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仪式教育的少先队员角色意识的培养路径
2020-03-02魏李飞
魏李飞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中学)
在社会心理学范畴内,“角色”一词是指同一定社会位置相联系的行为模式,是一种占有某种社会位置应有的行为表现,它不仅规定了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还包含着对人、对己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少先队员的角色意识相当于队员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能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少先队活动之中,对少先队组织有责任心,对参与少先队活动充满自觉。少先队员的角色意识在其自主参与少先队活动时,会得到更好地体现。
一、少先队员角色意识模糊的原因
当前,一些少先队员的角色意识不强,出现角色意识淡薄及模糊等状况,无法确认自身的少先队员角色,这主要表现为外部评价与内部驱动两个方面。
(一)学校及社会对少先队角色区分度不清晰
一些少先队员的角色意识较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及社会的角色区分度不清晰所造成的。在全员入队的制度下,几乎每位儿童都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少先队员,又是普通学生。这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少年儿童们对于“少先队员”和“小学生”的称谓及其关系并不清晰,而且两种不同的角色在小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要求也几乎毫无分别。这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
其一,学校所组织的少先队教育活动往往特征不显著。在学校,少年儿童常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校园活动的,而这些活动在主题及目的等方面,都未对“少先队活动”和“学生活动”做出明确区分,两者相互替代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身心发展仍不成熟,作为参与主体的少年儿童便不容易明确自身的少先队员角色。
其二,日益繁重的学业及各种类型的辅导班占据了学生的绝大部分自由时间,少先队员很少有锻炼机会,这导致其无法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自我的角色意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所积累的仅剩的一些角色意识也会被渐渐消磨殆尽。
其三,从社会的整体角度看,为了兼顾公平,保护儿童的身心发展,当前实行的是全员入队的举措,由于是集体行为,如果忽略个人在集体中的表现,久而久之,容易弱化少先队组织的先锋性和重要性,导致其与非少先队员的界线变得模糊。
(二)少先队组织自身缺乏自主性
学生自主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习得,取决于少先队组织长期的培育和影响、少先队辅导员的指导及少先队员对自我的要求等,其中队员的自主性是关键。然而,现实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一方面,少先队组织的阵地建设较为薄弱。各式各样的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员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以及培养少先队员角色意识的重要载体,可现实是当前许多的少先队活动和阵地建设都被应试的衍生物所替代。另一方面,少先队辅导员包办代替各类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增强活动的执行力及完成效率,许多少先队辅导员往往亲自上阵,代为操办,弱化了队员们自主发展与提升的机会。当然,这也与我国当前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不足有关。长此以往,少先队员的自主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较好的锻炼,其自身的角色意识也会随之而削弱。
二、少先队仪式教育的功能与优势
仪式是一种在特定文化或群体中实现沟通、秩序深化与社会整合的方式。作为少先队组织独有的一种团体礼仪,少先队仪式是由少先队的各级队伍、队歌、队旗、队礼、鼓号与呼号等六大要素组合而成的一套程式化模式。少先队仪式在拥有仪式一般特征的同时,由于其所面对群体的独特性,它也有着自身特殊的功能及优势。生动形象化的组织教育形式,使得少先队仪式拥有较强的影响力。
(一)正确引导价值观及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体系的主导,而少先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坚持开展自主教育,更好地为少年儿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少先队仪式教育对少年儿童的价值行为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这是由其教育性特征所决定的。在仪式过程中,向少先队员们所传递的一些特定的价值观念,诸如团结、平等、自由、向上等,它们恰好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此外,少先队仪式本身具备一定的规范及要求,包括仪式举行的时间地点、穿着举止、规定程序等。身为少先队员及少先队工作者,在特定的仪式场合中,必须严格遵守规范和要求。同时,这样一种要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先队员,指导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及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与习惯。
(二)深入培养身份认同感
对少先队组织的身份认同是少先队教育的首要任务,即引导少年儿童意识到自己是少先队组织中的一员,并清晰自身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在此,仪式教育的独特功能愈加突显,因为仪式能在政治组织缺少共同信仰、凝聚力涣散的状况下,为其提供团结协作的纽带。而这种团结可以增进组织成员间的信任,并逐渐将这种信任迁移到整个组织层面,成员对于组织及自身身份的认同感也会更加强烈。在现代社会,儿童往往拥有较为多元的价值选择,在思想上常常处于分散状态,而参与少先队仪式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因为少先队仪式有助于深入培养少先队员的身份认同感,帮助其认同少先队组织的价值观念,并明确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及肩负的使命。具体而言,少先队入队仪式等特定仪式能够通过各种象征符号及庄严的场景,产生较为强烈的感染氛围,促使少先队员们获得新的身份认同,使其感受到成为少先队员后的光荣感、归属感与使命感,从而更加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及义务。
(三)有效激发情感共鸣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仪式可以增进个体对所属共同体的认同,群体也可依托于仪式定期更新自身的情感。少先队仪式依托其象征性的内涵表达,以及主体的参与性,能够有效激发少先队员们的情感共鸣。因为在少先队仪式反复举行的过程中,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少先队组织的神圣以及身为一员的光荣。在进行仪式的情境下,队员们的情绪被调动、激发与感染,之后又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在具体的少先队活动中主动将其外化。当然,这样的情感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小到对自身能力及价值的肯定,大到对整个集体,乃至国家社会的认同及热爱。
三、少先队员角色意识培养的路径
基于当前少先队员角色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以及少先队仪式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优势,我们从仪式教育上寻找少先队员角色意识培养的突破口。结合三所典型学校的实践活动,我们从三个维度构建少先队员角色培养的路径,以期实现少先队员自主自动地参与少先队活动,并对自身角色及责任形成明确的认知。
(一)以象征符号明确队员身份认同
明确自身的身份认同是角色意识培养的前提。在仪式中,各类象征符号具有相似的语言表达功能,而举行学校仪式的过程往往便是各种符号言语及表演的过程。下面将以红领巾、队礼及队旗等少先队中的三个典型性象征符号为例展开论述。
第一,作为少先队员的重要标志之一,红领巾是少先队员身份的象征。它是红旗的一角,富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中小学生在校期间都应自觉地佩戴红领巾或队标志(红领巾状的小型别针)。引导少先队员每日上学及在重要活动时佩戴红领巾,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队员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明晰自身角色。
第二,少先队队礼融合于少先队员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亦为区分少先队员及其他少年儿童的重要标志。同时,少先队队礼不只是一种仪式符号,它还有着独特的思想教育内涵。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中有着明确的规定,队礼代表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积极引导少先队员行队礼,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能使其更进一步明确自身少先队员的角色认知。
第三,少先队队旗是于1950 年4 月首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干部大会上颁布的。它整体呈红色,象征着革命胜利的成果,五角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化身,火炬代表着未来及光明,总体预示着少先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进。在举行少先队仪式时,队旗也是少先队各层级组织的代表,例如少先队员在呼号时需面向大队旗,大队、中队、小队在进行相应的活动及仪式时,也需要相应的队旗在场。队旗与红领巾、队礼等其他象征符号相结合,使得少先队员的角色意识培养做到点面结合,更具可持续性。
杭州采荷中学教育集团每年都会为即将离队的少先队员们举办离队活动。在告别仪式上,队员们将红领巾解下,精心折叠好,放入一个小盒子中,并在盒外的标签庄严地写上自己的名字,预示着同红领巾这位“伙伴”的分别。依托少先队员们对红领巾等静态象征符号的认同,合理正确地引导,它们便可转化为动态的角色认可及实践。
(二)以现场仪式强化队员角色认知
实现自身角色转变是角色意识培养的关键。通过仪式教育,少先队组织能够实现少年儿童的身份角色转变。这是学校及社会对少先队角色区分的重要依据,因为参加了正式少先队入队仪式的少年儿童,相比于同龄的其他少年儿童,又多了“少先队员”这一新角色。在每个个体的成长阶段中,都需要通过各式各样的仪式来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而少先队组织亦是如此,其中尤以队前教育及入队仪式的影响力更为显著。通常情况下,在正式入队之前,队员们还需接受队前教育,做到“四知”,即知晓红领巾、队旗、队礼与呼号的基本内涵;“四会”,即会系红领巾、会行队礼、会唱队歌和会喊呼号;以及“一掌握”,即掌握少先队仪式的一些基本技能。队前教育的相关仪式内容能够帮助少先队员们更早地激发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感。
在入队仪式当天,会场经过精心布置,到处弥漫着庄严而神圣的气氛。在这样一场光荣的入队仪式中,孩子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从今天起将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在佩戴上红领巾及行队礼的那一刻,自己也获得了新的责任与义务。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这一微妙的变化也会对其行为及认知产生积极的指导。
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以“彩色成长记忆”为主线,积极发挥少先队的独特组织教育功能,开展了少先队组织文化教育之旅,包括六年级的“红色记忆”——换戴大号红领巾仪式、七年级的“橙色记忆”——铭言宣誓仪式、八年级的“蓝色记忆”——十四岁生日仪式以及九年级的“金色记忆”——初中毕业典礼仪式。该系列主题仪式教育活动在促进队员们角色转变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光荣感及组织归属感,使得全体成员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此外,在平时进行少先队仪式活动时,也应严格遵循程序规范,做到正式而严肃。少先队辅导员要在指导少先队员如何正确执旗、规范行队礼以及鼓号训练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少先队员在一系列规范的仪式中更好地接受组织教育。
(三)以活动内容引导队员自主实践
自觉自主地进行实践是角色意识培养的动力。少年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依赖到自主、由附属到独立,以及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少先队在组织各类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少年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活动,注意保护并锻炼好他们的自主意识,鼓励其自主进行实践。
同时,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少先队员在入队前需为他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这是少先队员在参与入队仪式前的必要准备,是通过行动来证明自身的决心。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诸如“我光荣,我是未来少先队员”的环保公益活动,由即将入队的准少先队员们组成几个小分队,围绕清理公园及小区垃圾、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展开,将此作为他们加入少先队的必要环节,于活动中强化角色认知。与此同时,从入队前的被要求做好事到入队后的自觉行善举,他们已从外在强制性的规章约束,转变为了内在的自觉性行为,并逐渐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这种转变的实质便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少先队仪式教育中,我们应始终坚持少先队员主体地位的突显,活动内容的选择也要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如此一来,新入队的队员便能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在今后的实际活动中积极主动践行,而这又能够反作用于他们自身,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并对自身的角色形成清晰的认识。
武汉市纱帽中学在策划开展十四岁集体生日活动中,让队员们一起参与活动方案的拟定,主持稿、演出节目、播放的PPT 等,都由队员们自行讨论与排练,学校辅导员还根据大家的意愿将仪式安排在某青少年活动营地内,而在仪式结束后,还精心设置了放飞孔明灯的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少先队员们的一致认同,也让他们对少先队员这一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体验,并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实践能力。
立足于实践,综合运用仪式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从明确身份认同,到转变自身角色,再到自主开展实践,是探索当下少先队员角色意识培养的新路径。相信有了具体的方向及策略,少先队员角色意识将不断得到强化。