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规则游戏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2020-03-02周起舞
周起舞
(浙江省湖州市实验幼儿园)
规则游戏是一种在特定的游戏情境中,游戏者为共同目标,根据事先达成的规则协议进行的游戏;也有解释为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游戏玩法,幼儿通过竞赛产生输赢结果的一种游戏,是教师对游戏进行的高结构化的设计。对于不同的规则游戏有不同的解读,于是就会演绎出不同的组织内容、指导策略、过程方法。在开展规则游戏中,教师往往或导、或演、或辅、或引,为游戏有效呈现费尽心力,却发现解读幼儿游戏、给予游戏支持指导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一些高成本、大制作的规则游戏,实施起来幼儿并不青睐。事实上,孩子与成人对游戏关注的热点不同,在游戏内感受到的兴趣点不同,有时与教师事先在游戏过程中预想的难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做好这场游戏的导演,通过适宜的组织、有效的指导去助推游戏的发展,提升游戏的质量。
一、巧搭台——低成本的创设与挖掘
对于规则游戏,吸引人们眼球的往往是那些高成本、大制作的游戏,但如果一场游戏中道具要用汽车运,搭建要提前半天开始筹备,实属费时费力。那么怎么才能搭建一个适合幼儿园自身需求的平台,创设出低成本、高成效的规则游戏舞台呢?
(一)搭低台
在一日活动开展中的规则游戏有其穿插、过渡的作用,这样的游戏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需要的是常做常有,随时拿出来就可玩的游戏,显然“高大上”的创设理念不符合实际需求。例如,某园小班数学规则游戏“打地鼠”属于公开展示型游戏,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大纸箱,击锤者置身台上,根据不同分类情况进行判断后击打,游戏的直观效果很好。但其他基层教师操作起来并不合适,且不说藏身的纸箱不容易搜集、收纳,就是摆放场地也存在各种条件限制。其实,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们追求的是“动即快乐”,关注的是游戏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化繁为简,去掉那些玩一次就得消耗的材料,选取一些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可操作、易收纳、多变化的替代品。就以“打地鼠”游戏为例,吸人眼球的是纸箱,但是不易收集的也是纸箱。其实同样的游戏教师可以变个花样,利用教室现成的桌椅进行遮挡,采用围圈的方式,让孩子既能方便躲藏,感受游戏的刺激,又能时玩时收,节约游戏的筹备时间。对教师来说,低成本、实用、便捷、易玩的规则游戏才是真正能在幼儿园里天天开展的游戏。
(二)竖高杆
“竖高杆”,即在玩法规则上做文章,丰富游戏的玩法,提升规则的延展,搭出一个有层次的游戏平台。例如,大班数学游戏“谁是追的人”中,游戏环境、游戏道具不是亮点,让幼儿一次次乐此不疲的是游戏的玩法以及游戏的规则。教师着重指导幼儿对规则的明晰理解:发令者是怎么产生的、排队后如何确定排头,纵队排列还是横队排列、队形的排列如何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发指令的形式可以怎么变化?这是一个从下往上,让游戏的玩法、规则在幼儿心中不断建立起来的过程。随着规则玩法地不断深入,一次次游戏看似形式相同,实则却不同,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学,由粗至细,由简入难,逐步理解、掌握规则,保持并提升游戏的兴趣。“规则和玩法”才是规则游戏的灵魂,比起“搭高台”的虚,“竖高杆”的实才是教师真正需要在游戏组织策略上潜心研究、不断思索、着重挖掘的重点。
(三)挂招牌
搭建好规则游戏的平台后,教师还需要一些招牌游戏来为舞台打响名头。规则游戏需要招牌游戏、经典游戏,需要能流传下去的游戏。这样的游戏需要教师不断挖掘与创新。例如,大班语言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规则简单,玩法传统,对大班孩子来说易学能懂,但玩久了缺乏新意,如何才能让“老树发新芽”呢?教师可以将游戏的对白改用方言表述,让一个原本体育动作类的规则游戏变化为语言类游戏,让动作类的核心经验与语言类的核心经验共同推进游戏的发展进程,幼儿感受到的乐趣从单一的动作表现增加到体味方言魅力。双重趣味让传统游戏在规则上有新的提升,在游戏价值上有新的突破,这样的规则游戏值得保留下来。同时,需要教师做的是多搜集、挖掘、传承与创新这样的招牌游戏,让游戏节目单上多一些经典。
二、巧布景——高投入的组织与指导
如果说规则游戏的创设要低成本、生活化,那么就要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上高投入、剧本化。教师对游戏的指导策略与助推方式至关重要,怎样布景设局才能让幼儿快速地融入游戏氛围,积极地投入到游戏情境,更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游戏内涵,教师不妨从突显规则游戏的情境性、竞争性与灵活性入手。
(一)以乐感人,渲染情境
幼儿在玩的过程获得体验是需要情境支持的,适宜的情境会引发他们的探究行为,让他们融入其中,进而主动游戏,从中获得快乐地体验。例如,小班数学规则游戏“吹泡泡”,虽然是一个数学游戏,但是对应的是小班的孩子,教师在整个游戏中使用了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吹泡泡”,通过清澈的童声、顺口的歌词、动听的旋律让幼儿受到感染。教师加入的这些音乐元素,就是为了以乐感人、以韵撩人,让整个游戏自然丰富。因此,在规则游戏中选择适宜的主题曲伴随整个游戏进程,是一种对游戏情境的累加与丰富,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把握矛盾,淡化竞争
在许多规则游戏中,需要矛盾对立,冲突竞争。不同的游戏,竞争者的强弱有所不同,这与游戏的情境、内容有关,也与游戏参与者的年龄有关。如大班音乐规则游戏“小羊和狼”中,狼与羊的角色关系是对立的,游戏参与者在游戏过程中,因为矛盾对立,产生了一系列的游戏规则,为了游戏角色之间的竞争,加速了规则的不断深入与提升。这样的冲突与幼儿的认知理解相符,幼儿在规则理解上会主动认同并严格遵守。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规则游戏中把握矛盾对立这个特点,在游戏难度提升上适当地加大冲突。比如,“小羊和狼”游戏中隐藏小狼,一方面让游戏剧情扑朔迷离,另一方面让游戏难度加大。这种“无间道式”的矛盾使游戏的竞争性加强了,也增强了幼儿对游戏的热情与兴趣。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游戏中教师也要注意幼儿“游戏精神”的培养,适当淡化输赢得失,帮助幼儿认识到输赢并不代表对错,只是一种游戏结果,重要的是获得快乐的游戏体验。
(三)智慧留白,灵活多变
在规则游戏中,教师在指导游戏时也可以运用留白,许多游戏源于传统,本身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也有成人依据教育目的事先制定的规则,但这些规则不是一成不变地。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游戏能力的提高以及兴趣的变化而灵活调整,给规则留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可以通过游戏伙伴之间集体商议等手段改变规则,促使规则游戏灵活而富有变化。
三、善谋划——科学有效的发展与助推
不同的教师在组织与指导规则游戏时,自身的定位以及对游戏的理念认知不同。不同的定位,不一样的调控都会让游戏最终的呈现有所不同,唯有科学有效的指导才能让规则游戏达到教育效果。
(一)主角的选择与定位
对教师来说,在游戏中选对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十分重要,要是能把握有效助推行为则更为出彩。教师即要乐当主角,在游戏初始作为中心人物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学玩游戏;待到幼儿熟悉玩法后也要及时退居二线,甘当配角,把主场控制权适当地交由幼儿掌控。如大班数学规则游戏“谁是追的人”中,教师在一次次游戏中让幼儿了解游戏内容,熟悉发口令的规则与要求,等幼儿掌握玩法后,不再发号施令,将游戏接下去的主导权交给幼儿。幼儿变成了口令的发布者,教师成为游戏的参与者,在游戏时贯彻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追随幼儿、教师同行”“引发幼儿、师幼相长”师幼互动策略,适当把握游戏梯度,促进游戏进程由易到难的开展。
(二)后期的调控与呈现
规则游戏的组织中最易走偏的是把游戏变成教学,把玩耍做成练习。幼儿喜欢的是好玩、有意思、玩得起来的游戏,游戏的呈现应是真实而富有情趣的,游戏的过程是轻松自然的。教师对游戏的关注点通常是游戏的生长点,而这些关注点要通过情境渲染、奖励刺激、语言感染、策略交流等手段,让情趣蕴含其中,幼儿觉得游戏好玩有趣,才会反复参与。教师着重关注每次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展现不同游戏策略,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过程中提升核心经验。特别要避免游戏的一次性和过场性,可以根据幼儿游戏能力的变化,经验技能的提升加以调控,为不同的幼儿匹配不同难易的游戏,搭建一定的游戏梯度,使游戏能够不断拓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经验的关注与思考
当规则游戏开展时,我们热衷于观察幼儿的表现、聚焦教师的组织、记录游戏的过程;但游戏结束后往往急于散场,吝于反思,更缺少评价。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可以便捷地做到完整记录整个游戏活动过程,方便了教师对优秀游戏活动的复刻,但是这些模仿通常流于形式。想要真正能看懂游戏、解读游戏,需要教师学会回放,用视导的方式理解游戏创设的初衷,在以幼儿为中心的基础上聚焦幼儿在规则游戏中呈现与发展的多种能力,以核心经验的视角来分析提炼。如游戏发展了幼儿的哪些经验,这些经验通过何种形式进行了展现。教师要审视游戏组织的进程,从助推幼儿核心经验发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上关注教师的游戏设计、组织与指导;更要反思游戏活动的价值,跟进游戏后续的发展,拓展游戏核心能力的提升,不断学习思考与提升自我,明晰幼儿在游戏中的经验建构,注重幼儿游戏经验的逐步累积与长远增长。
规则游戏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不断钻研,正确理解游戏内涵、把握游戏精神,让游戏内容吸引幼儿,抓住幼儿的兴趣,用不同层次的游戏覆盖不同年龄特征幼儿的需求,助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