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的探讨

2020-03-02许洪位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战略农民时代

许洪位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的最新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新机遇。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需要在充分认识加快补足农村农业长期发展滞后这一明显短板的战略意义、明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遵循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具体实现路径。

一、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农村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补足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农村农业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要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键就是要抓住农业农村这一薄弱环节,克服农业农村长期发展滞后的“短板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总体上呈现出逐渐拉大的态势,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落化迹象,主要表现为农村集体经济弱化、基础设施短缺、公共服务落后、土地撂荒严重、基层民主发育不完善、人口结构老化且总体素质不高、农民收入偏低,甚至一些自然村落已经或趋近消失。我国农村呈现出的这种相对衰落化现象,特别是农村中还存在不少的贫困人口,已经成为影响乃至决定2020年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变量。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谓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牛鼻子”。

(二)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国内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协调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时代背景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执政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城乡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存在着在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将直接影响城乡之间的资源和要素流通,进而影响到城乡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是农村长期发展滞后会影响到城市化和工业化所需要的商品粮等物质供应;二是农村长期发展滞后也难以购买和消化城市生产的大量工业品,从而不利于形成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循环。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新常态,加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依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因而主要依靠国内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就必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由于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总体仍然偏低,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激活。因此,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开发农村新兴市场,能够有力地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三)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农村社会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的执政基础,有利于新时代广大农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做好三农工作,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牢牢扎根农村,充分依靠广大农民参军参战、加强农业生产,从而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建立起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构建乡村先进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出现的集体经济不强、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的情况,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遵循与基本要求

明确价值取向、把握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前提。具体而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把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同时,积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把深度融入市场经济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遵循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5]因而,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把以巩固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6]作为根本价值遵循。

首先,必须坚持把发展和巩固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根本原则。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农村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经济基础,也是实现农村居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出现弱化,日益成为农村财政状况恶化、影响举办乡村公共事业和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克服农村集体经济弱化的趋势,把巩固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其次,必须坚持把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增殖规律、生产过剩规律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两极分化规律”[7]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当代中国的城乡格局: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绝大多数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向了更具资源集聚优势的城市,因而农村缺少对具有价值增值属性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由此导致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二是不同农村之间由于资源禀赋、地理条件、人口素质以及参与市场经济程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在农业生产状况、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存在着不平衡;三是同一农村的居民之间在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下,也出现了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明显差距。因此,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导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以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而且还必须化解不同农村之间居民收入扩大的问题,同时更要关注和应对日益凸显的同一农村内部居民之间贫富分化的现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

当代中国农村农业的改革发展事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的,必然会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因而,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坚持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和农村面貌的根本改观。

首先,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深度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导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为新时期深化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基本依据。这是因为:一方面,市场经济具有灵活性,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创造更多经济收入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我国农村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潜力和空间,也具有巨大的产品消费需求和消化能力,因而具备深度融入市场经济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城乡之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即通过优先发展城市、然后补助农村即“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输血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问题。因而,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再延续把农民推向城市市场、通过发展城市来分割城市发展的部分红利去补贴农村的既有模式,这在市场经济“马太效应”的影响下,难以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当积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主动融入市场经济,利用市场机制在促进价值增值上的积极作用,有序建立和开发农村市场,促进部分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同时建立更加密切的城乡经济联系,推动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

其次,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做大做强乡村产业的路径取向。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依托。我国农村之所以长期经济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农村没能建立起反映自身特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相关经济产业。由于乡村缺乏经济产业,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的各类工厂从事生产劳动,从而陷入了“农村缺乏经济产业——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农民生活困难——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农村劳动力等经济发展资源缺乏——农村经济进一步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立足乡村实际,大力发展面向城市市场需要的农村特色产业。同时,还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投资,从而在农村形成资源集聚效应,提高农村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主“造血”功能。

三、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从根本上改造农村整体面貌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构建多措并举的实施路径。具体来看,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8],建立惠农政策、支农资本、涉农技术、兴农管理、育农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政策体系,着力抓好新时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施农村精准扶贫、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三大关键性抓手,努力形成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输入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优化农村整体面貌。

(一)构建多要素协同的综合性政策体系

战略目标要通过具体政策来实现。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更需要增强农村的资源集聚效应,提高农村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要针对农村现有资源和生产要素严重缺乏的现状,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管理、文化等多种要素的投入力度,发挥多要素协同的综合性政策体系在兴农强农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政府要继续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形成系统完整的惠农政策网,用政府力量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任务繁重、影响深远的社会整体性变迁和改造工程,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首先,要根据“三农问题”的现状制定合乎实际的惠农政策,并不断加大惠农政策的输入力度。“三农”问题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不利于‘三农’发展。”[9]因此,进入新时代,政府应从政策倾斜、资源分配、要素投入等方面加快补足农村长期发展滞后的短板,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首先,加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政策规划,使各种惠农政策相互衔接和配套,形成惠农兴农的政策合力。其次,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三权分置”改革,逐步推动城乡土地要素“同价同权”,更好地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再次,健全国家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性支付机制,加大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种粮养殖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补贴和投入力度。最后,开展各项惠农政策的执行情况检查,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切实贯彻国家制定的各种惠农政策,让涉农政策真正发挥出惠农强农的制度效力。

第二,要有序扩大支农资本进入农村和农业生产领域,发挥资本培育农村新兴市场、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和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有利作用。“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产业为首,首要的问题解决了,后续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基础和前提条件。”[10]而要发展乡村产业,就离不开资本的支撑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立足农村实际,加大资本对培育和壮大乡村产业、开发农村市场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资本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和农业领域进行投资,构建国家财政资金、市场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支农资金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载体,大力吸引资本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通过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精加工、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开通运行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农户和农业合作社与城市工厂和商超、农业与市场需求的有机对接,发挥资本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就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功能。同时,在支农资金的使用上,应当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以“造血”为主,保证支农资金主要用在培育农村市场、发展乡村产业、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增强农村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

第三,坚持科技兴农取向,不断加大涉农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力度,降低农业科技产品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对此,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1]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科学经营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培育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改良种子研发技术,不断推出优良品种,扩大优质高产种子的播种面积。此外,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通过财政补贴、减免农业机械公司的税收等方式降低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交易价格。

第四,加强农村民主管理,选强配优农村基层干部,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增强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活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最终需要落实到农村基层干部的乡村治理能力和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上来。因而,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方面大力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软弱涣散、干部老化、能力不足等问题,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选派有能力、有品行,能担当、敢作为,得到广大农民衷心认可和拥护的干部到农村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城乡干部交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领导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党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领导村民促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本领。同时,完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等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行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加强村民对农村党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民主监督,积极发展农村协商民主,激活农村民主政治氛围。

第五,大力培育农村新型文化,发挥先进文化引导农民提高素质、促进乡风文明的积极功能。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总体偏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有待加强提高。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共同致富,巩固农民走互助合作和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政治共识。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妥善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盲目撤点并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落后等问题,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水平。鼓励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和社会公益组织下乡为农民“送知识、送技术、送文化”,为农村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此外,还要处理好农村传统风俗与现代科学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弘扬农村传统乡土风俗和道德原则中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的积极内容并加以时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使其内蕴于农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之中,从而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

(二)抓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性抓手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农村精准扶贫,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健全乡村治理格局,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保证的三大关键性环节,实现了农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机统一,构成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性抓手。

第一,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实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目标。”[12]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广泛推行,虽然通过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但又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集体经济不同程度的弱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又回到了一家一户分散化耕作的传统农业形态。从长远来看,这种分户生产和经营方式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将不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满足国家现代化所需的粮食供应。邓小平晚年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而提出了“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13]的重要论断。

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面向多元化的市场需要,积极发展多种农业生产经营,进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品种更多、品质更优的粮食消费等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要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积极探索适应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条件下的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具体来讲,就是要稳步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允许具有雄厚资金、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较强的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能够进行大规模集约化商品粮生产的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承包农村土地并从事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以解决农村因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农村青年不会也不愿种地所产生的土地“撂荒”和闲置问题,从而盘活现有土地资源,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使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转化为更大的农业经济价值。

第二,做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坚持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全面提升农民生活总体水平。扶贫必先扶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全面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具体来看,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加大农村经济扶贫力度,增加农民就业和经济收入,使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同时,在城乡资源禀赋差距将长期存在、农村文化设施和服务较为缺乏的情况下,还应畅通农民到城市享用优质医疗、就业、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的渠道。

第三,健全多主体协同共治、多要素广泛参与的农村治理格局,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合力与坚实保证。有什么样的治理格局,就有什么样的治理效果。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根本动力上说,就是要推动形成多主体协同共治、多要素广泛参与的现代化农村治理格局。

首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构建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农业经营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等协同参与、共同管理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农民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受用主体。因而,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切实尊重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不受损害,从而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扮演着组织者、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要将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制定农村发展的宏观政策和加大兴农强农资源投入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着力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线指挥者,要积极组织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发展乡村产业、参与乡村民主治理的职能。进入农村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农业经营类市场主体,由于与农民形成了利益关联体,也可以参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就地解决农民就业、繁荣农村市场和产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等功能。此外,还可以吸纳其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进入农村,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为农民提供相关的社会化服务。

其次,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治理主体更多地运用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等要素进行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制度治理是现代化治理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农村现代化治理格局,需要在坚持传统农村社会“乡规民约”、乡土人情和乡村舆论等软性治理手段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严格执行农村治理的各项制度和章程,形成完整严密和相互衔接的制度链,将制度贯穿于新时代农村治理的全过程,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在信息化时代,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还需要克服因农村院落的组织形态分布不集中、农民生产生活相对分散、农民工外出务工等地理阻隔因素而降低农民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和农村民主治理的积极性等问题,顺应新生代农民网民化和民主意识不断提高的时代新趋势,将QQ、微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现代信息技术媒介广泛运用于村务公开、村民监督、农村重大事项决策前征求村民意见、乡村公共服务网上办理、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从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农村公共事务的精细化治理、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治理效率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战略农民时代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战略
战略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