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龙门县为例

2020-03-02骆细平李勇民潘敬学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山区农村建设

骆细平 李勇民 潘敬学

(龙门县开放大学,广东龙门,5168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内在需要。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约占中国总面积的2/3,山区县和山区乡镇的贫困人口普遍较多,可以说,山区人口是否达到小康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研究山区乡村振兴路径具有实际价值。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是惠州市辖县,全县总面积2267平方公里,山地及丘陵占总面积的73%,平均海拔550米。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龙门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在“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1]的思路指引下,立足山区特色,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的发展理念,大胆探索山区乡村振兴路径。本研究联系广东龙门县实际,就实施山区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山区实施乡村振兴困难重重

山区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龙门县是山区县,农业人口占了70%以上,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龙门县的现代化,山区乡村振兴势在必行。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犹如十万大山。

(一)现代化农业产业链不完善

山区农村产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供给质量比较低,农业一二三产业未能较好融合发展,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格局未能形成[3]。目前,龙门县农业产品大部分在生产、储藏、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还基本处于低层次的产销合作,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相互间仅以初级买卖关系为基础,与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山区农民素质偏低,农村实用人才短缺

与周边博罗县、从化区相比,龙门县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村民普遍是初中以下学历,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仍有较大差距。村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以龙门县地派镇为例,目前登记在册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人才比重偏低,全镇农村实用人才总数只有352名,仅占农村劳动人口的5.1%,其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只有185名,创业型人才严重匮乏,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山区乡村空心化、老龄化加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对落后山区乡村,农业吸引就业的竞争力比较低,年轻人大都离开农村到城市去生活和工作,子女一般随迁生活就学。因此,落后山区乡村空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伴随着老龄化趋势,一些乡村衰败明显。例如,龙门县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民族乡,其中有6个乡镇基本上剩下老年人和小孩,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严重。空心村造成农村大量住宅长期闲置、宅基地浪费,对农村生产发展来说,由于缺少了最有活力的青年和壮年人群,致使乡村缺人气、部分山区乡村出现无人务农的困境,今后农村“耕地谁来种”、“农业靠谁兴”已成为山区乡村振兴重大而紧迫的社会问题。

(四)山区基层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现象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山区村级基层党组织有部分软弱涣散,很多村级组织制度不健全,工作运转不顺畅、不规范。例如龙门县永汉合口、锦城等行政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50多岁,35岁以下的村干部甚少,村干部队伍文化水平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向心力、凝聚力不强,乡村振兴缺乏强有力的基层组织领导。

(五)山区区域发展不平衡

山区各自然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突出,表现在: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龙门县永汉镇、平陵街道办事处许多自然村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发展接近小康水平,但是龙门县大部分自然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集体经济薄弱。例如龙门县地派、龙潭等贫困乡镇,人多地少造成的土地承包经营地块细碎化,生产方式以小农小户经营为主,经营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六)山区乡村振兴缺乏资金投入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基础设施及产业投资非常巨大。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又由于山区县多数是贫困地区,县级财政基本上是保运转、保吃饭的财政,对乡村振兴投入不足。比如龙门县,2019年常住总人口31.88万人,税收收入只有23.13亿元,与周边县(市)相比,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和整体竞争力上,都有一定的差距。龙门县一些乡村虽然有丰富资源,但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乡村振兴举步维艰。乡村有的扶贫项目,因贷款困难,不能扩大生产规模,造成项目建设滞后。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加上管理服务跟不上,乡村振兴难于推进。以乡村旅游业发展为例,龙门县乡村旅游业现有业主大多是自筹资金开发产品,政府支持补助仅是杯水车薪,乡村旅游业经营者资金实力不足,粗放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层次低下,导致客源市场范围狭小,制约了龙门县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

二、山区乡村振兴要依靠政策导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行动指南。作为山区县的龙门,把握党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大好政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4],实施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全国各地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在乡村振兴方面制定了不同的政策。龙门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用好地区特殊政策,实施好《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惠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山区特色,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大力发展山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提高山区农民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5],创建山区新农村示范典型,以脱贫攻坚实效促进山区振兴,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探索一条比较适合自己的山区乡村振兴之路。

龙门县同时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佛都市圈环城游憩带形成的两个地区特殊政策,借力腾飞。龙门县坚持交通先行,加快交通路网建设,加快途径龙门县的韶惠高速公路惠州段建设,打通与深圳、东莞等市的快速通道,同时加快广河高铁惠州段立项建设,使龙门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此外,抢抓机遇,深化市场开拓,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依托惠州海关所带来的进出口便利,加强与内陆省份的联系,在龙门县建立专业型外贸公司,探索农产品出口新模式,促进龙门县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

三、山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的探索

国家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战略,龙门作为山区县,依托政策实施乡村振兴。

(一)加快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1.“靠山吃山”,做好乡村旅游产业谋划。

龙门县立足山地资源,靠山吃山,精心选择试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立足之本[6]。比如南昆山基于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政府扶持建设一批特色民宿、生态庄园等休闲度假居所。龙门县红色资源丰富,政府采取财政出一点、主体投一点的方式,以点带面,发展全县红色乡村旅游产业。

2.依托山区山水旅游资源,培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旅游扶贫产业带,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山区乡村振兴亮点。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住宿和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主要渠道。龙门县利用山区山水旅游资源,化不利为优势,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是建设龙门县红色旅游、蓝田瑶族聚居区以及南昆山等省级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二是通过培育旅游扶贫示范点,打造旅游扶贫产业带。规划建设好惠州市龙门县永汉温泉旅居小镇、蓝田世外瑶乡小镇、龙潭竹木隐居小镇等特色旅游小镇,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3.扶持发展农业产业项目。

龙门县依托惠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全县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采取扶持的政策,出台《龙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方案》,每年安排2000万元扶持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全县各乡镇农业项目,重点扶持品牌项目,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4.发展本地山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龙门县一方面加大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和乡村策划开展特色农业节庆活动,通过“农业+文化+旅游”等方式丰富旅游业文化内涵。龙门县传统民间文化资源比较多,有省市文化保护单位29处,是惠州市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县,龙门县修订《龙门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办法》,以“文化+”为引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在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中,龙门农民画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龙门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龙门农民画产业的重要性,把发展龙门农民画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扶持,政府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农民画礼盒、T恤、丝巾、U盘等100多种与农民画有关的衍生产品。龙门县农民画产业的发展,有力带动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土地流转,实施“空心村”整治改造

1.破除山区土地资源利用瓶颈,加快土地流转。

山区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农村土地存在粗放浪费现象,影响了乡村振兴实施。龙门县政府针对山区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迁往城镇,老年人也随子女外迁,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现状,通过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种植经营的新模式,提升土地生产效益。

2.实施“空心村”整治改造。

在村民自愿前提下,把农村没有人居住的旧房子、破房子拆除,腾出空间来美化乡村环境或发展民宿等项目,使农村闲置低效土地得到盘活利用,把“空心村”整治工程办成实事工程、民心工程。

(三)提高山区农民素质,加强山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山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必须转变人才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1.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龙门县开放大学等阵地的作用,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比如龙门县开放大学以及龙门县社区学习中心,开设乡村振兴特色班培训,构建以村干部培训、农民大学生培训、农业经济管理类培训、农村电商类培训、乡村旅游类培训、新生农民工素质提升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项目,同时以村为单位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群众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提供精准服务。

2.积极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

龙门县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来抓,不断发展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把更多有识之士吸引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尤其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山区农村就业,为山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3.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支持掌握先进技术的外出人才筹集资金,在龙门县兴办经济实体,多为他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服务,使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对在乡村振兴中作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

通过创建山区新农村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加强引导,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做法[7]。龙门县通过创建山区新农村示范典型,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2017年以来,龙门县根据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实际,提出“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一头抓好新农村示范片提升,另一头抓示范村创建,通过创建新农村示范典型,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龙门县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多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区,启动实施303个建设项目,将龙门县46个省定贫困村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此外,政府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加强引导,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五)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龙门县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切实落实行业扶贫措施,深化农村科技特派员与贫困地区对接工作,实现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省市县镇联动,在政策配套、产业规模、带动效应等方面推动贫困乡村发展提质增效。龙门县面向全县85个村及4个社区、1个林场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截止2019年底,全县省级贫困村累计总投入资金2.7亿元,累计帮扶贫困村生产经营类项目127个,28个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实现扶贫攻坚年度目标。

(六)加强山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打造“主心骨”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建设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实施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障。目前,龙门县有156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23个,能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能顺利实施乡村振兴。

1.重视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和使用。

强化教育培训,把村干部作为培训的第一梯队,精准培养,提升村党组织干部的能力素质[8]。分批组织党组织书记前往先进村调研学习,如深入到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层治理等方面有先进经验的浙江地区学习,培养乡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带头人。

2.完善乡村人才吸纳使用机制和运行机制。

将品行公道正派、群众公认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乡贤纳入村级组织,促进农村组织振兴。出台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村党组织书记月度绩效补贴和年度绩效奖励制度,改变过去村党组织书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

3.优化村干部队伍。

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优化村干部文化和年龄结构,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组织村干部。

(七)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山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山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山区乡村振兴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单一靠政府投资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1.山区乡村振兴资金的投入要有侧重点。

国家要加大对山区乡村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防止“撒胡椒面”,要集中力量支持山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公益设施建设。

2.建立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山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通过财政贴息、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制和利用外资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山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更多成功人士带着资金参与乡村建设。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山区乡村迎来了发展的春风。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如果能够立足山区地情农情,顺势而为,必定能探索出合适的山区乡村振兴路径,促进山区乡村振兴,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山区乡村振兴的优秀篇章。

猜你喜欢

山区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山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