效问卷。分析统计如下:
①有86%的居民经历过内涝事件、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事件,并认为已经影响到生活;仅有14%的居民认为没有经历过内涝、污染等事件。
②近97%的居民觉得海绵城市的建设对生活有帮助,并且会继续支持漯河继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仅有3%的居民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对生活没有帮助,采取不支持。
③有88%的居民认为小区经海绵改造后的绿化效果达到一般满意;不满意的居民占少数,为12%。
④有82%的居民对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效果达到一般满意;不满意的居民有18%。
3.1.2 漯河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评估分析
作者对海绵城市已经实施的项目,比如公园绿地、道路、小区等进行评估,选取几个已经在建或者建设完成的重点项目对其产生的成效进行分析。
①道路建设情况评估:对海河路等人行道的建设工程。建成后,铺设渗水砖,让自然降水迅速透过地表,使人行道无积水,改善出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②公园绿地建设情况:幸福渠市区段生态水系连通工程(一期)作为漯河市“一带两河、五脉十湖”生态水系规划的重要项目。全长12.55 公里,设计占地47.57 公顷。建成后,通过疏挖通渠,理水造景,实现水网效益最大化,大力提升家园环境品质。
③易涝点分析:2019年7月26日至30日,漯河市出现了入汛以来的首场大暴雨,最大降水逾108mm。淞江路、黄河路等立交积水断行,市区外围排水河道、明沟已满,市区积水外排严重受阻。城区内涝非常严重,车辆行人通行困难,背街小巷积水更为严重,水深近米。
④小结:漯河经过海绵城市建设后改善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等涉水问题。
3.2 SWMM 模型验证分析
SWMM 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地区建设设计前的水文状态评估、传统的开发方法及低影响开发模式及低影响开发方法的径流控制效果。通过假定漯河市某一小区来研究验证。
3.2.1 小区海绵未建设前水文状态特征
根据SWMM 模型,分析了小区海绵城市开发建设前的水文特征。该小区在海绵城市建设前不透水下垫面面积的占比为65%,以漯河市2015年降雨数据,采用SWMM模型模拟,该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前径流模拟:总降雨量为702.2mm,总蒸发量为201.88mm,总渗入量为159.51mm,总径流量为340.90mm,径流系数为0.48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1%。
3.2.2 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后水文特征分析
综合评估小区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采用生物滞留池(10%)、绿色屋顶(20%)、透水铺装(15%)及渗透沟(5%)。
该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后径流模拟:总降雨量为702.2mm,总蒸发量为286.51mm,总渗入量为230.56mm,总径流量为185.33mm,径流系数为0.264,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4%。
3.2.3 小结
传统开发模式没有低影响开发设施,按照小区现状设置相关参数进行地表汇流模拟评估。而经过海绵城市开发后,设置各种LID 海绵城市设施,达到雨水下渗量增多、径流时间延长、地表径流量减少、径流峰值降低的目标。因此,引入低影响开发模式后,年径流降雨量由340.90mm 减少到185.33mm,显示地表径流控制实际效果更为显著;年总入渗量和年总蒸发量的增长水平不一样,说明LID 模式下雨水径流量少的原因主要有蒸发和渗透。
4 结论
经过2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漯河市原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践证明海绵城市是“治黑”和“除涝”的利器,能有效地解决城市化进展中带来的水问题。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验收,代表着一个阶段工作的完成,更代表着下一个阶段工作的开始。借助先行实施的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的长效推进和保障机制,海绵城市将成为漯河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