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部为科研活动“划红线” 严惩12种违规行为

2020-03-02柯言

今日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财政资金违规科学技术

今后,科技人员故意夸大研究基础、学术价值或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社会经济效益,隐瞒技术风险,造成负面影响或财政资金损失等违规行为,将面临相应处理。科技部日前公布《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5类科研单位和人员“划红线”。该《规定》自9月1日起施行。

这5 类单位和人员包括:受托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科学技术活动实施单位、科学技术人员、科学技术活动咨询评审专家、第三方科学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对于科技人员来说,以下12种行为属违规:

在科学技术活动的申报、评审、实施、验收、监督检查和评估评价等活动中提供虚假材料,实施“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

故意夸大研究基础、学术价值或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社会经济效益,隐瞒技术风险,造成负面影响或财政资金损失;

人才计划入选者、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在聘期内或项目执行期内擅自变更工作单位,造成负面影响或财政资金损失;

故意拖延或拒不履行科学技术活动管理合同约定的主要义务;

随意降低目标任务和约定要求,以项目实施周期外或不相关成果充抵交差;

抄袭、剽窃、侵占、篡改他人科学技术成果,编造科学技术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

虚报、冒领、挪用、套取财政科研资金;

不配合监督检查或评估评价工作,不整改、虚假整改或整改未达到要求;

违反科技伦理规范;

开展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的科学技术活动;

违反国家科学技术活动保密相关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相关违规行为。

《规定》明确,受托管理机构的违规行为包括:

采取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管理资格,设租寻租、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私分受托管理的科研资金等10种。

针对受托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承担或参加所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参与所管理的科学技术活动中有关论文、著作、专利等科学技术成果的署名及相关科技奖励、人才评选等11 种行为违规。

科技活动实施单位12 种行为被划入“红线”,如隐瞒、迁就、包庇、纵容或参与本单位人员的违法违规活动;未经批准,违规转包、分包科研任务;未按规定进行科技伦理审查并监督执行等。

科学技术活动咨询评审专家的违规行为有:

采取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咨询、评审、评估、评价、监督检查资格;引导、游说其他专家或工作人员,影响咨询、评审、评估、评价、监督检查过程和结果等10种。

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出具虚假或失实结论等9种行为,被纳入第三方科学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规范畴。

对科技活动违规行为,《规定》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警告;责令限期整改;一定范围内或公开通报批评;终止、撤销有关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学技术活动;追回结余资金,追回已拨财政资金以及违规所得;禁止在一定期限内承担或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学技术活动;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违规行为涉嫌违反党纪政纪、违法犯罪的,移交有关机关处理……

值得关注的是,伪造、销毁、藏匿证据;阻止他人提供证据,或干扰、妨碍调查核实;打击、报复举报人;有组织地实施违规行为;多次违规或同时存在多种违规行为等情形将被从重处理。

猜你喜欢

财政资金违规科学技术
《晋控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晋能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违规借调的多重“算计”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基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啄木鸟”专吃“违规虫”
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打造廉洁高效财政
山西:2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
违规试放存放 爆炸5死1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